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麒與運-20。王銳杰 攝
人物簡介:
陳思麒,西部戰區空軍某部飛行員,空軍首個“90后”運-20機長。改裝過4型運輸機,執行過新中國成立70周年國慶閱兵等多項重大任務,參與推動部隊空運投送能力和作戰籌劃效率提升。2025年7月,被中央宣傳部、中央軍委政治部評為“最美新時代革命軍人”。
聊起運-20,很多中國網友會這樣稱呼:胖妞。就像很多家長會為自家孩子取個可愛的小名一樣,中國網友對于這個自家軍事寶貝的昵稱里也藏著深深的寵愛之情。
不過在運-20機長陳思麒的眼里,這個“國之重器”更具硬漢屬性,“俯瞰它時,那寬闊的背、柔和的腰線,緊湊的核心,就像一個身形健美的男人一樣。”
運-20多機編隊飛行訓練。廖強 攝
九三閱兵場上,運-20再次飛過天安門。電視機前的陳思麒,和其他戰友一樣,專注地收看閱兵直播畫面,贊嘆于裝備更新速度、無人化比重提升的同時,腦中也迅速思考著裝備未來在體系作戰中的應用場景。他的思緒也會被短暫拉回到自己駕駛運-20參加新中國成立70周年國慶閱兵的那天,“當你低空掠過長安街上空時,想象下面的人也正在看著你,感覺非常奇妙。”那年他沒去過長安街,但仍記得哪個風口上午的幾點喜歡刮什么風。
這些年,陳思麒在運-20駕駛艙內,看過中國城市夜晚的璀璨燈火,哪怕在戈壁灘上仍有了不起的建筑;他飛出國門,看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群眾眼底對運-20的欣賞;他執行出境任務,展現出中國空軍的專業與擔當;他參與空運籌劃,進一步提升空運投送效能……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球命運共同體的宏大概念,在他一次次的學習交流、任務執行中變得直觀具象,一次次的成功與突破也讓他充分體悟著一句話——“聽黨話、跟黨走,就能贏。”
“青出于藍勝于藍,你應該比你父親飛得更好”
“為什么想當飛行員?”這是很多媒體會問到陳思麒的問題,他的答案里,同樣是空軍飛行員的父親占有很大的比重。
長在湖南的陳思麒,小時候每年能與父親相聚的時間只有兩三個月,但衣柜里永遠洗不掉機油味卻疊得整整齊齊的飛行服、擦得掉了色依然擺放在書柜中間的紀念章、被家長勒令不能隨意倒放的飛機模型,都在拉近著他與父親的距離,也為他種下了一個飛行的夢想。
陳思麒小時候頑皮,母親總拿父親“嚇唬”他,“小心你爸爸回來打你,他的手是握駕駛桿的手,他的腳是踏方向舵的腳。”雖不知那些操作需要多大的力氣,但陳思麒往往會瞬間老實,“感覺很厲害。”
其實陳思麒的父親哪里舍得下手,在與兒子難得的共處時光里,他常給兒子講那些飛行的故事,一點點編織共同的記憶。陳思麒有時也會偷偷翻出父親的飛行服穿上,與院子里的孩子爭論誰當長機,誰當僚機。
兒時的“過家家”長大后成了真。陳思麒18歲那年,填報了空軍航空大學。當他把志愿單拿回家里時,父母都愣住了,緊接著便是一場大型家庭會議,面對爺爺的勸阻、母親的心疼、父親的勸解,已“剃發明志”的陳思麒梗著脖子,態度堅決。
父親的那句“你會吃很多苦”,在他進校后教員的一句話里得到了印證。得知陳思麒的父親也是飛行員時,教員感慨:“干飛行就要能吃苦。青出于藍勝于藍,你應該比你父親飛得更好!”
