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假期將至,旅游業迎來利好,一位民宿老板卻被“嚇了一跳”:在她不知情的情況下,平臺悄悄給客房漲價2100元,漲幅300%,還標注“國慶特價”。
老板不愿背上“宰客”黑鍋,主動將客房下架,值得一句“中國好老板”的贊美。信譽是商家經營之本,能在暴利面前保持理性,老板的生意一定能走得長遠。
反觀平臺,若暗箱操作的確屬實,可謂是“吃相難看”。市場有“無形之手”,民眾壓抑許久的旅行需求迎來爆發,漲價是市場規律。然而,客房漲幅300%,連民宿老板都不知情,這樣缺乏基本透明度和合理性的操作,已然涉嫌價格欺詐。
不可否認的是,平臺經濟在時代大潮中應運而生,為擴大需求提供了新空間,讓大眾享受科技創新帶來的便利和高效。然而,一些平臺卻自恃掌握了算法權力,利用大數據優勢壟斷定價權,肆無忌憚地兩頭算計商家和消費者。商家沒了便利,反而被赤裸裸地“利用”;消費者失了高效,只能被惡狠狠地“殺熟”。
不能讓算法成為算計。此前,“大數據殺熟”等“算法作惡”問題已經引起市場監管、網信、稅務等部門關注,對平臺進行切實有效的監管和治理,已成為當前社會的重要課題。平臺更應該保持清醒、練好“內功”,否則,一再侵犯消費者知情權、違背公平交易原則,遲早會成為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