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戶籍警”陳尚君筆下,唐朝詩人“朋友圈”是這樣

2023-09-18 10:54:38來源:解放日報作者:顧學文 楊婭萌
原標題:我與“他們”是如何相識的

前有詩詞大會,后有《長安三萬里》,無論是央視綜藝節目還是國產動畫大片,無不激發了國人心中對大唐盛世的追憶與遐想。

然而,《孟子·萬章下》云:“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被譽為“唐朝戶籍警”的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中心主任、文科資深教授陳尚君,在新著《我認識的唐朝詩人》中,打破文學史中對詩人或概括或片段的描述,立體觀照唐人的政治抱負與文學理想的沖突、逼仄情狀下的親情和愛情,以及困頓之中的彷徨與進取,展現一個真實、豐富、多彩的唐朝詩人“朋友圈”。

類似“大話西游”的改編方式

讀書周刊:電影《長安三萬里》的熱映,再次喚起了許多人對于大唐盛世的憧憬與想象。

陳尚君:電影的改編,采用了一種類似“大話西游”的方式。《大話西游》開創了一種改編名著的怪誕模式,讀者或者觀眾不在意也不需要追究其真實性。《長安三萬里》以高適的一生為主線,講了高適和李白、杜甫等人的友誼,尤其是高適和李白。其實,他倆的交情并不深。我曾有文章對三人的交往進行探討與考證。

三人的交往見于杜甫晚年的回憶詩中。代宗大歷元年(766年)起,杜甫因病困居夔州,寫了許多追憶往事的詩作,其中有兩首提到了自己與李白、高適同游的舊事,名為《遣懷》《昔游》。此時,李白、高適二人皆已去世。也因此,這兩首詩沒有任何功利目的,只是杜甫在經歷了十來年翻天覆地的大亂后,稍得安頓,重溫往事,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三人在文學造詣上確實互相吸引,但人生追求和性格差異使他們經常產生爭論。三人中,杜甫是入世的,愿意做醇儒循吏;李白是出世的,他停留此地與其同游的主要目的是等待接受道箓;高適是血性男兒,抱有強烈的用世目標,不甘淪為下層,更不屑隱跡出世。李白和高適,三觀相差太遠,在此度同游后,再未謀面,彼此的交往并不多。反而是杜甫與高適,經歷宦海沉浮,對彼此的看法逐漸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多了幾分惺惺相惜之感。

詩人的情感表達因各自的人生閱歷、文學習慣而有所差異,加之詩篇零落,文意晦澀,考據詩歌、詩人這類工作,具有很強的學術性,作為學者,很難向編劇、大眾解釋。

讀書周刊:以學術標準來看,這部電影中有很多與史實不符的部分,但為什么還是如此受大家歡迎?

陳尚君:這個說不清楚,就像今年很流行的“在小小的花園里面挖呀挖呀挖”,是一種全民幼兒化表達的現象,《長安三萬里》也是把唐代的社會文化在長安這個縮影中幼兒化了。小朋友們看電影的時候,發現這些唐詩全是自己會背的,就會跟著背,從而收獲很多樂趣;在課本里讀到過的那些詩人的名字,變成了動畫形象,看他們怎么說話、怎么生活,也讓他們很興奮。

可是,唐朝的整個社會風貌到底是怎樣的,并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得清的。比如李白和杜甫見面會聊些什么?他們肯定會評論古今,會談論詩歌創作技巧,這是我們可以理解的;但你能想象他們會不留情面地互相批評甚至爭吵嗎?到了李、杜這個層面,都是心氣很高,少所許可,既彼此珍惜,又各有矜持與保留,不會無原則地彼此浮夸。這些是我們今人難以想象的。

看似很浪漫,其實很悲哀

讀書周刊:不僅詩人之間的關系與電影中的不一樣,是不是真實的唐朝也和我們想象中的開放盛世不一樣?

