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來自河南省信陽市潢川縣鄉村管弦樂團,有八十多個成員是由當地的農場工人、農民和學生組成的,雖然組建只有四年時間,他們已經能使用近20種樂器配合演奏,既包括二胡、古箏、嗩吶等民族樂器,也有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等各種西洋樂器。
樂團的組建者關樂聲是一名退休返鄉的老教授,今年68歲。四年時間里,關樂聲義務教鄉親們音樂知識,用自己的積蓄和退休金買樂器、建教室,創建了這支樂團,把音樂播種在了鄉村田野。
冬日暖陽下,五花八門的樂器聲從潢川縣一所學校飄揚而出。教室里,關樂聲在指導學員們練習二胡。
一曲演奏完畢后,關樂聲來到隔壁教室,隨著他的指揮棒舞起,原本稍顯凌亂的演奏瞬間迸發出激昂的旋律。
從認識五線譜到節奏訓練,學員們掌握的樂理知識和演奏技巧,都是關樂聲一點點耐心教出來的。而樂團絕大多數樂器,也是關樂聲自掏腰包購買的。
河南省信陽市潢川縣退休教師 劉文峰:我們最可敬的一個“傻教授”,為啥說他“傻”呢?你看他退休了以后,他把退休金和在外面講學的課時費,全部用來買樂器,他想著農村條件差買不起樂器。
河南省信陽市潢川縣退休人員 孫永華:從小都有個音樂夢想,沒人教。關教授大愛,他免費教俺們,所以我想著抽出時間也要來學。俺們的手全部都磨出繭子了。
河南省信陽市潢川縣退休人員 王玉霞:以前年輕十七八歲,拉胡琴吹個笛子吹個口琴,都愛這一套,最后有病了都沒再玩了。遇到關教授以后,他說你還繼續玩,他說音樂能給人帶來歡樂。我說好,我又重新給二胡撿起來了。現在我可以拉幾十個歌,不照譜子都可以。關教授教人很誠懇,生活也艱苦得很,他顧不得做飯,我們走了以后他自己對付一口飯吃。
從早上八點半開始,到晚上九點結束,四年時間里,這樣的免費音樂教學幾乎每天都有。如今,不少人都能夠流暢地演奏樂曲,而這也是關樂聲的一份特別的鄉情。
關樂聲:音樂之鄉,一到潢川到處都有音樂,活在音樂世界豈不是太美好了。
歸去來兮讓麻將聲變為交響樂
能讓這么多毫無音樂基礎的老鄉演奏二胡、小提琴等難度頗高的樂器,關教授可真是不得了。而翻看他的履歷,的確也是了得。關樂聲是國家一級作曲家、二級指揮家,2019年從武漢藝術進修學院退休后,回到了家鄉河南信陽潢川。
歸去來兮的老教授關樂聲,從零開始組建樂團,可不是一時的心血來潮,而是思前想后定下的目標,他不僅要打造農工樂團、教師樂團,還立志讓家鄉成為中國的“音樂之鄉”。這樣的遠大夢想是怎么來的呢?
20世紀50年代,潢川縣的黃湖農場從一片荒蕪被開墾成良田,這是關樂聲長大的地方。如今,黃湖農場成了休閑度假一體的新型農場,少小離家老大回,關樂聲返鄉之初,看到鄉親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提升了,精神生活卻沒有他想象中的豐富。
關樂聲:我一回到老家,到了黃湖農場,我看到處是麻將聲,移風易俗莫善于樂,我那時候有個愿望,說回老家能培養點音樂人才,我從老家走出去的,看還能有一部分這樣的搞音樂的孩子能走出去。
關樂聲想把黃湖的人從麻將桌,帶到樂器前。最初,沒什么人相信他能干成。
不管別人怎么看,自己先干了起來,關樂聲拿出了數十萬元積蓄,購買了音響設備和樂器,把舊廠房改建成了音樂教室。農場里冒出的這處新奇場所,一下就吸引了村民們的注意。開課時,竟有一百多人報名,有的還是一家三代一起前來。
河南省信陽市潢川縣黃湖農場農民 許萍:教授不來我們都不知道什么是樂器,他剛開始來教我們樂器,我以為教唱歌。我們慢慢從樂理學,我還學了跟世界接軌的五線譜,然后又學了西洋樂,還學了民樂。
樂團創辦之初,只有關樂聲帶來的十幾把樂器,而最終留下來的學員有五六十人,樂器不夠,關教授就開始自費分批購買,從笛子、薩克斯到圓號、大號,再到大、中、小提琴,慢慢這間鄉村音樂課堂上,出現了十多種60多件樂器。
關樂聲:一開始我想的上課不收費,那個地方不富裕,上課再要他的費,他說我不如干活賺點錢。學了一段我想著每人還要樂器,樂器又得要錢,我想我有點積蓄,我的退休金,在南方、廣州、江門這一帶講課的費用,我都帶過來了。有的人開玩笑,南水北調,南錢北用,無論如何要把農工樂團搞起來。
在黃湖農場樂團,關樂聲既是團長,又是教員,每周三、六、日,他把大家組織在這間教室學習,從最基礎的理論教學,到各種樂器的演奏,關樂聲教得用心,學員們學得火熱。
慢慢地,關樂聲的熱愛,成了大家伙的熱愛;他的堅持,也就成了所有人的堅持。