整個大學時期,淘汰率是懸在陳思麒頭上的一把劍。想飛,那便需要在飛行、體能等等各類課目中達到優秀,“以前特別喜歡體育課,覺得輕松,但在大學,上完最后一節體育課,才感覺這一周真正過了。”一次次突破極限中,陳思麒熬過了那段“雛鷹”待飛的日子。
大三那年,各項成績突出的陳思麒迎來了自己的首次單飛。他至今記得那種感受,“你會更專注的感受到飛機的震顫、發動機的轟鳴、機輪離陸以后的彈簧壓縮,還有風在搖晃著你的機翼。”那一刻,他仿若掌控了整個藍天。趁教員沒有緊密伴行時,他忍不住高聲唱起了歌。
那時,陳思麒暢想未來,總是興奮地憧憬著自己駕駛戰斗機叱詫風云的模樣——“特別帥、特別酷”,但這并非家人所愿。
父親的兩句話,起到了關鍵作用,“空軍轉型發展需要大飛機部隊,需要一批熱愛學習、不怕困難、不怕挫折的人投入其中。”這句話點醒了陳思麒——個人夢想和部隊發展聯系緊密。“你天天標榜自己熱愛祖國,國家真正需要你的時候,我看你怎么選。”這句話,直擊陳思麒的靈魂深處。
自此,陳思麒放下了“獨行俠”的英雄夢,選擇駕駛運輸機,這個“戰場上全程使用的開路先鋒,通過機動保障戰斗力具備可持續性的幕后英雄。”
陳思麒與運-20合影。王銳杰 攝
陳思麒還記得自己剛到航校時與父親的第一通電話,接通的第一秒,他的父親唱起了“戰友戰友,親如兄弟……”當他走向運輸機時,想著父親曾經也是有著30多年飛行經歷的運輸機飛行員,也許對歌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勝負之爭在升空之前就已展開”
27歲之前,陳思麒接連改裝了運-7、運-8、運-9等三款機型,他形容自己是個“善于偷懶”的人——每學一款新機型,都會優化方法、提升效率,讓下一次改裝更加順暢。
陳思麒所在的部隊是首裝運-20的單位,列裝次年,陳思麒進入改裝培訓名單,成為團隊中唯一的“90后”。運-20被譽為“大國之翼”,標志著我軍戰略投送能力的躍升。從發動機的改進到航電系統的革新,從設計理念到市場布局,運-20背后凝聚的是整個中國軍工的雄心壯志。而對飛行員來說,對運-20的改裝也意味著一次“換腦”,帶來的是思維理念的深刻變革。陳思麒與戰友走訪了很多相關行業,深入理解運-20設計思路,甚至也會去與銀行人員交流。
陳思麒駕駛運-20準備起飛。鄧亮 攝
改裝成功后,陳思麒很快成為運-20機長。每每駕駛運-20沖上萬米高空,他都有一種光榮感:“其優秀的設計、出色的氣動外形、先進的電傳飛控、強大的動力系統、高效的基礎資源與人員配合,讓飛行游刃有余,輕松寫意。”
那年,運-20首次出國執行任務,陳思麒回憶,“那一次飛行員是老手,飛機是新手,我們機組更多的是去照顧它,更頻繁地去關注裝備的工作狀態。”早在2015年,陳思麒就完成了首次出國任務,“在那之前就預感會飛出國門,便開始提前學習國際法、標準運行程序以及航空英語等等。”他帶領戰友一起研習的身影,常與飛行大隊里“地面苦練、空中精飛”的標語重疊。“所有空軍都有一個共識——勝負之爭在升空之前就已展開,把一切問題解決在槍響之前。”陳思麒說。
隨著任務的推進,運-20的表現遠超預期,“飛得比我們想象的更快,計算時間比我們想象中更準,對境外設備的適應程度比我們想象中更高。”陳思麒感嘆,“它是一個天生的遠征者。”
多年來,站在這個“遠征者”身旁,他會為國外民眾對飛機投來關注目光時而暗自欣喜;他每次握著華僑同胞的雙手,都能感受到他們內心的激動與驕傲。當外國工作人員問起這架飛機是否是中國制造時,他會用流利的英語回答,“100% designed in China,made by China(百分之百中國設計、中國制造).”
