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金磚
您的位置:首頁 > 環球原創

今日蘭考

2022-08-16 13:38:00 來源:《環球人物》雜志 作者:田亮
大號 中號 小號
今日蘭考
焦裕祿在1963年種下的一株泡桐,被人們稱為“焦桐”。如今它與周圍的泡桐林形成蘭考的一處美景。(圖片來源:蘭考扶貧企業聯合會)
  每年3、4月間,蘭考縣一排排高大的泡桐樹便開滿紫色的喇叭狀花朵。從空中俯瞰,景觀勝似歐洲的薰衣草莊園。一看到這些泡桐樹,人們就會想起焦裕祿。
  從1962年12月6日到蘭考報到起,焦裕祿在蘭考奮斗了475天。靠一輛自行車和一雙腳,他走了全縣149個生產大隊中的120多個,與蘭考的“三害”搏斗,創造了焦裕祿精神。在它的激勵下,今日蘭考已大變樣。
  《環球人物》采訪的蘭考各界人士,人人都說到這樣一句話:“如果焦書記能活到今天,他一定很欣慰。”
  泡桐林成了“綠色銀行”
  “欽禮(時任蘭考縣委副書記張欽禮)同志,現在有句話我不能不向你說了,回去對同志們說,我不行了,你們要領導蘭考人民堅決地斗爭下去。黨相信我們,派我們去領導,我們是有信心的。我們是災區,我死了,不要多花錢。我死后只有一個要求,要求組織上把我運回蘭考,埋在沙堆上,活著我沒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著你們把沙丘治好!”
  ——《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穆青等,1966年發表于人民日報
  蘭考縣位于九曲黃河最后一道彎處,據《蘭考縣志》記載,從1171年到1949年,黃河在蘭考縣內南徙北遷,遍地行河,決口達143次。這給蘭考留下了內澇、風沙、鹽堿“三害”。耄耋老人雷中江至今記得20世紀60年代初沙丘的樣子,他告訴《環球人物》記者:“我們東壩頭鄉張莊村當時處在蘭考最大的風口上,西南部有一千六七百畝沙地,其中3個大沙丘,分別高達9.9米、8.8米、6.6米,長約500米。大風一吹,這些沙丘就會流動。”
  在農村調研過程中,焦裕祿總結出“貼膏藥”和“扎針”的辦法。蘭考的土地,表層是沙地,沙地下面是黃河帶來的淤泥。“貼膏藥”是指把地下的淤泥翻上來,壓在沙丘上面,把沙丘封住。“扎針”是指在沙丘上大規模種植耐旱的泡桐樹,把沙丘固定住。這種樹長得快,五六年就能長成大樹,既能擋風又能壓沙,而且年年生根發新苗,可以陸續移栽,無需多投資,成林后旱天能散發水分,澇天能吸收水分。
  焦裕祿也許不會想到,他當年號召大家種植的泡桐樹,如今不僅消除了蘭考惡劣的生態環境,還給蘭考乃至全國帶來一個全新的產業。“20世紀80年代,蘭考的泡桐樹成材了,不少木匠開始用這種木材制作家具和生火用的風箱等生活用具,我父親代士永就是其中之一。”河南中州民族樂器有限公司董事長代勝民告訴《環球人物》記者。一個偶然的機會,上海民族樂器廠的琵琶制作師張連根發現,蘭考縣堌陽鎮徐場村村民代士永制作的風箱,拉出來的聲音竟然清脆悅耳。他們將風箱拆開做成樂器音板,果然,奏出的樂曲悠揚輕柔,于是開始向代士永定購泡桐木板材。“當時一塊板材才賣三四元,可做成樂器能賣到四五百元,我父親感嘆‘守著寶貝不見金’,他決定自己做樂器。”代勝民說。
  代士永想把張連根挖過來。可是張連根在上海有穩定的收入,不愿來,也不好拒絕,就半開玩笑地對代士永說:“除了主要材料泡桐之外,還必須找到配用料紅木。只要你搞來20噸紅木,我就跟你一起干!”