陳尚君:完全不一樣。我們耳熟能詳的崔護那句“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看似很浪漫,其實以女歸之,是特別的愛情,并不會喜結連理。人面似桃花的女子的身份很卑微,唐朝律法規定士庶分明,士人是不能和家中婢女通婚的。人們常常認為白居易是人間情種,但細讀白居易的詩作可以發現,他有許多風流韻事,卻很少動真感情。崔護與“人面桃花”的女子之間的感情,并不是我們想象的那種通往婚姻的愛情,和現代人的價值觀是有所差別的。當然,如沈祖棻教授講宋詞時所云,中古士人婚姻是為家族祭祀與傳承,愛情常表現在婚姻以外。

也有特例。比如《我認識的唐朝詩人》中有篇題為《歐陽詹的生死情戀》的文章。歐陽詹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參與者,也是閩中登進士第者第一人,但他及第后僅八九年就去世了,沒能一展文學才華和政治才干。韓愈作《歐陽生哀辭》,稱贊他“事父母盡孝道,仁于妻子,于朋友義以誠”,近乎道德完人。但根據同時人所述,歐陽詹往太原游歷期間,私戀一官妓,無法宣示于眾。等到有能力去迎請這個女子時,此女已病亡。歐陽詹竟情動五內,昏迷數日而病亡。韓愈此文,未免有替友人遮掩之嫌。

唐代社會特別是在上層士族中,婚姻講究的是門當戶對。因此,今日讀唐傳奇中的動人情愛,女主角很少是正室。中國古代文人多以道德示人,能以身殉情者,少之又少,歐陽詹在當時的特別之處就在于此。

曲折生動但不做任何虛構

讀書周刊:您一直致力于嚴肅的學術研究,《我認識的唐朝詩人》似乎是您首部面向大眾的普及讀物,怎么會轉向這樣的寫作的?

陳尚君:這本書的寫成有很大的偶然性。近十余年,我一直致力于全唐詩的編撰整理工作,獨立編撰了《唐五代詩全編》1200卷,以及附《別編》25卷的初稿,總計1300萬字。這樣的工作是非常艱苦的,在這個過程中,我自己也需要一點消遣,這些文章就是閑時怡情所寫。我曾對編輯說:寫這些文章,一不為錢,二不為名,就是希望自己能多寫一點,留存一些東西。

由于面向的是大眾讀者,所以文章必須深入淺出、曲折生動,但又不能做任何虛構,可以有聯想與自我判斷,但不能任意發揮、不著邊際。這是我對自己確立的一個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好在我已經有了40多年文獻考訂的積累,基本能做到盡可能地接近歷史真相,還原詩人真實的生命歷程和獨特的性格稟賦。

讀書周刊:為實現這樣的原則,需要執行哪些具體的寫作要求?

陳尚君:我有三個堅持。第一,堅持全面占有并仔細閱讀文獻、文本;第二,堅持文史融通的立場;第三,堅持現代傳記文學的立場。

全面占有并仔細閱讀文獻、文本,就是要充分利用前人研究的成果,這既包括當代學者的成果,也包括充分利用我自己的資料積累。近年來不少學者呼吁要重視經典、重視文本,我是十分贊同的。但是,經典中只有極少數作品是一經發表即獲得廣泛認同的,比如李白的《蜀道難》、白居易的《長恨歌》,大多數都是在后人的閱讀、稱賞和擬寫中慢慢成為經典的,后人的理解和作者自身的本意往往存在巨大的差異。孤立地看一篇作品,當然會得到部分的認知,但如果將全部作品聯系起來閱讀,就會有更深刻的了解。

堅持文史融通的立場是因為,世界本來是不分學科的,任何人生活的時代,都有它的特殊性。這個時代的人們如何生存,如何思考,如何表達,有時是不便也無法在一篇文章里寫明白的。你一定不要把唐代社會理解成一個充滿詩意的社會,恰恰相反,唐代是一個等級森嚴的社會,精英階層與庶民階層涇渭分明。了解了唐人真實的生活環境,我們才能真正讀懂唐詩。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詩里這樣寫道:“生常免租稅,名不隸征伐。撫跡猶酸辛,平人固騷屑。默思失業徒,因念遠戍卒。憂端齊終南,澒洞不可掇。”杜甫覺得自己作為社會特殊階層,無需繳納賦稅或服兵役,生活尚且糟糕成這樣,那些務農、當兵的社會底層人,該如何活得下去?所以,杜甫在詩的末尾感慨,“憂端齊終南,澒洞不可掇”,直言社會矛盾已經激化到即將要噴發的程度了。杜甫的苦難和庶民階層的苦難并不相同,然這句話由杜甫之口講出,是多么地了不起。