而在國內執行任務時,他的心態更加豐富多樣。一次次任務的錘煉,也讓陳思麒清醒地意識到,“我們是國家的長臂,手中握的可以是橄欖枝,也可以是揮向敵后的重錘。”
“帶著陳思麒走的團隊”
這兩年,陳思麒更多時候走進中軍帳。他成了指揮大廳里頻頻被呼喚的“陳參謀”,為上級組織的多場重大演訓出謀劃策。
那年,一次重大演訓任務,將空運投送相關課目作為演練重要內容之一。快速完成階段任務后,陳思麒這些年間對空中機動作戰標準化指控程序的思考,在此刻呼之欲出。他找到指揮員,提出多個優化建議:能不能實現需求提報標準化、任務規劃流程化,能不能讓每架次運輸機都在空中機動投送發揮最大效益……
陳思麒(中)與團隊成員研究課題。王銳杰 攝
這些想法與指揮員意圖不謀而合。于是,陳思麒在指揮機構有了自己的團隊——運投小組。組員平均年齡27歲,來自多個專業。“大家都有很強的信息獲取能力,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每一次決策前的激烈討論都化為了銳意創新的養分,幾個月后,團隊研發出的“全新指控程序”完成首輪實兵驗證,在壓縮任務架次的同時,還提升了飛機性能使用率、降低了機組強度、縮短了任務周期。去年,陳思麒再度重組團隊,沿用此前成熟經驗,研發空中機動任務規劃系統。
因此,陳思麒所在單位連續獲得兩次空軍“首創獎”。
這是一場突破,涉及很多機構,所面臨的挑戰可想而知。陳思麒的父親曾問他,“你夠專業嗎?你能扛住嗎?”
陳思麒不是沒有想過放棄,因長期研究聯合空中作戰指揮程序,他眼看著自己的技術等級排名被戰友、師弟超越,“心里癢癢的。”聽到飛機的轟鳴聲也總忍不住想去飛幾圈。
但他在任務中感受到國際局勢的復雜、在聯合演訓中看到對手也在埋頭苦干、在一次次實戰化訓練中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緊迫,以上種種,都在提示著他:未來戰爭,誰掌握了機動優勢,誰就擁有了戰場節奏的控制權,他所奮進之事,關系聯合作戰之全局。
一個在指揮大廳又工作到很晚的深夜,團隊里最年長的軟件工程師問了陳思麒一句話:“你相信理想信念嗎?”陳思麒看著這位身體不好,卻仍每天跟著他熬夜加班的老同志,明白了話里的深意:“信念就是在艱難時刻,想想曾經的夢想,然后堅持下去。”
第二次的空軍“首創獎”獎牌上破例寫著“陳思麒團隊”,陳思麒把他解讀為“帶著陳思麒走的團隊”。無論是經驗豐富的高級工程師、還是滿懷激情的后輩,大家都在推著他往前、再往前一步。
當前,人民空軍歷史性跨入戰略空軍門檻,向空天一體、攻防兼備全面跨越。唯有加快提高體系作戰能力,才能更好滿足未來空中聯合作戰需求。如今,陳思麒的身影仍活躍在指揮大廳,致力于他的新課題。空勤、戰勤、后勤,甚至兄弟軍種部隊的戰友,都成為了他的后援,“‘打贏’是我們共同的目標,也是聯結彼此的紐帶。”
陳思麒與同機組成員進行協同演練。田登黨 攝
今年“八一”前夕,陳思麒獲評“最美新時代革命軍人”。他在網上搜索“什么是最美”,這條答案令他印象深刻——黑格爾說美的本質特征在于理念與感性的結合。陳思麒這樣理解,理念就是戰斗力,感性則是獲取戰斗力的過程。這個過程里,有前輩奠基、戰友并肩,還有這個可遇不可求的偉大時代——他說,自己特別幸運。
(單嘉欣、謝越帆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