  代士永沒有視之為玩笑,他三赴上海、六進北京,一個月里去過18趟鄭州,瘦了20斤。最后,他在山東濰坊一家國營家具廠找到了紅木。代勝民說:“焦書記身上有三股勁:對群眾的親勁、抓工作的韌勁、干事業的拼勁。張連根也被我父親的韌勁和拼勁打動了。”
  1988年,代士永在農家院里創辦了蘭考縣第一家樂器廠。開工那天,代士永把他挑選好的農村青年帶到張連根面前。然后問大家:“你們說,咱們蘭考是咋出的名?”有的說:“因為咱蘭考出了個焦裕祿。”有的說:“還不是咱蘭考窮得出了名?”代士永說:“你們說的都對!要記住蘭考的光榮——焦裕祿,也要記住咱蘭考的恥辱——貧窮。我叫大家來辦廠就是要洗掉咱蘭考的恥辱……”代士永把鋪蓋卷搬到了廠里。離廠僅有兩公里的家,他半年也沒回去過。
  1988年10月,代士永把古箏和琵琶等樂器帶到廣州,參加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它們引起海外客商的極大興趣,香港、新加坡、日本、德國、美國、加拿大的客商都為其精美造型和優美音色贊嘆,紛紛訂貨。
  “真是酒香不怕巷子深!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從全國7個廠家沒有廠標的7把古箏里,一下子就挑準了一把上乘佳品。后來當我知道那是只開辦了兩年的農民樂器廠的產品時,我簡直不敢相信。堌陽樂器廠的古箏的確是全國一流的,完全可以適應專業團體和國內外市場的需要。”1990年11月,上海音樂學院古箏教研室主任何寶泉來訂購古箏時感慨道。
  也是在1990年,文化部委托中國音樂學院舉辦國際比賽,蘭考人送去57臺琵琶、古箏供參賽者借用。比賽剛結束,便被搶購一空。20世紀90年代,輕工業部組織專家來考察,認為蘭考泡桐材質輕柔,不翹不裂不變形,透氣透音性能好,堪稱“會呼吸的木材”,是國內制作古箏、琵琶等樂器音板的最佳材料,輕工業部還把蘭考確定為全國民族樂器音板定點生產基地。
今日蘭考
2020年10月,蘭考縣堌陽鎮徐場村村民在調試樂器。
  “一些工人從廠里走出去自己干,也有越來越多的人走出蘭考學習樂器制作,再回到家鄉抱團發展。外地企業剛開始多是從蘭考采購原材料,后來紛紛來蘭考直接設廠。現在,全縣有200多家樂器企業,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年產值20多億元,全國民族樂器行業約90%的音板取材于蘭考的泡桐。”代勝民說。
  目前,蘭考縣農桐間作面積46萬畝,種植泡桐樹200多萬株。正如1990年時任福州市委書記習近平在《念奴嬌·追思焦裕祿》中描繪的那樣:“綠我涓滴,會它千頃澄碧。”代勝民說:“泡桐樹對于我們來說就是‘吉祥的樹’,它們的樹齡不長,幾十年生命力就到極限了,就得砍,再種新樹,這也帶活了全縣的樂器制造產業。焦書記當年帶頭種下的泡桐林如今已是蘭考的‘綠色銀行’。”
今日蘭考
  2009年,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在蘭考考察時,把焦裕祿精神概括為“親民愛民、艱苦奮斗、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代勝民說,從父輩到自己這一輩,無不對焦裕祿心存感激,對焦裕祿精神沒齒難忘。代勝民2005年接下了父親手中的接力棒,把工廠搬到了縣城,如今每年營業額達四五千萬元人民幣,技術工人主要來自農村。在徐場村,幾乎家家戶戶有樂器招牌,客廳就是展廳。代勝民沒有因競爭關系排斥家鄉的對手,反倒隔三差五就開著車去徐場村等地進行技術輔導,也幫助他們打開銷路。“他們好多規模小,質量上有所欠缺。大家形成合力,才能讓蘭考品牌做得響亮。大家共同進步,才能走向共同富裕。”
  “黨組織領著干、干部搶著干、群眾跟著干”
  蘭考車站上,北風怒號,大雪紛飛。車站的屋檐下,掛著尺把長的冰柱。國家運送蘭考災民前往豐收地區的專車,正從這里飛馳而過……
  焦裕祿指著他們,沉重地說:“同志們,你們看,他們絕大多數人,都是我們的階級兄弟。是災荒逼迫他們背井離鄉的,不能責怪他們,我們有責任。黨把這個縣三十六萬群眾交給我們,我們不能領導他們戰勝災荒,應該感到羞恥和痛心……”
