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年關,多地“村晚”火爆出圈,吸引上億人在網絡上圍觀。各地紛紛加入辦“村晚”的行列,升騰起濃濃的鄉土年味。以村野為背景、大地為舞臺的晚會,陪伴萬千村民一起過年,而這臺晚會的主角,也是他們自己。
“村晚”是鄉村文化的一部分,最早出現在1981年浙江麗水月山村的小學操場上。當時,農民們自編自導自演,表演犁秧田、打稻谷、磨豆腐情景劇,展示蓑衣、草鞋農裝秀,演奏二胡、嗩吶搭配菇民戲等,看似“草臺班子”的演出,恰恰是村民最真摯的文藝表達。
在文化繁榮發展的新時代,“村晚”也成為鄉村精神文化的熱切追求。2016年9月,在原文化部、中國文化館協會的推動下,全國鄉村春晚百縣聯盟成立,麗水和河南鄭州、福建武平、浙江溫州、安徽池州5地成為聯盟的發起單位。2021年,“村晚”作為全國推廣的群眾文化品牌項目列入《“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規劃》。從一村到萬村,“村晚”逐漸走向大江南北。
全民“村晚”,激發平凡又不凡的生命力。村村辦“村晚”,人人秀才藝,村民們既是導演也是演員。在湖南鳳凰臘爾山,農民工組樂隊回鄉辦“村晚”,他們當中有廚師和水電工,也有司機和屠夫。節目征集發布后,遠在1200公里外的游子積極報名,當地六七十歲的阿媽、五六歲的孩童踴躍登臺。他們的表演也許不夠專業,但不缺的是熱情、原生態的美以及村民自我實現的期許。
文化“村晚”,彰顯鄉土文化自覺自信。“村晚”把傳統文化搬上舞臺,在畬族、苗族等村落,村民們穿上隆重的民族特色服飾;在福建福州侯官村,操著地道方言的閩劇曲藝唱腔婉轉;在山西臨汾泊莊村,鑼鼓、舞龍、嗩吶等鄉村非遺技藝輪番展示……一些曾經沒落的民間傳統藝術在“村晚”舞臺上重新被矚目。
鄉愁“村晚”,最是萬家燈火暖人心。晚會獎品是臘肉,原創小品演的是身邊事,演進村民的心里頭。以文藝演出為引,廟會集市、手工技藝、年俗表演等拓展“村晚”周邊,繼承了傳統,更增添了新“年味”。打動人心的不只是演出,更是歡聲笑語中的“快樂老家”,是積攢一年的思鄉情緒。
多元“村晚”,重新定義新時代的鄉村潮流。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縣,“村晚”與“村超”合體。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一起觀看足球比賽,看民族展演。方興未艾的鄉村特色活動不僅展現了中國“村”IP獨特的魅力與活力,也孕育著新的鄉村文旅機遇。
“村晚”已從一時走向四季。2023年初,文化和旅游部下發文件,鼓勵各地開展四季“村晚”活動,并確定春夏秋冬四季“村晚”主會場及示范展示點。據統計,2023年全國“村晚”示范展示活動共舉辦2萬余場,參與人次約1.3億。今年,“村晚”再被寫入中央一號文件。
“村晚”熱的背后,是一股接地氣的文化創造力,是村民對鄉村文藝的熱切向往。形式多樣的表現方式,展示出千村千面萬種風貌。“村晚”將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與群眾喜聞樂見的鄉土味、年味融合創新,為實現鄉村全面振興注入了澎湃動力。
舉報郵箱:jubao@people.cn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263
由《環球人物》雜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辦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權所有:環球人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