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日,長江十年禁漁正式啟動,禁漁范圍包括長江干流,長江口禁捕管理區,鄱陽湖、洞庭湖等通江湖泊,大渡河、岷江、沱江、赤水河、嘉陵江、烏江、漢江等重要支流,還有長江流域332個水生生物保護區,以及各地確定納入禁捕范圍的其他重點水域。
“十年禁漁”之前,長江生物完整性指數已經到了最差的“無魚”等級,有近三分之一的長江魚類在野外已經很難采集到了,全面禁漁三年多來,已經有部分之前看不到的魚,又出現了。那么長江流域原本有多少種魚呢?它們又是如何分布的呢?接下來我們就穿越空間,一起去看長江魚。
位于湖北宜昌的長江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是我國非常重要的中華鱘人工繁育基地。
在這里,不僅僅有珍稀瀕危魚類標本,更重要的是有長江魚類家族的活體樣本。
專家們按照江段,把生活在整個長江流域約80多種有代表性的魚類在這里集中展示。有不少的魚類已經很難在野外看到了。
例如胭脂魚幼魚,三道黑色橫紋環繞全身,背鰭高聳,游動起來像風帆一樣擺動,有“一帆風順”的美稱。隨著胭脂魚慢慢長大,橫紋逐漸消失,會有一道深褐紋縱貫全身。繁殖期間,胭脂魚遍體發紅,色若胭脂,變成名副其實的“胭脂魚”。胭脂魚在地球上已經生活了億萬年,但近幾年的調查顯示,已經很多年沒有發現胭脂魚的野外繁殖現象了。
同樣數量急劇減少的還有長薄鰍。長薄鰍曾是長江中上游重要經濟魚類之一,由于人為過度捕撈和生態環境破壞等原因,在長江中游已很難看到長薄鰍了。
據專家統計,整個長江流域共有400多種魚類。但在2017年的野外考察當中,已有135種不見蹤跡,沒有采集到野生樣本。當然,我們不能說這135種魚就滅絕了,但數量在減少是不爭的事實。
好在十年禁漁的成效已經開始初步顯現。近三年,科研人員又新發現了15種多年不見的魚,但是還有120種沒有被發現。希望隨著禁漁工作的持續推進,這個數字變小的速度能夠再加快一些,希望這些長江精靈們能夠如同它們祖先一樣,安家長江,自在遨游。讓長江魚類家族的家底變多、變厚。
跟隨記者一起去長江里找魚!
如果不去科普館,現在在長江中,我們還能看到哪些魚呢?一起來沿著長江去找魚、看魚↓↓↓
在長江源頭尋找生存海拔最高的“鯉魚”
小頭裸裂尻魚是長江源特有的珍稀魚類,也是目前已知生存環境海拔最高的一種鯉科魚類,可以在海拔5200多米的地方生存。在冰天雪地的青藏高原,這種魚是如何越冬的,它們的生存環境又是如何?
四月的長江源仍被皚皚白雪覆蓋,河流還在冰封,記者跟隨長江科學院研究團隊開始了他們今年在南源當曲的首次科研行程,車隊沿著簡易土路緩慢行進。
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科學院高級工程師 李偉:當曲冰封的河段,從十一月底到第二年五月都有冰。我們大概要從當曲大橋到源頭,找魚類棲息的地方,找魚類越冬場。
在三個長江源頭中,相比北源楚瑪爾河、正源沱沱河,南源當曲的水量最大。長江源地區的6種魚類在這里都有分布,超4500米的平均海拔,使得這里的最低氣溫能夠低至零下40攝氏度,這樣的環境下,魚能生存嗎?
記者跟隨李偉團隊沿著河流繼續前行,向著當曲的源頭不斷深入。高原上的天氣很多變,時而會有大風夾雜著冰雹,突然襲來。在距離當曲源頭不足50公里的地方,從空中俯瞰,兩條小河在這里交匯,形成了一處河灣。河面上,還能看到一群水鳥,在疾風驟雨中,泰然自若。
記者:這條河流沒結冰。
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科學院高級工程師 李偉:對對對,重點觀察一下,這個地方可能會有魚,上面有一點點薄冰,看得到底。那里,黃色的泡沫下面,有魚有魚!
