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聯網時代,如何引導兒童和青少年合理使用社交媒體,一直是令家長和教育者們頭疼的問題。新學期伊始,一些國家正計劃或已出臺對未成年人使用社交媒體的監管和限制措施,希望孩子們重新回歸“足球場、游泳池和網球場”。(9月13日九派新聞)
社交媒體時代,孩子們正在面臨著童年的加速消逝。20世紀末期,在電子媒介涌現并迅速普及的背景下,尼爾·波茨曼提出媒體和電子技術導致了兒童精神生態的惡化,“兒童的天真無邪、可塑性和好奇心逐漸退化,然后扭曲成為偽成年人的劣等面目”。電視使得兒童與成人共享媒介內容,從而擾亂了未成年人原本正常的成長節奏,而今社交媒體的出現更加劇了這一現象。當今社會,兒童與成人的邊界正在逐漸消失,他們沉溺于社交媒體中,不加選擇地接收各種信息,他們的童年變得越來越模糊。
對于未成年人而言,社交媒體是一把雙刃劍。社交媒體極大地拓寬了未成年人的社交圈層,能夠幫助他們豐富眼界、增長見識,將現實中無法觸及的人與事帶到他們面前,然而也正是在此過程中,未成年人過早地接觸到不屬于他們年齡階段的信息世界。由于缺乏辨識能力、身心尚未發育完全,未成年人的信息素養不夠成熟,很難在社交媒體中有效保護自己,也容易受到各種不良風氣的影響,帶來隱私泄露、心理抑郁、網絡霸凌等諸多問題。
為了保護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許多國家已經出臺限制未成年人使用社交媒體的規定。澳大利亞、美國等規定了社交媒體的最低使用年齡,荷蘭也對兒童在課堂上使用電子產品的現象明令禁止。在我國,如何引導未成年人合理使用社交媒體一直是社會熱議話題,在手機、電腦等常規媒介之外,智能手表為未成年人參與網絡社交提供了新的渠道,前不久有關兒童智能手表的諸多亂象也一度引起廣泛關注。在信息魚龍混雜的社交媒體面前,兒童的價值觀和身心發展更需要受到重視,不能讓技術將兒童扭曲成“偽成年人”,剝奪了他們健康成長的機會。
合理引導和規范未成年人的社交媒體使用,還兒童一個清朗和健康的童年。社交媒體泥沙俱下,處于成長關鍵時期的未成年人尤其需要接受來自家長、學校等多方的指導和幫助。作為社交媒體的運營商,應當發揮技術優勢,適當提高平臺使用的年齡門檻,根據用戶信息有效識別未成年人,及時過濾和篩選媒介內容;此外,身為未成年人的監管者和教育者,家長和學校也負有重要的責任,密切關注未成年人的社交媒體使用,通過日常的科普教育提升其媒介素養,并鼓勵和發展孩子們的多元社交活動,讓未成年人回歸健康、有序的成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