  ——《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穆青等,1966年發表于人民日報
  雷中江就是當時討飯大軍中的一員。“1962年,冬春季節的風沙打死小麥20多萬畝,秋季內澇淹壞了30多萬畝莊稼,鹽堿地上有10萬畝禾苗堿死,蘭考的糧食產量達到歷史最低水平,平均畝產才43斤。1963年3月,我拿了一些土布來到火車站,準備去外省換吃的。”
  當時焦裕祿的話雷中江記憶猶新,他一字一頓地模仿焦裕祿說:“我們沒有把工作干好,讓你們受苦了。你們去吧,路上注意安全。”這讓雷中江心里感到熱乎乎的,因為縣里的“勸阻辦”通常是要來阻止他們去外鄉的,而焦裕祿將“勸阻辦”改為除三害辦公室。后來,雷中江換回了十來斤高粱、十來斤薯條和一些蘿卜干,一共三十來斤。可這哪夠一家人吃的?“焦書記非常聰明。他從外面調來一些食品,并沒有直接發給大家,而是以工代賑,大家干點活,就發一點。”雷中江回憶道。
  焦裕祿下鄉考察看到有人生病急需用錢,總是慷慨解囊。“我爺爺是餓死的,奶奶靠要飯生活。我爸爸腿有病,當時焦書記資助了一些錢。”葡萄架鄉杜寨村黨支部書記、43歲的李永建告訴《環球人物》記者。在杜寨村,很多老人都見過焦裕祿,李永建從小就聽村里長輩講焦書記的故事。“我記得小學三年級時,看到一本書里講焦書記治理‘三害’的故事,很感動。”
  貧困,很長一段時間困擾著蘭考百姓。2002年,蘭考縣被確定為國家級貧困縣。2011年3月,之前在外打過工、做過糧油買賣的李永建當選為村支書,下決心帶領全村擺脫貧困。“我們村處在黃河故道上,村里沒有企業,只能發展養殖業、種植業,但經我們嘗試,效益都不是很好。”
  2016年1月,河南省農科院專家以新疆哈密瓜為種源,成功培育出了新品種蜜瓜——玉蘭香。經過走訪調研和土壤檢測,專家認定:葡萄架鄉杜寨村的弱堿性沙土,特別適合蜜瓜生產。李永建決心試種。他聯合村干部和駐村工作隊一共7人,每人出資1500元,種了兩棚蜜瓜,于當年6月初試驗成功。成熟的蜜瓜水分大、口感甜,產量也高。當時蘭考還沒有別的地方種蜜瓜,因此不愁銷路,賣完瓜一算賬,每棚收入達6200元。相比小麥、玉米,種蜜瓜收入翻了十倍。
  村里人比較保守,他們經不起失敗,也難以相信鹽堿地里能一直長好蜜瓜,沒人敢跟著種。李永建為了讓更多人看到效益,趕在7月16日又發動村里黨員、干部帶頭種了45棚。這時,蘭考縣到了雨季。8月的一天,大雨傾盆,一些棚被水淹了。李永建趕緊帶領大家一起挖排水溝。“用了一個晚上就挖好了。大家干勁都很足,因為焦書記的事跡大家都很清楚,他常常在夜里帶領老百姓治理澇災。幾十年過去,只要遇到困難招呼一聲,大家依舊能馬上團結起來,根本不怕吃苦。”李永建說。
  9月中旬,這45棚又成功了。“我拉著貧困戶到田間地頭,跟他們開會,讓他們親自品嘗,他們覺得確實甜,有賣相,這才認可了。”當年10月,李永建向村里的信用合作社貸款100萬元,又聯系一些在外青年返鄉創業,繼續擴大種植規模至117棚。
  2016年10月,蘭考縣委領導帶著李永建去了趟北京新發地果蔬批發市場。為幫扶貧困縣,新發地免費批了兩間門面房,對蘭考農產品進行展銷。李永建成功對接了幾個大客戶。2017年,蘭考縣有了第一個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蘭考蜜瓜”。“全縣110多個貧困村都來我們村參觀學習。如今,蘭考全縣種植蜜瓜3萬畝,遍布10個鄉鎮100多個村。有了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我們蘭考的蜜瓜成了搶手貨。”李永建驕傲地說。也是在2017年,經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審定,并經河南省政府批準,蘭考縣正式退出貧困縣。如今,蘭考蜜瓜遠銷北京、深圳、蘇州、嘉興、杭州和廣州等地,還出口到新加坡。
今日蘭考
2019年,蘭考縣葡萄架鄉杜寨村村民種植的蜜瓜大豐收。
  “農民的要求不高,只要實惠,就愿意跟著干。現在全縣上下形成了一股黨組織領著干、干部搶著干、群眾跟著干的風氣。有了這股精氣神,沒有什么困難是戰勝不了的。”李永建說。