堅持現代傳記文學的立場,是受我的恩師朱東潤先生的影響。朱先生認為英國傳記文學的特點是真實、全面而生動地寫出傳主一生之經歷和事功,在英國古典時期,這類著作都附有極其繁重的文獻與復雜的鑒別。我年輕時雖心向往之,但才力不逮,加上近十年困于唐詩校訂,難以集中精力、時間專治一家。近幾年,在整理編撰文獻的工作中,好像逐漸具備了這種能力,希望能借《我認識的唐朝詩人》一書的寫作,將唐人和唐詩融為一體,展現人物的多面性,力求從可靠文獻的反復比讀中提出一些見解。

意在“想見其人”

讀書周刊:書名“我認識的唐朝詩人”,唐朝距今千余年,您怎么去“認識”他們?

陳尚君:“我認識的唐朝詩人”,意思是我對唐朝詩人的認識,顛倒一下語序,是為了給人印象特別些,用現在的話來講,似乎有點“呆萌”的感覺。唐朝距今一千多年,就現實而言,我們都不可能認識那些詩人。但是,在開寫之初,我有一節破題文字:“五萬多首唐詩,近四千作者,每篇皆曾閱讀校寫五到十遍,每人皆窮搜文獻,務知始末,名家固得了然于心,僅存單篇只句者亦未敢輕忽。朝興夜寐,行坐餐息,縈懷掛念,何曾或忘。讀其詩知其為人,識其人更參悟其詩。韓愈云,‘夜夢多見之,晝思反微茫’,恰是我今日寫照。”

因此,我意在“想見其人”。唐朝詩人雖已逝去千年,但他們一個個都曾是有血有肉的人,他們的詩歌也飽含七情六欲,是有喜怒悲歡的、活生生的人投入全部的熱情和血淚而留下的記錄。透過研究唐代詩人的作品和文獻,還原出古人真實的生活狀態,他們就仿佛是我所認識的人一樣。

讀書周刊:“我認識的”一下子就把我們和唐人的距離拉近了,在您筆下他們都是鮮活的人。所謂鮮活,便是有優點也有缺點。

陳尚君:是啊。今人都喜歡讀李白、杜甫的詩,連帶著喜歡上他們。不可否認,他們的文學造詣是非常高的,但是,如果我們真的見到了李白和杜甫,說不定會煩他們。

我可以負責任地告訴你們:李白是一個“大言不慚”的人,杜甫是一個“賴著不走”的人。李白,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是典型的“自戀型人格”。他完全以自我為中心,全然不會反省,也缺乏理性思維。放到今天,你和他交往,可能會覺得這人腦子不太正常。但天才往往是這樣的。

杜甫,“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這是他偉大的地方。但作為杜甫的親友,你就會很煩他。只要看到哪個朋友在哪個方面可以幫到他,他就會主動找上去,而且還賴在人家家里不走。雖然這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他半生飄零、生活無著。他的名篇《登岳陽樓》,“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即是因為原本答應接濟他的兄弟杜觀后來爽約了,他感懷而作。詩中并無譴責之意,但我們從中能體會杜甫彼時的孤獨與無助。

是讀者,又不同于大眾讀者

讀書周刊:讀您的書,仿佛跟著您穿越到了唐朝,在長安的街上游走。您自認為自己是一位冷靜的觀察者,還是在“穿越”的那一刻,融入了唐人的生活中、融入了與唐人的交流中?

陳尚君:我的身份還是一個讀者,但又不同于大眾讀者,因為我讀過的文獻數量相當大,幾乎讀遍了那個時代的東西。那個時代在討論什么問題,發生了什么事件,事件又是怎么變化、解決的,不說了然于胸吧,至少我都是有所了解的。

雖然讀了很多書,但我盡量避免在寫作時掉書袋,讓讀者讀起來很費力,而且,我還力求新意,呈現一些新的材料和觀點。比如,《亂世能臣高駢的文學才華與人生迷途》一篇,高駢晚年鎮守揚州,史學界對他為保存實力而坐放黃巢渡淮北上頗多不滿。我因讀到明胡震亨《唐音統簽》對《桂苑筆談》中有關甘露寺鬼的一段隱情揭發,而對他有了新的認識。他是出身神策軍家的詩人,在安南、天平、劍南、荊南皆著政聲,為唐末名臣中詩聲最高者。

