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強化就業優先政策”“使人人都有通過勤奮勞動實現自身發展的機會”......黨的二十大已落幕兩月有余,但人們對于二十大報告中有關就業的討論余溫未減。
就業關乎國計民生,更關乎千家萬戶。
作為全國經濟大省、人口大省,過去十年,四川圍繞就業,都作出了哪些努力?
四川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就業促進處負責人熊小舟介紹,自黨的十八大以來,四川累計城鎮新增就業1008.3萬人;城鄉就業結構由2012年的37.7∶62.3調整為2021年的53.4∶46.6;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12753元增長為2021年的29080元。
閃亮的數字背后,寫滿了無數人的心血與奮斗。唯有穩住重點群體就業,才能抓實、抓牢全省就業工作。
重點群體有哪些?就業工作具體怎么抓?一個個生動鮮活的故事,給出了客觀、有力的回應。
“現在全社會都很尊崇技能人才”
技能是強國之基、立業之本。隨著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不斷加快,各行各業對技能人才的需求愈發強烈。
打造一支能支撐“四川制造”和“四川創造”的“技能川軍”,迫在眉睫。而做好技能工匠的就業工作,自然成為穩就業的重點之一。
政策引領,讓匠心回歸。十年來,四川深入實施高技能人才振興計劃、“天府工匠”培養工程等各項人才計劃和工程,扎實推進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大力發展技工教育,加快培育支撐四川高質量發展的“天府工匠”“技能川軍”。“截至目前,四川技能人才總量達1085萬人,其中高技能人才231萬人,規模穩步擴大,結構持續優化。”四川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職業能力建設處負責人李楨介紹道。
“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唐仁杰便是其中一員,“現在全社會都很尊崇技能人才,對于技能人才的培養空前重視。我相信,你們未來的就業前景一定會很好。”今年10月,他用自身成才經歷,讓母校四川航天職業技術學院的師弟師妹們深受鼓舞。
2009年,剛畢業的唐仁杰進入四川航天燎原科技有限公司,成為一名電子裝調工。
入行之初,白天,唐仁杰跟著師傅們苦學扎線、搪錫、單板焊接等基本功和波峰焊、再流焊、貼片機等設備操作;夜里,就在家學習航天標準等理論知識。
隨著專業技能、素養不斷提升,他開始獨立承擔起航天產品裝焊、設備操作等工作,又先后參與嫦娥、天問、北斗、天和核心艙等多個航天重大項目產品生產。如今的他,已是“唐仁杰勞模創新工作室”的帶頭人。
工作室成立一年來,唐仁杰帶領團隊主設計多項工具、工裝,先后開展5項技術創新,完成1項集團公司重大工藝技術研究、2項院級重大工藝技術研究、5項廠級工藝攻關,培育出一批高難度元器件裝焊及返修操作者。
短短時間,為何成果頗豐?一系列實打實的措施,給予了像唐仁杰這樣的工匠,技術攻關的信心、底氣。
“技能人才晉級通道的建立,四川省人社廳、集團每年撥給各工作室的科研經費,讓我們有了創新、創效的熱情;技術傳承、交流平臺的搭建,也讓我們施展才華、奉獻才智的空間越來越大。”說起這些,唐仁杰心里暖暖的。
唐仁杰補充道,尤其是2021年,禮遇“成都工匠”十條政策舉措的出臺,為其解決了子女入學的問題,也讓他能把更多精力放在技術鉆研上。
兒時,唐仁杰總愛在家鄉的小山坡,望著一閃一閃的星星。如今,愛看星星的少年,成了造“星星”的人。當看到自己參與生產的天和核心艙,在天際中與星星共同閃耀,他愈發感到自己的工作,充滿著價值和希望。
唐仁杰的故事,只是諸多技能工匠成長成才、在就業中贏得獲得感的縮影。
從第42屆世界技能大賽美發項目銀牌獲得者胡已雪,到世界焊接冠軍曾正超、寧顯海、趙脯波......這些年,越來越多的技能工匠,從幕后走向臺前。技能人才就業也迎來了春天。他們向世人證明了技能人才只要有夢想、敢拼搏,同樣能登上閃耀世界的領獎臺,同樣能夠贏得出彩人生。