  除了杜寨村,東壩頭鎮張莊村通過發展黃河特色旅游、三義寨鄉白云山村通過種植大棚蔬菜、儀封鎮代莊村通過發展綠化苗圃和大棚葡萄等、南漳鎮周莊村通過發展板材加工,紛紛脫貧,走上鄉村振興路。
  這些巨變的背后,回響的正是焦裕祿精神。1963年春節,蘭考縣委辦公室干事張士義跟著焦裕祿一起到南彰公社布置工作。焦裕祿看著路上的沙丘說:“這些廢堤和沙丘,普遍營造上樹林,三五年之后,這里就變成綠洲,那時,樹不是就成了搖錢樹了嗎!這廢堤和沙丘旁邊的土地,也可以變成肥沃的良田!”回到縣里后,有一天,焦裕祿在辦公室里說:“蘭考好極了,真是個好地方。從這里物產來說,有小麥、高粱、大豆、花生,有大棗和蘋果,有百合和山藥,有出名的蘭考豆腐乳,特別是還有36萬勤勞的人民。蘭考潛力無窮,前途光明。不改變蘭考面貌,我就不走!”
  這些話對張士義影響很大。“在蘭考工作這些年來,老實說,我是感到災區工作難做,雖然口頭上沒有提出什么要求,但是內心是很希望組織把我調到外縣去工作的。自從我跟隨焦裕祿同志工作一段時期后,他那種在困難中看到光明的精神鼓舞著我,也使我充滿了信心和力量。現在,我愿意在蘭考干上一輩子了。”張士義1966年回憶道。
  幾十年過去,焦裕祿的一言一行仍然激勵著蘭考人民。有人說:“現在在蘭考干工作,一個個像嗷嗷叫的小老虎。”
  “蘭考縣的改變就是國家強盛的縮影”
  這天,外面的大風雪刮了一夜。焦裕祿的房子里,電燈也亮了一夜。
  第二天,窗戶紙剛剛透亮,他就挨門把全院的同志們叫起來開會。焦裕祿說:“同志們,你們看,這場雪越下越大,這會給群眾帶來很多困難,在這大雪擁門的時候,我們不能坐在辦公室里烤火,應該到群眾中間去。”
  ——《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穆青等,1966年發表于人民日報
  在20世紀60年代,蘭考可不是家家戶戶都能用上電燈。據時任蘭考縣生產救災辦公室主任吳思敬回憶,那時經常停電,辦公室都備有煤油燈。1963年8月23日,焦裕祿在趙垛樓大隊開群眾大會。晚上,他有感于趙垛樓人民在困難面前自力更生的干勁,點著小煤油燈,熬了一夜寫出一份調查報告。
  到了80年代,代士永在創辦樂器廠時,村里還沒有電,晚上趕制樂器需要點蠟燭。蠟燭亮度不夠,后來又點煤油燈。“頭天來上班,第二天鼻孔都是黑的。后來我們的工廠搬到鎮上,才用上了電。但經常停電,廠里要備發電機。”代勝民說。
  “以前天黑后在黃河大堤上走,有時走著走著,人就沒了,掉河里被沖走了。”國家電投河南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王捍忠告訴《環球人物》記者。今年到河南工作后,他在第一時間來到蘭考。“焦書記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我。他去世時為什么十萬人給他送葬?還不是因為他心里裝著老百姓?!我們也應該走到群眾中間去。”
  王捍忠決心“點亮黃河”。“黃河邊上相對偏遠,交通不便,人也少,按照市場規則,不會有人把電線架到那里去,但我們央企義不容辭。傳統方式通電成本太高,我們發揮技術優勢,在大堤上裝上了帶儲能的太陽能路燈,可儲存7天的電能。燈桿上裝有可實時監測黃河水情的設備,綠色智慧化讓老百姓出行更加安全。”
今日蘭考
2022年7月,國家電投工作人員在蘭考縣黃河岸邊安裝太陽能路燈。
  以前,蘭考縣的用能以外來的電力和油、氣供應為主,本地有少量的太陽能、光伏發電、秸稈發電。2016年清潔能源消費占比只有約7%,外來電力占比高達63%,油氣消費占比22%,薪柴消費占比3%。2018年,國家能源局將蘭考縣定為全國首個農村能源革命試點建設示范縣。如今,蘭考遍布湛藍的光伏板。
  黃河大堤北邊的谷營鎮光伏電場占地約500畝。“這些光伏板在夏季用電高峰期發的電,幾乎能供應全縣居民用電量的一半!”蘭考縣供電公司宣傳部主任戶邊疆說。雨水會沿傾斜板面落到光伏板下沿地面,使得下沿地面數十厘米寬的范圍內土壤含水量明顯提高,農作物密度大、植株高。“我們要在新疆發展‘光伏牧場’,即光伏治沙,在光伏電場里種草,牧民可以放牧,前景很好。我們將來也打算在蘭考發展這樣的模式。”王捍忠說。
