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張飛自己的話說,這段“興奮、有沖勁、又充實的狀態”持續了一段時間后,他開始進入“疲憊期”。雖然是不同的企業、不同的產品,但是純粹以市場為導向、刻板化的設計生產流程、數量上的機械累加讓張飛懷疑自己變成了一個“設計機器”。
“到2008年的時候,我意識到自己總是在重復同樣的事情,開始猶豫,感到疲憊。”張飛坦言。加之工作沒有規律,早起晚睡,長時間的奔波勞累,張飛的精神和身體狀態直線下降,最終“警報拉響”——高燒39.5度,張飛不得不放下手頭的工作,住院休養。
正是這次住院,讓張飛一腳跨入了另一個世界。輸液的時候,護士掛好點滴,提醒張飛:“小伙子別睡著了,看著瓶子,沒有鹽水了叫我。”有輸液經歷的人都知道,藥水輸完,如果不及時拔掉針頭,血液就會倒流,十分危險。學設計出身的張飛一向對生活中的事物十分敏感:“如果沒有人看護,本就虛弱的病人還要繃緊神經,這是不是不太人性化的設計呢?這個東西沒有辦法解決嗎?”住在醫院里的那幾天,張飛的腦子里不停盤算著如何解決這一問題。
張飛在鉆研“智能輸液監控系統”
出院后,張飛開始在網上、書上查閱大量相關資料,并實地考察了杭州幾家大型醫院。2009年,張飛專程飛往成都,參加國際醫療健康博覽會,這里匯集了全世界最大的醫療器械領域相關公司。穿梭于各式各樣的展館中,張飛發現“幾乎沒有一家大的公司來解決這個問題,有藏在角落里的小公司試圖解決,但并不成功”。
成都國際醫療健康博覽會。圖源網絡
這讓張飛變得“莫名興奮”,“整個人像上了發條一樣,瘋了,手頭的事情都放下了,開始做這個事情。”輸液系統的改進,牽涉到機械、電路、無線網絡、數據庫等各種專業領域,很多問題不得不請專業的工程師、醫學專家、醫院護士幫忙解答。于是張飛自掏腰包,組建團隊,一點一點鉆研、打磨,一心撲在上面,前前后后花了近3年時間。終于功夫不負有心人,“智能輸液監控系統”讓他做成了!
“智能輸液監控系統”在護士站的液晶顯示屏
2012年,以重力感應和無線網絡為原理的“輸液監控系統”拿到醫療器械生產許可證并收獲多項國家發明專利,在紹興、杭州等多家三甲醫院使用,成為智能化、數字化、信息化醫療系統中的重要一環。它大大提高了醫院工作和服務效率,為護士實時掌握患者情況提供了有效手段,護理工作從“被動呼叫”到“主動服務”轉變;同時又體現了醫學人文關懷,解放了病人本就脆弱的神經。“也沒有想過‘智能輸液監控系統’做出來到底怎么樣,或者怎么賣,就覺得這個事情非做不可,不做肯定會后悔。”現在回憶起當時的“瘋狂”,張飛認為值得。
“智能輸液監控系統”在病床邊的實時監控器
“智能輸液監控系統”大功告成后,張飛終于可以放下緊繃的神經,做一些更加輕松、自己喜歡的東西。“用木頭做幾個燈吧。”他的腦海中立刻跳出這樣一個想法。此時的張飛已經從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返回杭州,繼續執教于浙江理工大學。
早在2004年真正接觸市場之初,張飛便成立了“本來設計”工作小組,帶著比自己更年輕的幾個人做設計服務,直到2008年張飛注冊了“本來設計”的商標,開始真正建立起自己的設計品牌。
張飛設計的原木臺燈。
“設計本身就是回歸本來的樣子,所以當時一眼相中‘本來’這個名字,簡單、流暢。”就像張飛最初不假思索便動手設計出的一盞盞原木臺燈。不管是沉靜優雅的黑胡桃木,還是溫暖細膩的櫸木,都傳遞出自然之物最原始的面貌。當暖黃色的燈光落下,映照出原木天然的紋路,像一朵朵花瓣,直擊人們內心最柔軟的角落。而一盞臺燈背后的細節、品控、資金問題等都是張飛親歷親為,日夜操勞的結果。曾有木工師傅問他:“張老師,我們又不是要造飛機,需要這么認真嗎?”
時間給出了答案。2014年,張飛帶著自己的原木臺燈連同其它12件設計產品,參加了“2014中國(上海)國際時尚家居用品展覽會”。在來自英國、德國、丹麥、法國等近250家海內外參展企業中,張飛與他的“本來設計”脫穎而出,在展覽的最后一天,主辦方邀請張飛6個月以后到法蘭克福展示他的設計作品。
“純粹簡單”也是張飛想要告訴年輕設計師的話,就像中國的文人山水畫、飄逸的書法作品、大道至簡的器皿,總有一份自然樸素、不落痕跡的韻味。“中國的設計與歐美國家不同,往往用淡淡的一筆便勾勒出中國特色,所以年輕設計師不要急于表面,嫁接過多元素,要去提煉產品的核心。”
“純粹簡單”是張飛遵從的設計法則
舉報郵箱:jubao@people.cn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263
由《環球人物》雜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辦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權所有:環球人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