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近期進行的一項的調查顯示,1333名受訪青年中,53.3%的受訪者感覺近幾年自己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下降了,47.1%的受訪者感覺自己詞匯量匱乏、表達單一,43.2%的受訪者表示用筆寫字變少,41.5%的受訪者遇到過詞不達意、難以準確表達想法的情況。(2月27日《中國青年報》)
語言和文字表達需調動個人的知識積累進行遣詞造句,背后體現的是思維和認知。現實中,不少年輕人正面臨著表達匱乏的“詞窮”困境 ——心中雖有千言萬語,但表達出來就很匱乏,甚至詞不達意。
這可以用“用進廢退”的進化學理論來解釋。近年來,信息技術的發展為交流、學習、工作帶來便捷的同時,也讓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有所減少。一些人因為平常沉湎于網絡,疏于與他人溝通交流,懶得動筆寫字,久而久之,不僅造成語言文字表達能力下降,還導致了個人邏輯思維的破壞和理性思考的缺失。這種現象值得警惕。
當今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競爭日益激烈。在校大學生無論是寫論文,還是參與答辯交流,無論是考公考研,還是參加企業招聘,都需比拼語言文字表達能力。走上社會后,創業也好,打工也罷,也都離不開良好的溝通和表達。倘若語言文字應用能力不足,輕則會鬧笑話,給個人形象減分,重則給事業帶來損失,錯失人生發展機遇。
杜甫詩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提升語言文字應用能力的最好辦法是多讀書、讀好書,通過深度的“學”與持續的“習”,讓自己的思維與語言文字表達能力融合發展、相得益彰。身處信息時代,我們或許無法回避“快瀏覽”,但不能拋棄“深閱讀”。對于經典作品,只有慢慢品味、反復咀嚼才能覓得好書中的真味,參透書中蘊含的深刻道理。讀書貴在持之以恒,要發揚“擠”和“鉆”的精神,善于把各種零碎時間利用起來讀書,日積月累、聚沙成塔,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夯實語言文字基本功。
在多讀書、讀好書的基礎上,還應注重學以致用。年輕人既要常讀常新、常讀常悟,也要常用常練,該動筆的時候就要動筆,該進行語言交流時也不要逃避,假以時日,才能熟能生巧,使自己變得能說善寫。
中國語言文字是中國文化傳承的標志,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彰顯著中華文明的獨特風采。提升公眾的語言文字應用能力,既是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內在要求,也是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現實需要。各地應以書香社會建設為契機,加強以公共圖書館、綜合書城、特色書店、社區書店等為支撐的公共閱讀服務體系建設,通過開展閱讀征文、名著朗讀、演講比賽、推選家庭閱讀典型案例等活動,進一步造濃全民閱讀氛圍,吸引更多年輕人在“悅讀”中豐盈精神世界,走出“詞窮”困境。
提升公眾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要充分發揮高校的示范引領作用。教育部、國家語委2022年11月發布的《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服務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高質量推廣普及的若干意見》提出,高校要將語言文字應用能力等納入學校人才培養方案,明確語言文字應用能力及標準并納入畢業要求,具有重要現實指導意義。
各高校應進一步提高認識,堅持以推進人文通識課程建設為抓手,完善語言文字工作方案,優化和創新教學方式和手段,在潛移默化和潤物無聲上下功夫,將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有機結合起來,促進大學生群體的語言文字應用能力和人文素養持續提升,推動大學素質教育不斷邁上新臺階。
舉報郵箱:jubao@people.cn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263
由《環球人物》雜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辦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權所有:環球人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