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和曼等學者所著的《國際傳播》一書,兼顧國際傳播理論和國際傳播實踐,為深化國際傳播專業人才教育體系建設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學習路徑。
一、深化國際傳播建設與記者后備人才培養
長久以來,我國國際傳播工作面臨著“內憂外患”。一方面,是來自西方國家的系統性外部壓力,比如西方國家整體綜合實力和語言優勢等,另一方面,是來自國內的系統性內生挑戰,比如在國際傳播實際工作開展中遇到類似“漏斗效應”的問題。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傳播理論,并以此指導我國國際傳播實踐,意義重大、責任重大。
跨文化、全球化的特征強調國際傳播鮮明的實踐性,把傳播應用于實現特定目標,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目前我國國際傳播人才供需問題較為突出,人才結構遲滯于行業轉型發展,難以滿足我國進行國際傳播的現實需求,尤其是人工智能、機器人等多元主體加入國際輿論場,在此之下對于計算機等跨學科人才需求更為突出。
此外,我國國際傳播人才隊伍建設體系亟待完善,缺少大量的專家型、全能型國際傳播人才,內部人才梯隊和專業人才培養存在斷層,面臨著人才知識結構較為單一、專業素養不足等諸多問題,系統培養國際傳播專業人才也已成為學科發展的重要議題。《國際傳播》一書,融會理論、實踐與研究方法,兼備實踐意義與學理意義,面向廣大高校專業學子、新聞行業工作者等,行文通俗易懂,理論闡述清晰,是一本良好的國際傳播基礎知識入門書籍,能引導讀者迅速了解、掌握基礎的國際傳播專業知識。
二、教學相長共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傳播學科
作為人才高地,高校歷來承擔著人才培養、文化傳承、國際交流等多重功能,既是進行國際傳播實踐的重要陣地,也是開展國際傳播教育的重要領地。廣大高校在國際傳播領域大有可為,也應大有作為。其中,高校國際傳播學科建設,對展現中國形象、推進國際傳播和促進文化交流上具有重要和深遠的意義,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傳播學專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目前來說,在我國眾多高校的國際傳播學專業的諸多著作中,理論教育上仍然是以西方傳播學理論為核心,且集中于經典傳播理論,難以滿足日新月異的國際傳播實踐訴求,理論的解釋力和適用性相對有限。在實踐案例上,部分課堂上對我國的國際傳播理論建設與實踐案例關照有限,著作上的內容則相對陳舊,尚未及時更新。在目前國際傳播教學中,學理與實踐的融合上存在一定的欠缺。
《國際傳播》一書在融合學理與現實實踐、豐富國際傳播專業教育上做出了重要貢獻,也拓展了我國國際傳播人才教育的理論和實踐范疇,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國際傳播》一書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指導,立足中國特色的國際傳播實踐,在國際傳播實踐領域聚焦于我國對外話語構建,梳理了國際傳播中我國話語體系和敘事體系的建構,并針對“講好中國故事”從文化、敘事、傳播層面進行策略分析,引導專業學生系統了解我國國際傳播取得的成果與面臨的現實問題,具有較強的教學實踐意義。其二,《國際傳播》一書既關照經典又注重現實,書中在理論部分梳理了國際傳播歷史、國際傳播主體和內容,以及眾多經典的國際傳播研究領域的理論和研究,在實踐部分收錄的國際傳播實踐案例和研究案例,以近五年來我國具有代表性的案例為主,經典與時新相結合,對國際傳播專業教育和人才培養提供了良好的養分。其三,相較于其他專業教科書,《國際傳播》一書具有較強的可閱讀性,理論部分梳理清晰,案例分析部分陳述嚴謹,即便是學生自主學習著作內容也能迅速理解和掌握知識,每一章節的思考題部分,引導學生回顧總結本章內容,加深學生對于國際傳播專業知識的記憶和理解。
總體而言,《國際傳播》一書具有較強的實用性,一方面能夠引導學生系統性學習國際傳播的專業知識,主動了解我國國際傳播實踐現況,從一部分具有影響力的國際傳播實踐案例分析中總結優勢與不足;另一方面,在專業學科教育上豐富了教學素材和教學模式,教學相長、學理融合,為學生和相關從業人員開展國際傳播提供了基礎性的研究方法和理論工具參考。
三、加強國際傳播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相融合
正如前述,國際傳播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在國際傳播學科建設與專業教育上,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同等重要,如何將二者相融合,發揮理論與實踐之間相輔相成的作用,亦是深化國際傳播專業教育的重要問題。針對學生在系統學習國際傳播相關知識時可能面臨的困惑和疑問,《國際傳播》一書做出了系統的介紹,幫助學生逐步理解和掌握學科相關知識。
首先,《國際傳播》一書從理論層面打好學生開展系統學習的基礎。書中介紹了許多國際傳播學科中的經典理論,比如涉及傳播手段的文化實踐理論、公共領域理論等,涉及傳播效果的社會批判理論、媒介決定理論、公共輿論的政治理論等,涉及國際傳播受眾的創新擴散理論、使用與滿足理論等。理論知識的沉淀成為學生了解國際傳播、理解國際傳播現象背后實質的重要工具,在理論知識學習的基礎上,方能更客觀、正確認識目前我國以及世界上不同國家目前的國際傳播實踐。
其次,在國際傳播實踐上,《國際傳播》聚焦于中國在世界的國際傳播實踐,在書中介紹了豐富的國際傳播優秀實踐案例,以供學生學習參考。在中國國際傳播實踐上,尤其強調中國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話語建構,以及中國減貧成就的國際傳播敘事研究。這既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開展國際傳播實踐的重要方向,也是我國在國際話語權爭奪上取得的重要成果,而如何將我國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推向更遠、更廣,吸納更多的國家加入到“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事業中,也是未來我國國際傳播的重要工作內容。
最后,作為一本具有實踐價值的國際傳播著作,本書還有一大特色,是引入了大量國際傳播學科中的學術研究,并與學術研究案例融合,系統介紹了內容分析法、文本分析法、比較研究法等國際傳播研究領域中經常使用的研究方法,通過案例分析來解讀優秀的研究案例如何科學使用研究方法賦能學術研究,從而幫助學生學以致用。本書尤為倡導理論與實踐相融合,在將知識轉換為學術研究的過程中,讓學生能更深刻地領悟到學術知識在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從而內化為自身的能力,使其有所提高。
“講好中國故事,傳遞好中國聲音。”當前我國的國際傳播事業取得了豐厚成果,但面臨風云詭譎的國際形勢,如何唱響“中國光明論”營造和藹可親的大國形象,是國際傳播的重要任務。深化國際傳播事業,離不開國際傳播學科教育體系的進一步完善。《國際傳播》一書的出版,系統整理了國際傳播學科的經典理論、研究方法和現實實踐,資料詳實、邏輯嚴密、內容廣泛,針對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傳播學科體系意義深遠,在深化建設國際傳播人才教育體系上開拓了新的方向。(作者系重慶大學新聞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