河南省信陽市潢川縣黃湖農場農民 熊萬新:做飯閑了沒事了在家里就吹了,吹兩首曲子心情格外舒暢,原來干活累得啥一樣,學了樂器,采蓮子干活一邊干一邊哼著曲子,干活也不覺得累了。
“鐵”了心的老師和著了“魔”的學生,讓整個農場充滿了文藝氣息。現在的黃湖農場,很多人都能拿起樂器露一手,曾經的麻將聲漸漸變成了交響樂。
河南省信陽市潢川縣黃湖農場農民 張建琴:這個麻將桌是我以前沒學樂器時買的,天天打麻將,現在自從跟著教授學樂器以后,我就把它蓋起來了,當飯桌了。我現在會了5種樂器。
河南省信陽市潢川縣黃湖農場農民 張建琴:我的第一件樂器是教授免費送給我的,我學了三年,最珍愛它,我現在可以吹幾十首曲子了。再后來教授就說,也不能光會一樣,讓我們再學學民樂,教授送給我小號和二胡。再到后來,我看教授他給孩子們教小提琴的時候,我聽到聲音很美妙,我也又狠狠心,自己買了把小提琴,又多學了一樣。
比賽中收獲自信 演出里感受快樂
現在,黃湖農場的池塘邊、屋舍外,總會有音樂飄來,大地飛歌,清風為伴,廣袤的田野生動而浪漫。
近兩年,關樂聲帶著他的樂團四處演出,其中,少年樂團甚至可以在全國的業余比賽中獲獎。鄉親們,在一次次的表演中,感受著快樂,找到了自信。
前不久,在潢川縣年貨節上,關樂聲帶領樂團進行了一次表演,他給80人的演出隊伍編排了民樂和西洋樂的融合曲目。
河南省信陽市潢川縣黃湖農場農民 徐寶玲:兩個孩子學了三年半了,我學得要短一點,剛開始我是沒有什么興趣,他們拉得挺好聽的,我也練著玩。陪孩子練練,慢慢地也學起來了,我學也三年了。
這樣的大型演出機會,對大家來說很是難得,樂團初具規模后,只要有舞臺,關樂聲就會帶大家去表演。他還擔任了黃湖小學少年宮的校外輔導員,曾帶著孩子們去北京、西安等地參加比賽。
河南省信陽市潢川縣黃湖農場學生 黃智宸:評委說俺們拉的節奏感強,團隊合作也可以,但是音準不太好,俺想那完了,那金獎不跑了,當時傷心了一天,第二天去西安,去西安城墻上玩,他說給我們個驚喜,手機給我們看,全都是金獎。
河南省信陽市潢川縣黃湖農場學生 王意如:我第一次去北京是關教授帶著我們一群小孩去的。上了火車以后,每過一站,關教授就讓我們下去給那些乘客們表演。一開始我還有那些朋友都很害怕,害怕自己會被別人嘲笑,但是并沒有。我們拉完以后,他們有時候還會鼓掌,或者是給我們拍視頻。
一路走,一路演,在火車站站臺上,在農展館、科技館的門前,關樂聲讓黃湖農場的孩子們大方地向外界展示他們的音樂才華。
關樂聲:領評委隊的說你們這群孩子演出太好了,你們不是來比賽的,你們是來表演的,來演出的。那就說明他們很成功,他們達到了一定的程度。
短短幾年間,關樂聲種下的音樂種子已經在家鄉的土壤生根發芽,未來,他還有更多的目標要去實現。
關樂聲:到各個學校深入下去,把我們的音樂讓他們能聽到。一進學校人家一聽歌聲朗朗。我就想我必須把素質教育推廣,從潢川作為起點,每個學校都要成立一個樂團。
傳道授業奏樂忙“弦歌而治”美名揚
《樂記》中說:“樂者樂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自古以來,人們就用音樂抒發感情,語言表達不出來的,可以唱出來、彈出來。關教授之所以能麻將聲變成交響樂,讓小心靈長出小目標,是因為他不僅通曉音樂的魔力,更滿懷對故土的深情,一心要將潢川建設成為“音樂之鄉”,培養出更多的音樂人才。傳道授業、回報家鄉,這份拳拳之心,令人肅然起敬。
誠如關教授所說,“移風易俗,莫善于樂”。春秋時,孔子的學生子游做武城的地方官,就非常注重禮樂,教當地百姓鼓弦而歌。孔子去武城,聽到弦歌之聲,對子游大加贊賞,“弦歌而治”也成了歷史上有名的典故。關教授在鄉村“種”音樂,優秀的傳統得到繼承發揚,“弦歌而治”的魅力也得以再現。希望關教授接下來的教學計劃順利實現,有更多人,不分男女老幼,都能受益其中,在正聲雅樂之間感悟音律之美、生活之美。(總臺記者 齊鶴 楊文斌 段清臣 馬榮達)
舉報郵箱:jubao@people.cn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263
由《環球人物》雜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辦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權所有:環球人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