當廣西“小砂糖橘”們組隊北上奔赴冰天雪地之時,一群來自北方的“候鳥”卻轉身南下,走向廣西河池市巴馬瑤族自治縣,吸氧、磁療,探尋“養生密碼”。
巴馬是“世界長壽之鄉”,優良的生態環境,每年吸引超過10萬人次樂居。72歲的黑龍江人董玉和與妻子目前生活在巴馬“母親河”——盤陽河畔,自2018年慕名而來,他們就在此處旅居享受“慢生活”。
“這里冬季溫暖如春,空氣負氧離子含量高,水是弱堿性的,非常適合養生。”董玉和告訴記者,過去逢年過節還返回黑龍江老家,如今更多的是子女來到巴馬團聚。
位于巴馬縣城附近的百魔洞,是旅居人士及游客們的聚集地。洞窟內,每天都會有一兩百位旅居者到百魔洞磁療、休養,張桂萍就是這里的“常客”。此前,她患有嚴重的高血壓,來巴馬療養后,她的病癥得以慢慢緩解。
由于巴馬縣僅有約30萬人口,旅居人士已逐漸成為“新巴馬人”。今年71歲、來自遼寧海城的萬素斌已在巴馬居住了5年,她說,經過長年發展,巴馬已成為他們在遠方的家,他們在巴馬不僅有很多興趣團體組織,更有很多熱心公益,愿意出一份力幫助當地發展。
在巴馬,旅居人士主要集中居住在坡月和巴盤兩個屯,他們的到來,改變了很多人的命運,巴馬人黃忠方就是其中之一。
2019年,黃忠方返回家鄉創業,從一個小小的路邊攤開始,逐漸將餐飲事業做大。如今,他在當地經營的土菜館生意紅火,日均營業額近20000元人民幣。眼下,面積700余平方米的土菜館已不能滿足游客需求,黃忠方正準備著手擴充餐館面積,招待來自海內外的游客。
旅居人士涌入巴馬也順勢帶動了當地“候鳥經濟”的發展。許多當民眾利用自家的空閑房間或庭院,改造成民宿,為前來旅居的人們提供住宿服務,為當地創造了就業機會。當地民眾還通過提供養老服務,如照料老人、組織休閑活動等,獲得經濟收益,提高收入。
為服務南下越冬的旅居者,巴馬建設“候鳥”驛站,統籌轄區公安、醫療等職能機構,為“候鳥”群體提供高效服務,幫助他們更好地融入當地生活。
“我們還在社區建立嵌入式養老服務機構,為他們提供托養、日間照料、膳食供應、康復護理、居家上門、陪診轉介等一站式養老服務。”巴馬瑤族自治縣民政局局長黃燕飛說。
當地官方介紹,隨著候鳥式養老群體的涌入,巴馬健康養生產業迅速發展,包括健康食品、康復療養、休閑健身等領域。同時,巴馬建設國際旅游集散中心、民族醫院、數字小鎮等健康養老項目,日益成為養老服務業聚集區。
“每年9月以后,由于北方天氣開始變冷,不少老人會選擇到南方過冬、養生。”巴馬瑤族自治縣文化廣電體育和旅游局局長黃榮娟表示,為吸引北方游客前來旅游度假,當地推出“秋冬游巴馬”“到巴馬過暖冬”等活動。下一步,巴馬將豐富旅游產品及業態,加快旅游配套服務設施建設,持續推進巴馬國際長壽養生旅游勝地建設。
舉報郵箱:jubao@people.cn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263
由《環球人物》雜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辦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權所有:環球人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