科研人員對這里的水溫進行了測試,溫度計顯示為8.9攝氏度。我們將水下相機深入到了河底超1米的深度進行拍攝,在河面下看到了大量的高原小頭裸裂尻魚,它們在鏡頭前自由地游來游去,絲毫感受不到冬季高原的寒冷。
河底的石頭上,科研人員發現有石蠅等大量底棲生物,它們都是小頭裸裂尻魚的食物來源。
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科學院高級工程師 李偉:這個越冬場的小頭裸裂尻成魚有3.2萬尾,整個越冬場加上大小其它魚類數量大概有80余萬尾,這兩個數據就為我們指示以后水生態系統是怎么演變,提供一個基礎數據。
李偉團隊認為,小頭裸裂尻魚在長江源的越冬場,生境狀態良好。隨后,他們繼續溯流而上,前往源頭地區,要在那里開展當曲上游河段底棲等水生物研究,以此了解小頭裸裂尻魚的更多越冬奧秘。
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科學院高級工程師 李偉:長江源如果受損失,那下面的情況也會比較糟糕,我們要突出重點保護魚類棲息地、保護越冬場、保護產卵場、保護洄游通道以及索餌場。這樣才能更加有效保護魚類、保護水生態健康。
長江源頭的魚類怎樣過冬?
很難相信,在海拔四五千米的高原上,還有那么大的魚。那么,是什么原因讓這群小頭裸裂尻魚越冬場的水在寒冷的冬天也不結冰呢?現在,對這些魚有沒有采取措施加以保護呢?
和其他河流的源頭是冰雪世界的景象不一樣,當曲的源頭是一片高原沼澤,但是在這兒我們卻能夠感受到長江源獨特的生命力量。
長江源水生態系統中的關鍵性魚種小頭裸裂尻魚,是世界上海拔分布最高的鯉科魚類,同時也是進化等級程度最高的裂腹魚類,它相比于其他分布在長江源頭區域的另外5種魚類來說,小頭裸裂尻魚的分布范圍更為狹窄,僅分布在海拔4400米~5200米的高海拔地區,而且像它這種多年生的冷水魚,海拔高意味著魚類生長速度極為緩慢,再加上高寒缺氧,生物餌料十分貧乏,它們要想長到四五十厘米,至少需要15~20年,所以說越冬場對它來說極為重要。
受海拔以及氣候的影響,雖然已經進入4月份,當曲河源上許多河段仍然凍得結結實實,學名連底洞,也就是從水底到水面都會凍成冰坨子,沒有活水,水生生物很難存活。這種條件下,小頭裸裂尻魚等其他魚類又該怎么存活?
神奇的魚兒棲息地:高原上的溫泉越冬場
科研人員告訴我們,之所以小頭裸裂尻魚的越冬場沒有凍成冰坨,主要是因為這片水域有溫泉水匯入,保證了水的溫度。
為了找到溫泉水的來源,這幾天跟隨科研團隊,從這個越冬場又往上游跋涉了近3公里的距離。
在那里,我們發現了一處匯水斷面,那里流水潺潺,水下生長著水草,我們在那里還發現了小蝌蚪和一些小魚??蒲腥藛T經過觀測,發現這些小魚是小頭裸裂尻魚的幼魚。我們也測量了那里的水溫,大多是20攝氏度以上。
我們隨后在周邊進行了探查,在距離匯水點大約幾百米的地方,發現了一處溫泉,那里周圍堆疊的巖石大多是鈣化,專家推斷那是一片形成許久的溫泉眼,這個溫泉點的溫泉水進入河流,保證了數公里的一段河流能夠常年不封凍,為這些高原生物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棲息地。
開展越冬場保護工程 維系長江源生命棲息地
“聰明”的魚兒在河流冰封前,從各個支流游到此地過冬,第二年夏季來臨前,再“洄游”到不遠處的產卵場生育。隨著第二年春天的到來,小頭裸裂尻魚也進入繁殖季。
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科學院高級工程師 李偉:小頭裸裂尻魚安全越冬之后離開越冬場,就進入了自然繁殖期。它們的繁殖時間發生在6月中旬。實際上我們已經發現了這個棲息地,棲息地離越冬場非常近。距離近說明它可以將更多的時間和機體能量用于自然繁殖,從另一個方面凸顯了這個越冬場的重要性,所以我們要實施長江源越冬場重點保護工程。保護好這個重要的、特殊的溫泉型越冬場。
接下來,科研團隊將重點研究小頭裸裂尻魚的洄游通道,從而確定更加準確的保護措施。對于長江源水生物的保護,青海省目前也已經制定了相關的法規,對長江青海段實施了全面禁漁。目前相關區域已經設立了遠程視頻監控123處,有1300多名巡護隊員常態化開展河道巡護,共同守護長江源的生態安全。
去三江口看城市里的魚
看過了長江源頭無人區的魚,我們接下來再去看看長江穿城而過的城市里的魚。金沙江與岷江在四川宜賓匯合后成為長江,通常兩江交匯之處,水中生物比較豐富,往往魚也多。長江全面禁漁之后,宜賓的三江口的魚這兩年也肉眼可見地多了起來,甚至還成了市民游客前來打卡的一個生態景觀。但是最近這幾天,那里的魚好像看不到了,到底怎么回事兒呢?
