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討會現場
5月28日,“2022非遺保護傳承發展與成都建設世界文化名城學術研討會”在西南民族大學以線下和線上的方式同步舉行。
本次學術研討會由民族民間藝術與成都世界文化名城建設研究中心、西南民族大學美育中心、西南民族大學藝術學院、四川大學城市研究所聯合主辦,中共成都市委黨校、新時代統一戰線文化創新研究基地、成都歷史學會、成都古都學會共同協辦。會議由西南民族大學藝術學院院長、民族民間藝術與成都世界文化名城建設研究中心主任、西南民族大學美育中心常務副主任劉興全教授主持。
研討會上,四川大學城市研究所所長、成都歷史學會會長、成都古都學會會長何一民教授作了題為《新時代非遺保護傳承與發展的新路徑新特點——以成都非遺“雙創”與世界文化名城建設為例》的主旨演講。
何一民分享了成都非遺的新舉措新特點:一是多種傳承教育形式共振,非遺傳承能力不斷提升;二是加大傳播力度,非遺傳播活動影響力持續增強;三是推進融合發展,非遺特色文旅經濟初步形成;四是打造“成都手作”品牌,振興成都傳統工藝。
針對如何更好地保護、傳承和發展非遺,何一民也提出了幾點建議:要將成都非遺的保護、傳承和“雙創”融入國家重大戰略,將非遺保護傳承和“雙創”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公園城市示范區等國家重大戰略的實施相結合。將非遺保護傳承與鄉村振興戰略和新型城鎮化建設相結合。其次,堅持“雙創”賦能、融合發展。堅持創新傳承,構建非遺保護新生態。推進非遺“跨界”發展、融合發展。強化政策保障、壯大非遺“市場主體”。此外,加大非遺傳播展示力度,除了傳統的傳播展示方式外,還需要不斷開拓新的傳播展示方式。
中共成都市委黨校副校長王蘋教授在致辭中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挖掘成都建設世界文化名城的巨大潛能:一是在規劃上下功夫,突出成都世界文化名城建設中的非遺符號。對川劇、龍舞、彩燈、羌族刺繡、竹編、木版年畫、蜀錦織造技藝、夏布織造技藝等非遺的保護、傳承和發展要注重系統性和規范性,協調好非遺傳承與城市文化發展、資源配置、文化產業布局等的關系。二是在創新上求突破,推動成都世界文化名城建設中的非遺元素的文旅融合和產業發展。注重對非遺文化資源的活化利用,將非遺保護與城市更新、鄉村振興有機結合,促進非遺項目有機融入旅游景區、度假區和旅游休閑街區,開展非遺特色景區、街區建設,推進巴蜀非遺館、成都國際非遺創意產業園等建設。三是在傳播上拓思路,講好成都世界文化名城建設中的非遺故事。拓寬非遺文化傳播思路,創新非遺文化傳播方式,為非遺傳承保護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和消費環境,讓傳承人有尊嚴、有收入,非遺才能重現活力和生機等。
成都市文廣旅局非遺處處長張擎在致辭中分享了成都非遺的主要工作。他說,近年來,成都市文廣旅局充分發揮非遺的活態性、體驗性、創造性的特色優勢,著力促進非遺在世界文化名城建設中的作用更加彰顯,主要體現為三個方面:一是搭建非遺傳習平臺,提升世界文化名城辨識度;二是構建非遺品牌體系,提高世界文化名城知名度;三是完善非遺美學載體,增強世界文化名城美譽度。
當天,中共成都市委黨校科研處徐苑琳教授,西南民族大學藝術學院呂荔教授,中共成都市委黨校統戰教研部主任谷敏教授,西南民族大學藝術學院曾俊華副教授,中共成都市委黨校文化建設教研部副主任李潔教授分別作了主題發言。西南民族大學原校長、四川省社科聯副主席曾明教授,成都市社科院歷史文化研究所所長馮嬋研究員,四川省巴蜀畫派促進會執行會長、四川巴蜀畫派美育中心執行理事長、成都現當代城市美學研究院院長李杰研究員,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院長鮑成志教授,西南民族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符輝教授等專家分別作了點評分享。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成都在非遺“雙創”方面進行了大膽的探索,走出了新路徑,形成了新特點。成都的非遺“雙創”影響力、知名度和美譽度越來越大,對于助推成都建設世界文化名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