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熱播劇臺詞“北京到底有誰在啊”成為各地文旅剪輯的熱梗,花式轉場刷屏網絡。央視網文旅、文旅北京等眾多官方賬號參與其中,清華大學、復旦大學等高校官方賬號也紛紛借梗招生。(6月27日光明網)
官方賬號“下場”玩梗,算是近幾年宣傳營銷的常用手段。分析這次的例子,再聯想到過往“爾濱”“淄博趕烤”之類的案例,會發現它們的“出圈”規律其實有跡可循。
親和力是其一。若要問這些案例的流量密碼是啥,我想它們會告訴你四個字,“別太端著”?;ㄊ?ldquo;整活”,意味著官方賬號不再“高高在上”“正襟危坐”,而是放下“架子”、主動與網友互動。這種“自降身段”的姿態反映出的理念轉變,無疑值得肯定。在這個過程中所釋放的松弛感、親和感,也讓網友們看到了友好互動的誠意。如此,吸引他們的注意、增強其認同感就不是什么難事。
有網感是其二。在互聯網深度嵌入社會生活的今天,營銷特別講究用戶思維。不管是文旅還是招生,要想破壁出圈,不妨去看看年輕人喜歡什么、網友們都在關注什么。比如這次“北京到底有誰在啊”的玩梗接力,各大高校、文旅部門可謂反應神速,將熱播劇梗主動嫁接融入文旅、招生工作的場景中,大大提升了網民的參與感,這才接住了這波流量。
當然了,巧妙的網絡營銷確實能在短期內產生流量效應,但要將新鮮感轉化為持久動力,相關部門還需在深化內功上下功夫,會“整活”而又不止于“整活”。
舉報郵箱:jubao@people.cn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263
由《環球人物》雜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辦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權所有:環球人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