總臺記者 蔣林:其實在我們一個月前來這里踩點的時候,在我身后的這個三江匯流處,真的肉眼可見的有很多魚,但是當我再來宜賓準備直播的時候,就驚訝地發現,魚沒了!
其實從每年的3月到6月都是長江中絕大部分魚類的繁殖季節,根據不同的品種、不同的氣溫與水域等因素,每種魚的繁殖時間會略有不同,但時間段就集中在這幾個月。此前在三江口游客們看到的更多的是生活在中上層水域中的鰱魚、鳙魚和草魚。進入繁殖季節之后,因為它們的卵在孵化過程中需要可以附著的介質比如水草,所以它們會暫時離開這個相對水流較快,水深較深的區域,找尋更適合產卵孵化的水域。
為了證明之前這里確實有魚,我們給大家看一下前一段時間我們拍攝一組畫面,當時這里魚聚集在一起,自由自在地游來游去,三江口水流交匯,魚兒們的食物更加豐富,我身后的這片水域,為魚類的覓食與棲息提供不錯的選擇,特別是冬季,當紅嘴鷗飛來的季節,飛鳥和魚似乎在這里也能和平共處,一個飛得自由,一個游得暢快,構成一道和諧的生態景觀。
那么,這些魚去哪生寶寶了呢?在不干擾魚兒們繁衍后代的前提下,這幾天我們也在努力尋找著它們的身影。就在前幾天,在宜賓敘州區江岸邊發現了大群的魚,它們往往會在水流相對較緩或者是已經開始有水草的天然水域當中活動。
老話兒說“莫食三春魚”這曾是中國人最樸素的生態觀念,而現在我們更要行動起來,恢復江河的生態平衡與物種多樣性。讓長江繼續美下去,富饒下去。
探訪胭脂壩魚類產卵場
胭脂壩是長江中的一個壩灘,水漲是河,水落是島。這一帶江面寬闊,水底砂石適合魚類產卵,是長江中重要的一處產卵場?,F在正是一些魚類的產卵季,這里的魚是不是多了起來呢?
總臺記者 金珠:我現在所在的地方,就是胭脂壩江段,這里是長江上一個重要的魚類產卵場。繁殖季節即將到來,今年魚兒們的數量是不是會有新的變化呢?
目前,一組科研團隊正在進行監測,他們乘坐小船,關閉動力,隨著水流往下游漂,這樣能盡可能不打擾魚兒們,獲取更真實的數據。
水下無人機下水 捕獲魚類活動畫面
水下無人機下水后,捕獲到了幾種魚類的水下活動畫面。在繁殖季節,很多魚會逆流而上,在比較淺水的區域聚集,等待合適的時機,也就是水溫20攝氏度左右的時候進行繁殖。
三峽大學水利與環境學院教授 石小濤:相比較禁漁以前,長江總的魚類資源量顯著增加。大魚明顯增多,也出現了一些曾經消失的魚類。魚類的種群結構仍在恢復中、調整中,還有一些魚類種群恢復仍然較慢。
大橋“一跨過江” 減少聲光干擾
魚兒離不開水,魚和人類的關系更是影響魚類的生存。長江十年禁漁,功課不僅是做在水下,也做在岸上。
這座紅色的跨江大橋名叫至喜長江大橋,在江中看不到一根橋墩。
這樣的設計方案就是為了保護魚類,如果近距離觀察,整個橋面上看不到高高矗立的路燈桿,只有1米左右高的護欄燈,這樣可以保障燈光不照射也不反射到江面,從而不會驚擾魚類。事實上,石小濤教授團隊也在持續監測周圍燈光和噪聲對魚類的影響。
三峽大學水利與環境學院教授 石小濤:我們發現光照和噪聲對部分長江表層小型魚類有所影響,但是對長江旗艦物種比如中華鱘的影響有限。
葛洲壩下游60公里全面禁捕禁釣
禁漁之后,國家規定允許一人一鉤一桿進行休閑垂釣,但是葛洲壩下游不僅僅是四大家魚等魚類的重要繁殖區,更是目前已確認的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中華鱘的唯一自然繁殖產卵場,因此宜昌市早在2018年就規定,葛洲壩下游60公里范圍內的全部天然水域,實施全面禁捕,休閑垂釣也是不行的。
在水面有宜昌漁政的巡邏船,他們會對休閑垂釣行為進行勸離,我們也呼吁大家,不要在這片水域釣魚。
如今的長江兩岸,綠植青翠,景色宜人,隨著沿江沿線一公里化工廠全部實現關、改、搬、轉之后,目前宜昌232公里長江岸線已經重新披上綠裝。再過一段時間,隨著主汛期的到來,江水就會將一些挺水植物淹沒到水下,形成小魚小蝦最愛的水下草場,魚兒們多了,中華鱘的食物也就有了保障,魚兒們就可以安心在這里棲息、繁衍。
長江口有哪些魚
水生生物資源監測一探究竟
禁漁三年來,長江口的水生生物資源情況如何?在覆蓋3200平方公里的長江口禁捕管理區,以及包括杭州灣、黃浦江、淀山湖等江河湖海水域,研究人員通過102個監測站位持續開展水生生物資源、中華鱘、江豚和刀鱭等10項監測任務。
總臺記者 張寄予:我現在是在上海長江口的水生生物資源監測船上,這里正在進行水生生物資源的月度監測,研究人員正在準備做一個下監測網的操作。
