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圓潤的黝黑茶餅,其表面被金色點綴,這些金花在深邃的茶餅上綻放,在空氣中彌漫著一股淡淡的茶香,引人入勝。因借鑒了手工輕壓團茶的技藝,故而此種團茶被稱為手工輕壓金花團茶。
這“金花”,是指在特定的溫濕度條件下,通過微生物發酵過程中自然生長出的金黃色顆粒狀物質,學名為“冠突散囊菌”,這種微生物在茶磚中生長,為茶增添了獨特的風味。
手工輕壓金花團茶。受訪單位供圖
以茶為媒,共促同心圓
手工輕壓團茶的技藝起源于十七世紀六十年代,為益陽人張少云所創。彼時,張少云隨晚清名將左宗棠行軍任郎中,為治軍士水土不服之癥,委托家鄉茶行參照將益陽團茶的制作,將黑毛茶搓團壓餅運至軍中,成為軍士健康的保障。
張少云隨左宗棠征戰多年,屢立戰功,最終其茶行被賜號為“惠和堂”,意即:惠澤邊民,和睦民族,堂納三山五岳。
惠和堂古往今來。受訪單位供圖
而由益陽團茶衍生而來的搓團壓餅的技藝,在后來也逐漸發展為惠和堂茶號手工輕壓團茶制作技藝。
對于居住在西北邊疆地區,且以牛羊肉為主食的邊民來說,“寧可三日無食,不可一日無茶”歷代王朝統治者也利用這一點,設立“茶馬司”,制定“以茶易馬”等一系列“以茶治邊”的政策。
產自安化的黑茶恰有解膩和助消化等功能,逐漸成為邊民的“生命之飲”。明萬歷二十三年,安化黑茶以其獨特品質取代川茶占領西北邊銷茶市場,成為運銷西北實施“茶馬互市”的官茶,直至民國年間。
明代晚期,萬里茶道從安化出發,經過洞庭湖、漢口,然后北上到山西,再出內蒙古至恰克圖,最終直達俄羅斯圣彼得堡。
數百年來,在這條萬里茶道上,惠和堂茶行從籍籍無名到聲名鵲起,用手工輕壓團茶的技藝,將黑毛茶運送到邊疆幫助行軍的戰士,促進文化的交流,穩固民族的團結。
以茶為根,助力產業振興
1644年前后,來安化采購的茶行開始將安化黑毛茶引包運至陜西涇陽,并委托當地茶坊加工成“茯磚”(當時稱“涇陽磚”)。
“茯磚”。受訪單位供圖
“茯磚”也稱茯茶,屬六大茶類中的黑茶中特色產品,再加工茶類中黑茶緊壓茶的一種,是后發酵茶,也是全發酵茶。因在伏天加工,故稱伏茶。涇陽茯茶工藝復雜,多達29道筑茶工藝,并有三不制之說“離開涇陽水制不了、離開涇陽人制不了、離開涇陽氣候制不了”這三大無法復制的硬性條件。1958年涇陽停產茯磚,全部轉入益陽生產,由此益陽茯磚開始走入產業化之路,成為少數西北民族的生命之茶。
但在2007年,手工輕壓團茶制作技藝第六代傳承人張學毛與妻子蔡紅梅,將手工團茶結合手工輕壓木制模具制作輕壓茯磚,創新了手工輕壓團茶和茯磚茶的融合發展之道,手工輕壓金花團茶便由此而來。
2023年,惠和堂·手工輕壓團茶制作技藝被列入湖南省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這一認定,不僅是對惠和堂傳統技藝的肯定,也是對其創新發展的認可。
這種技藝切合茶客對茶品色、香、味、形、泡的要求,外形可方可圓、可松可緊、可大可小,并探索了輕壓成型自然發花和無損自然發花技術,使其內外金花滿披、黑褐勻凈,湯色橙紅透亮,滋味鮮醇爽,菌香濃郁高揚,破解了“茯磚茶便捷化”難題。
手工輕壓金花團茶推廣至海外。受訪單位供圖
在國家、省、市各級領導和社會各界的支持和關心下,益陽市委、市政府立足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保持定力,舉全縣之力來打造安化黑茶。
十年磨一劍,安化黑茶已從一個產品上升到一個產業,成為脫貧攻堅和富民強縣的支柱產業。
惠和堂作為安化黑茶的代表,不僅在產品質量上精益求精,更在市場營銷、品牌建設上下足功夫。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將安化黑茶推向全國乃至世界市場,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愛這一傳統而又現代的茶文化。(周翊君)
舉報郵箱:jubao@people.cn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263
由《環球人物》雜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辦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權所有:環球人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