十年來,技能工匠的地位和待遇進一步提高。全社會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也讓技能工匠們工作更有勁頭、生活更有奔頭。
“農民工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四川是人口大省、勞務輸出大省,農民工總量常年保持在2500萬人左右,占全國農民工總量近十分之一。農民工是就業重點群體之一,促進農民工穩定就業,就穩住了就業基本盤。
十年來,四川在全國率先建成農村勞動力實名制數據庫,不斷提升農民工就業創業公共服務精準度,大力培育建設“川字號”特色勞務品牌,大力實施農民工技能培訓。據四川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農民工工作處負責人侯明介紹,目前,全省農民工技能人才已突破500萬人,農民工已經實現由最初從事臟、累體力勞動的打工者,蛻變為懂技術的產業工人和能創業的致富帶頭人。
當冬日的第一縷陽光悄悄灑下,今年44歲的李玉蘭帶著剛入行的月嫂到雇主家,又開始了一天的忙碌,“剛入行的月嫂,我得多帶帶,她們才能更快地上手”。
李玉蘭是四川宜賓興文縣蓮花鎮人,自初中畢業后便在家務農,后又輾轉至沿海一帶務工。那些年,她進過電子廠,也做過打面師傅,但一顆漂泊的心卻始終無法“靠岸”。
直到2017年,還在浙江務工的她,偶然得知家鄉興文縣人社局、縣婦聯、縣農民工服務中心正聯合開辦以培育月嫂、育兒嫂、保潔、護工等為主的“苗家惠嫂”技能培訓班。翌日,李玉蘭便匆匆收拾行李,趕回家鄉。
第一堂培訓課結束后,李玉蘭興奮不已,“帶孩子、搞家務,我都擅長。這個回家的選擇,我做對了!”從母嬰護理、營養搭配到保育保潔等,李玉蘭將課堂所學、實踐經驗都認真記錄在了本子上,以便溫習、改進。
短短兩三年間,靠著貼心的服務、嫻熟的保育水平,李玉蘭成了業內搶手的“金牌月嫂”,月薪上萬元,客戶常常還需預約排隊。“這份月嫂的工作穩定體面,收入又高。沒想到,我也能靠自己的努力,給家里買車買房。”笑著笑著,李玉蘭的眼眶就濕潤了。
2020年,李玉蘭相繼榮獲“四川省勞動模范”“全國優秀農民工”等稱號;2021年,其成為“苗家惠嫂”負責人,主要負責政策宣傳、技能培訓等相關工作;2022年,又被選為宜賓市人大代表。對于這些,李玉蘭倍感珍惜。她激動地說,是政府重視農民工、重視發展服務業,才讓她的人生變了樣。
人生軌跡改變的,不止李玉蘭一人。自2018年以來,當地共有2100余名婦女在北京、上海、成都、宜賓、瀘州等地就業。
她們同李玉蘭一樣,心里有了底氣,臉上洋溢著笑容,對自己、對未來充滿了希望,“我們農民工的日子越過越紅火,在勞動中越來越能感受到幸福。”
從農村婦女成為金牌月嫂,從簡單就業到品質就業、低薪就業到高薪就業、靈活就業到穩定就業,李玉蘭的奮斗歷程正是四川廣大農民工努力奮斗、積極投身經濟社會建設的真實寫照。
農民工是推動國家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力量。十年來,四川先后圍繞職業培訓、勞動維權等出臺保障政策,農民工就業總量不斷增加、就業質量不斷提升、服務保障體系不斷健全。
在“體能務工”到“技能務工”的轉變中,農民工找工作變得更加自信;四川不斷健全完善縣鄉村三級勞動服務體系,構建“國有勞務公司+勞務專業合作社+勞務經紀人”全鏈條勞務輸出服務模式,設立近600個村(社區)農民工綜合服務站,更是托起了全省農民工就業穩穩的幸福。
“讓青春綻放在最廣闊的天地”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四川高校畢業生總量持續擴大,應屆高校畢業生人數從2013年的34.21萬人增加至2022年的55.95萬人。
高校畢業生是寶貴的人才資源。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是就業工作的重中之重。十年來,四川深入實施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促進計劃、“三支一扶”等基層成長計劃,開展公共就業創業服務進校園系列活動,全省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總體穩定。