長江口水生生物資源監測為月度監測,采用同一站點同一方式。以東西向洄游監測斷面為主,下網拖曳30分鐘,這樣既能采集到一定量的樣本,又不會造成資源浪費與破壞。
上海市水生野生動植物保護研究中心資源監測科科員 王婷:有舌鰨魚、棘頭梅童魚,還有一些長吻鮠,已經放到暫養箱里面去了。它生命力比較完好的狀態下,稱量一下它的生物學的一些特征之后就直接放回到原水域。
記者跟隨的這條科研調查的資源監測船,不僅要按照規定的時限、水域、品種、作業類型和網具規格等要求進行作業,也要受到上海當地漁政部門的全程監管。
上海市崇明區農業農村委執法大隊執法人員 邢凱:活的生物樣本我們要立刻進行放生,死的可以留去做生物樣本試驗。特別是要現場稱重,不允許他們流出一條到市場,一定要以項目單位進行保管。
上海市水生野生動植物保護研究中心資源監測科科員 王婷:先測一下它的全長體長,體長40厘米,體重824.7克,放生吧。
每年的3月到5月是刀鱭的汛期,當天,我們還跟隨監測船來到了刀鱭專項監測的站位。這里是刀鱭洄游的必經之路。研究人員使用的是定置三重刺網,網目尺寸不小于2厘米,主要用于采集刀鱭大規格繁殖親本資源,較小的個體可以從網孔中穿過。
對于生態監測來說,現場的打撈只是第一步,接下來研究人員還會將不同地點打撈上來的生物樣本,在實驗室進一步解剖檢測。
研究人員介紹,當魚類通過鰓的呼吸作用時,從水中吸收進來的鈣離子,會在魚兩側的耳石囊中沉積形成耳石。耳石切面上有類似年輪的輪紋,這就是魚類年齡的密碼。人們還可以通過耳石的檢測,進一步推斷魚類洄游的生境履歷,以此來判定刀鱭的產卵場、育幼場和索餌場等重要棲息地的分布情況。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副研究員 宋超:通過耳石的微化學的分析。在長江不同江段,都有適合刀鱭繁殖的地方在,有適宜的產卵場。2019年以前,刀鱭呈現出一個低齡化,漁業可能就面臨著一個荒漠化的情況。 到了2021年的時候,我們長江全面禁捕以后,它的資源量、個體規格、年齡組成,都有非常好的增長趨勢。
專家:禁漁有效果 但是還遠遠不夠
那么,禁漁進入第四個年頭,長江里的魚是不是真的多了?生態修復有沒有效果?記者日前采訪了中國科學院院士、魚類生物學家曹文宣,他也是長江十年禁漁的首倡科學家,聽一聽曹院士怎么說。
中國科學院院士曹文宣,今年已經90歲了,他一直致力于對長江魚類資源和珍稀、特有魚類物種的保護研究。2006年他呼吁把階段性休漁改為全面休漁十年。2007年,他和13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聯名倡議保護長江生物,建議長期全年禁漁。2021年1月1日,長江流域“十年禁漁”正式啟動。
中國科學院院士 魚類生物學家 曹文宣:禁漁是一種措施,并不是目的,目的是恢復自然的種群,野生的生物多樣性,維持它自然的生態。所以不是一兩種魚,而是整個魚類多樣性,一個地方的魚類的群落有哪些種能夠被恢復,讓自然的野生種群能夠恢復再增加。
長江十年禁漁,今年已經進入第四個年頭,前三年禁漁成效如何?曹文宣院士認為,禁漁有效果了,但是還遠遠不夠。因為魚類棲息地還沒有完全恢復,實現野外自然繁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中國科學院院士 魚類生物學家 曹文宣:有很多多年沒有見的魚,像鳤魚,現在也恢復了,但是它數量少。要維持一個物種長期生存下去的話,除了它的活動范圍以外,還需要整個水系的恢復。因為河流漲落水,這些生物都適應這樣的自然節律。什么時候漲水、什么時候落水、什么時候水溫多高,生物有這項本能的。讓它自然繁殖,才能會恢復它的自然資源。
舉報郵箱:jubao@people.cn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263
由《環球人物》雜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辦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權所有:環球人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