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國家統計局原總經濟師兼新聞發言人姚景源蒞臨“人民學習”演播廳,帶來了《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精彩授課。
姚景源首先帶我們回顧了2021年中國經濟的總體表現。世紀疫情沖擊下,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和不確定。盡管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但中國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不會改變。
姚景源表示,在過去的一年中,雖然中國經濟面對的內外環境充滿困難與挑戰,但是我國在經濟增長、就業、通脹、國際收支四大領域均超預期實現了年初所設定的目標,取得的成就來之不易。目前,我們依然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增大”這一問題,問題的根源來自于需求收縮、供給沖擊和預期減弱。
姚景源對以上三個根源進行了系統的分析:
(一)需求收縮
需求收縮主要是指內需收縮,是投資和消費的收縮。我國目前的投資主要集中在三個主要方面:基礎設施投資、工業投資和房地產投資。受疫情影響,2021年1-11月,全國基礎設施投資(不含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同比增長0.5%。由于餐飲、零售、服務行業在疫情期間的停業,我國消費需求一度下降。在房地產方面,中國百城房價“先高后低”,年底跌勢漸顯,累計漲幅連年收窄,給政府財政帶來一定的影響。
(二)供給沖擊
供給沖擊體現在原材料價格的上漲。由于鋼材、煤炭、水泥、有色金屬等原材料價格的上漲,造成下游企業生產成本增加,經營面臨壓力。姚景源說:“目前我國的生產加工企業普遍存在產能過剩的問題,一旦原材料價格上漲,生產企業無法將漲價壓力通過產品轉移出去,就會造成一定的經營困難。”
(三)預期減弱
姚景源說:“我一直認為,通脹預期比通脹本身更可怕。我們對預期的判斷直接影響發展策略的制定。好的預期帶來積極的發展策略,壞的預期帶來消極的發展策略,消極的發展策略會造成經濟形勢進一步惡化。”
為解決以上錯綜復雜的問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2022年經濟工作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各地區各部門要擔負起穩定宏觀經濟的責任,各方面要積極推出有利于經濟穩定的政策,政策發力適當靠前。
姚景源認為:“把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就是要把握一個‘穩’字。”
(一)穩經濟增速
姚景源建議:“沒有必要追求過高、過快的經濟增速,盲目求快只會導致更深層次的經濟問題。”姚景源認為,當我國經濟增速保持在一個合理區間時,才能實現“政府有稅收、企業有利潤、百姓有收入”。
姚景源認為,穩住經濟增速就是要穩住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投資、消費和出口。“要加大投資力度,將‘十四五’規劃中的多個大項目前提,形成實物量;要刺激消費,研究如何讓消費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第一拉動力;要把握宏觀經濟政策,讓出口這架馬車發揮它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
(二)穩就業
我國2021年大學畢業生數量約為909萬人,2022年底預計將達到1200萬人到1300萬人之間,就業問題將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姚景源表示,穩就業需要穩住市場主體,市場主體是就業機會的主要提供者,市場主體發展得好,穩就業就有了堅實的基礎。
(三)穩宏觀經濟政策
宏觀經濟政策指的是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姚景源認為,財政、貨幣政策要圍繞市場主體,采取降準、降息的政策,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激發市場活力。姚景源指出,企業作為市場主體,目前遇到的困難主要有三個,分別是產品存貨增加、企業之間相互拖欠、資金流緊張。
姚景源說:“采用降準、降息政策的同時,一些好的財政政策要繼續延續,比如減稅降費。這樣才能讓企業獲得更多的流動資金。企業有活力,才能吸收就業、創造財富,人民有了財富才會進行消費,消耗企業產品。”
課程的最后,姚景源表示,中國經濟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出現了兩大變化,一是比較優勢的變化。過去基于大量廉價勞動力而實行的“大出大進,兩頭在外”模式,曾經為中國經濟發展做出過重要貢獻,但目前,因創新內生動力和壓力不足,使得我們要把創新放在整個國家發展核心戰略上;二是經濟發展主要矛盾的變化。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圍繞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投資等,將是未來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