2022年11月,四川省2022“最美基層高校畢業生”出爐:扎根山區支教十年的特崗教師鄒杰、多次下鄉送醫義診的醫生嚴飛、再到村莊致富帶頭人張藝凡......他們的故事,是高校畢業生在基層成長成才、奉獻青春的例證。
這些年,越來越多的高校畢業生同他們一樣,選擇走入基層,用“正青春”的干勁和智慧,收獲寶貴的經驗、經歷。
26歲的何兵,便是其中之一。2018年,他從四川師范大學畢業后回到家鄉,成為涼山州鹽源縣干海初級中學的一名物理老師兼班主任。
不少人問他為什么要回來?何兵說,一個好老師能影響很多農村孩子走出大山。比起留在城市,家鄉更需要他。
第一堂課上,他用自己的求學經歷鼓勵起初相識的學生:“唯有努力讀書,翻過小高山,才能看到更廣闊的世界。”講臺下,一張張掛滿“高原紅”的小臉,一雙雙充滿好奇的眼睛,讓他決心要把根扎下。
在鹽源的4年時光,何兵潛心鉆研教學,鼓勵學生們找到夢想,更點燃了他們對知識的渴望。曾有考上重點高中的學生專程回校看望何兵:“何老師,謝謝你讓我明白了讀書的意義。”
閑暇時間,他投身當地鄉村振興事業,自學種植知識、總結種植經驗、搭建網絡銷售平臺。在他和鄉親們的共同努力下,當地糖心蘋果的產量、銷量得到大幅提升。
“無論是傳道授業、或是俯身耕耘,都是讓青春綻放在最廣闊的天地。”何兵笑道。
窗外,學生們嬉戲打鬧的聲音縈繞耳畔,一箱箱紅彤彤的蘋果被運出大山。何兵提起筆,在詩集中寫下:“我愿在這群山環繞的小鎮里,感觸朝陽,目送晚霞。”
從鄉村到城市,青春的脈搏在天府大地上跳動。
同樣是26歲的張天成,則選擇留在了喜愛已久的成都。
三年前,來自西華大學的他,通過四川人社的微信公眾號報名參加了四川省首屆大學生求職大賽。從初賽到決賽,張天成一路過關斬將,收獲了成都文旅集團遞來的“橄欖枝”。
就職于成都文旅集團的兩年間,張天成逐漸褪去青澀,在精進黨建工作水平的同時,還參與了市里的防汛清淤、抗疫支援等志愿工作。如今,盡管已告別“第一份工作”,他仍心懷感恩:“這段經歷是我的起點,也會是我一生的寶貴財富。”
開辦大學生求職大賽,只是四川人社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的一環。
“要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拓展就業創業渠道是關鍵。為此,我們聯合相關部門制定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政策措施,通過發放各類補貼鼓勵市場化社會化就業;通過盤活存量編制,擴大機關事業單位招錄聘數量;通過制定優惠政策,引導到基層就業;通過強化服務保障,鼓勵自主創業和靈活就業。”四川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就業促進處負責人熊小舟介紹道。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各類線上線下招聘會、求職比賽、“川渝兩地人社部門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服務行動”的落地,也為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提供了更多可能。
熊小舟補充道,“此外,我們在職業指導、職業生涯規劃、職業技能培訓、就業政策解讀、畢業生就業后的戶口遷移、檔案轉接這些環節也有對應的服務。比如:我們的‘網上辦、掌上辦、一網通辦’,能讓政策推送零距離、業務辦理零障礙,打通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最后一公里’。”
暖心的政策,貼心的服務,讓高校畢業生就業更放心、更安心。
十年間,四川經濟的快速增長、充足有效的崗位供給、扎實溫暖的就業舉措,為技能工匠、農民工、高校畢業生這類重點群體的就業提供了保障,也讓發展成果惠及了更多勞動者。
2021年,《“十四五”就業促進規劃》印發,提出了要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目標。迎著這一春風向前,天府大地上,勞動者們也將收獲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者:李佩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