銹跡斑斑的粗紗機,各式精梳機、漿紗機,走進浙江上虞棉紡織廠記憶影像館仿佛走進了一個小型生產車間;紅潤的臉龐,靈巧的雙手,優美的舞姿,一張張照片定格了無數上棉廠工人的一代芳華……
“我在上棉廠整整工作了15個春秋,這是我生命里的黃金歲月。”影像館的發起人吳德總是這樣告訴來訪者。影像館共兩層,在原農房拆遷基礎上新建而成,展覽面積近500平方,運用影像照片、實物展陳等方式,全面記錄和展示了上棉廠的初期建設和發展過程,以及一代上棉人的工作和生活。
浙江上虞上棉記憶影像館發起人吳德
自2022年2月上棉記憶影像館正式開展,大半年來,吳德沒有想到,這座藏在浙江上虞祝家莊的影像館竟漸漸變成了鄉村人氣打卡點。人們陶醉其中,穿越時空,回望上世紀60年代后的吉光片羽。
上棉記憶影像館以實物、照片展覽為主
一座工廠,一份榮譽
1967年7月,第一代“上棉人”在上虞祝家莊,用自己的雙手建起了一排排鋸齒形廠房。來自寧夏、杭州、紹興等天南地北的技工師傅和工人,安裝出第一批棉紡織設備以及鍋爐、移動式發電機等基礎設備,廠子自此立起來了。
建廠初期基礎設備安裝(1969年)
引進國外先進設備,配備檢測儀器,完善生產工序……1969年10月1日上棉廠投入試生產,僅用2年的時間就生產出了第一縷棉紗,向國慶20周年獻禮。
“娥江”牌棉紗、“孝女”牌棉布,上棉廠蓬勃發展,產品暢銷國內,遠銷日本、美國、東歐、西歐等國家和地區。同時,繁衍出了化工廠、輕紡物資經營公司、制衣有限公司等下屬企業,帶動了祝家莊及周邊一帶勞保產業的發展,為地方經濟崛起做出了巨大貢獻。
早期的棉檢設備
1978年12月,青年小伙兒吳德作為廠里宣傳部的一員拿起相機,拍下了氣勢宏偉的廠容廠貌、整齊劃一的先進設備,還有一張張榮譽證書、獎牌、資質證書,它們述說著上棉人的求索和奮進,凝聚著上棉人的智慧和汗水,見證著上棉廠的實力和競爭力。
上棉廠職代會準備車間代表團合影(1975年)
小小社會,溫馨家園
“這里是我當年住過的員工宿舍。”吳德指著展館里上棉廠的全景照介紹道,“以廠為家”是上棉時代的真實寫照。
上棉廠配套建有托兒所、幼兒園、小學、俱樂部、衛生所、派出所、消防隊等,儼然是一處“小社會”。每到夜晚,廠內的俱樂部燈火通明,嘹亮的歌聲、優美的舞姿時常引來路人駐足觀看,甚至不由自主地融入其中。
“以廠為家”是上棉時代的真實寫照(1985年)
人才濟濟,上棉廠員工都有著不同的特長愛好,既有會編導的、會唱歌的、會跳舞的,還有會演小品的、精通樂器的。上棉業余文工團應運而生,成為他們施展藝術才華的平臺,一場場精彩的文藝演出,為職工們在工作之余提供了豐富的文化盛宴。
職工們在迎春舞會上一展歌喉(1984年)
“金威杯”青年交誼舞大獎賽(1995年)
“紡織杯籃球賽、乒乓球賽、職工運動會都是屬于那個年代的文化符號,承載了一代代紡織人的集體記憶。”回憶起多姿多彩的上棉時代,吳德記憶猶新。
上棉廠首屆女職工體育運動會開幕式(1992年)
匠心不滅,初心未改
技改是技術進步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技術創新成果實現產業化、發揮效益的重要途徑。舉行技能比武、操作運動會是上棉廠的歷年傳統,各種形式的操作比武活動提升了員工的操作水平,同時也對提高產量和質量效益起到了積極作用。
紡織擋車女工的巡回操作,伴隨著機器運轉的聲響、節奏,按規定的巡回路線、步速,完成規定的操作動作。作為一名紡織女工,要做到“眼快、手快、腳頭快”,她們因此被稱為一群“堅強而美麗的女人”。
全神貫注投入青工技術大比武(1987年)
保全、保養工是上棉廠的“藍領”,他們用精湛的技術,時刻養護著一臺臺紡機設備,確保它們正常運行。
正是工人們的匠心,使得上棉廠在不斷發展的歷程中,涌現出了一個又一個市級、省級和全國勞模,一批又一批先進集體和個人、優秀黨員、十佳工人和技術能手。
眼疾手快確保“萬米無疵布”(1986年)
50多年過去,時光改變了紡織人的容顏,卻沒有磨滅他們的激情與活力,30多位上棉廠退休和仍在繼續工作的職工,用他們親身經歷和親眼所見,講述曾經和過去,回憶那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穿越“上棉時空”,匠心不滅,初心未改。
上棉人來到影像館追憶青春芳華(2022年)
影像館開放到如今,幾代上棉人口口相傳,陸續聞訊來到這里追憶青春芳華。“總有一段時光值得被定格,總有一份記憶值得被珍藏。”說起發起展覽的原因,吳德感慨,“作為全省第一個以輕紡為主題的影像館,這里不僅展現了上虞輕工業時代的輝煌,更是新時代美麗鄉村的上虞樣板,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先行省建設注入了文化的力量。”
一代芳華風采如故(2022年)
受訪者供圖
文字:高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