  蘭考還有風能優勢。當年的第一大風口東壩頭,如今是一臺臺風機在田地里呼呼地轉動。尤其在春季,這里的風力、風速都很可觀。葉片轉一圈就能發3—5度電,電能可直接就近100%消納。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我國2021年煤炭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的56.0%。而在蘭考,2021年可再生能源占縣域全社會用電量的83.98%,遠超全國平均水平。
  “我們在大力推進‘全國農村清潔能源創新中心’建設,開發了58個清潔能源應用場景,還將實施黃河灣鄉村振興示范工程、音樂小鎮綜合智慧能源和綠能零碳交通等項目,并在焦裕祿干部學院設計了一門課,全國的縣委書記來學習時,可以實地感受清潔能源的開發利用,再在各地推廣,這樣有利于優化全國能源結構。以前沒有電的時候,村民晚上不出門。現在,人們交流多了,活動多了,農村更加團結,社會更加和諧。焦書記的兒子、開封市政協原主席焦躍進告訴我:‘你們現在干的這些事,跟我父親干的是同樣的事業。’”王捍忠說。
  據《蘭考縣志》記載,1989年,“三害”得到全面根治。同年9月,中央組織部把雷鋒、焦裕祿、王進喜、錢學森、史來賀列為新中國成立40年來在群眾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產黨員的優秀代表。如今,蘭考人民將“三害”加以利用,蘭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蘭考縣的改變就是國家強盛的縮影。”王捍忠說。
  經歷蘭考幾十年風雨巨變的雷中江老人告訴《環球人物》記者,現在蘭考家家用上了自來水、天然氣,水泥路面通到各村,每個村子的路燈天一黑就亮起來了,這與焦書記是分不開的。他最近寫了一首打油詩,念給記者聽:“‘蘭考大地綠油油,家家住上兩層樓。蘭考人民奔小康,焦公英靈喜洋洋。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今日蘭考勝蘇杭。’這是蘭考面貌的真實寫照,也是我們蘭考人民的心聲。”(記者 田亮)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真实乱了在线播放| 成人免费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剧情jvid在线观看| 久久九九国产精品怡红院| 老师你的兔子好软水好多的车视频 |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免费| 玉蒲团2之玉女心经| 欧美人与zoxxxx另类| 国产欧美久久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熟女国产| 羞羞视频免费网站在线看| 狠狠操视频网站|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 亚洲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67194午夜| 日韩欧美一及在线播放| 啊灬啊灬啊灬喷出来了| 99视频精品在线| 欧美va亚洲va香蕉在线| 国产一区二三区| 久久免费福利视频| 精品国产三级在线观看| 国产资源在线看| 亚洲日本韩国在线| 91亚洲va在线天线va天堂va国产 | 国自产拍在线天天更新91| 亚洲乱码中文字幕综合| 色综合久久88色综合天天| 奇米四色77777|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狼人影院 | A级国产乱理论片在线观看| 欧美丰满少妇xxxxx| 四虎成人精品国产永久免费无码| 99精品人妻无码专区在线视频区| 最近最新中文字幕2018中文字幕mv| 四虎麻豆国产精品| 7878成人国产在线观看| 日本强不卡在线观看| 亚洲黄色中文字幕| 香蕉视频在线网址| 天天视频天天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