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文獻是人類文化遺產,是智慧的結晶和歷史的見證。古籍修復,如同打撈起一葉又一葉沉舟,讓歷史的痕跡重現,讓文脈賡續傳承。來自井岡山大學圖書館的古籍修復師羅紅,十幾年如一日,讓古籍在指尖重生。
幾乎每天,羅紅都會待在圖書館里的古籍修復室工作。
正在修復的這部清同治八年的刻本《元史》,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版私人雕版印刷的二十四史之一,距今已有150多年的歷史。全書蟲蛀、水漬和缺損嚴重。
羅紅用鑷子將粘連的古籍破損“皮肉”揭起,噴水濕潤紙張,涂上特制的漿糊,再貼上染好色的補紙,保證補紙與原書葉的接邊不超過2毫米。修復這本書,她整整花了兩個月的時間。
井岡山大學古籍修復師 羅紅:當一本很破碎的古籍修復完成以后,我的內心是歡欣愉悅的,感覺又一本古籍在我的手上重獲新生。
羅紅今年54歲,在井岡山大學已做了23年的圖書管理員。2010年,在一次全國古籍修復技術培訓班上,羅紅第一次接觸并喜歡上了這門“妙手補千年”的古籍修復技藝。配紙、清潔書葉、補破、穿線、貼書簽,修復一部古籍,需要經歷20多道工序。
14年來,有著近200年歷史的清刻本《朱子原訂近思錄》以及清刻本《重訂外科正宗》等45冊殘缺破敗的古籍,陸續通過她的雙手獲得“重生”。
井岡山大學古籍修復師 羅紅:每天和這些古籍打交道,看見它們隨著時間的推移,破損越來越厲害,心里會非常著急,也感覺到時間非常緊迫。
為了避免對古籍的二次傷害,羅紅經常去野外采集板栗殼等有機原料自制染色劑,對補紙進行染色,她還自己買來面粉,經過10-15天的發酵、晾曬,提取小麥淀粉熬制漿糊用來修復古籍。
井岡山大學古籍修復師 羅紅:如果用化學漿糊,它黏住了就拆不下來了,對古籍也是一種破壞。
在井岡山大學,古籍藏量有1800多種、2萬多冊,有待于修復的古籍還有將近8000冊。在羅紅看來,古籍修復時間緊迫。去年11月,井岡山大學古籍修復技藝傳習所成立,有越來越多的學生加入,同時,她還在學校支持下,建立了館藏古籍數據庫。
井岡山大學圖書館館長 王喜和:現在我們已經做了將近1000冊古籍的數字化。接下來,準備繼續在館藏古籍當中,挑選那些特別珍貴,特別有文獻價值、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的古籍,開展數字化工作。
舉報郵箱:jubao@people.cn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263
由《環球人物》雜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辦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權所有:環球人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