再如李紳,我們都知道他寫的《憫農》,小朋友都會背誦“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他是新樂府的開創者之一,也是牛李黨爭的魁首。從為政的角度而言,他疾惡如仇,但是你深入研究他的生活和詩作,會發現他的內心是極其柔軟的。李紳長兄過世時,李紳為其撰寫墓志,在墓志中痛罵長嫂,先云:“所可恨者,崔嫂以信乎巫神,不護靈旄,可為痛哉!”再云:“博陵不義不順,不奔不護,明神有知,終不得祔。”罵嫂子竟罵得如此之狠!可是他此后不僅奉養長嫂、撫養侄子女,更在25年后長嫂去世時,又稱其“奉禮清德,夫人淑儀,二十五載,和鳴婉隨”。可見李紳之感情用事——罵歸罵,但飯還是要管,且要管飽的。還有一件事,在牛李黨爭中,李紳雖然飽嘗外貶之苦,但是對于政敵,李紳還是有寬容的一面。導致李紳被貶端州的關鍵人物張又新,乘船時遭遇風浪,船傾翻了,此地恰好是李紳的地盤,張又新就給李紳作長箋自首謝罪。李紳回信說,雖然我那么多年都忘不了你我二人的仇隙,但對于你的遭遇,我還是深表同情。潛臺詞是:我能幫助的一定會盡量幫助。

深入研究唐朝詩人,會發現他們都有很鮮明的性格特點。人生諸多恩怨情仇,所謂“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

做學問,做的是人的學問

讀書周刊:陳寅恪先生為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冊所寫的審查報告,其中有一句話,“對于古人之學說,應具了解之同情,方可下筆”。讀《我認識的唐朝詩人》,感覺您對這些詩人都懷有悲憫之心、理解之察。

陳尚君:做學問,做的是人的學問,研究者要抱有對人的悲憫之心。很多研究者的文章,包括錢鍾書在內,在臧否人物的時候太大義凜然了,對于一些成就不高的詩人,有些批評未免有點過分了。如果在文學研究中看不到一個鮮活的人,讀不懂他的心,不能理解他的歡喜與痛苦,與研究對象總是有隔膜的。

我自己寫文章,有時最初的動機和最后寫出來的情況已經完全不一樣了,在深入研究的過程中,我會產生一些感悟。比如我從前有一篇文章,講我看到唐末小詩人王魯復自撰墓志銘,記錄的內容非常之瑣碎,講述自己從何時起想考進士,四處投奔,在奔忙之中偶爾撰寫文章,等等。我最初給這篇文章擬的標題是“猥瑣的人生”,但文章最后完成時我用了“他的進取與無奈”這個題目。其實古人生活在真實的歷史環境之中,他們的出身受限于不同地位的家族,他們的成長有賴于社會能夠給予的資源和機遇,當然,也離不開自己的努力。走仕途難免抗塵走俗,不仕又如何解決生計問題?各種意外事故,不可避免地會改變一個人的人生軌轍和文學格調。

我今年在復旦大學中文系學生的畢業典禮上致辭時講到:第一是生存,第二才是發展。一個人生活在世界上,要學習與世浮沉,也就是要適應社會、適應時代,要適應所處的環境,要協調你和他人的關系。每個人的生活都不容易,每個人也各有各的心氣,但這心氣和現實之間,有時是互不相容的。要達到“隨順而壁立千仞”的境界,始終不要丟掉書生本色,始終不要丟掉自己的人生追求,在平凡的生活中追求崇高的目標。

這也是為何我在寫本書諸文時,始終堅持文史貫通,在特定的環境、事件、交往中評價人物和作品,希望能夠對所有詩人基于不同立場做出大體公允的評價。

讀書周刊:也就是說,你評價詩人,依據的并不僅是作品的藝術水準高低。

陳尚君:針對藝術的表達,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理解。我寫了很多別人并不看好但我認為非常好的詩和詩人。

比如輔佐唐玄宗發動唐隆政變的劉幽求,在進入開元盛世后遭到了姚崇的打壓,被貶官而死。死前留下一首詩《書懷》:“心為明時盡”,我為了這個偉大的時代殫心竭慮;“君門尚不容”,皇帝尚且不能容忍我;“田園迷徑路”,我想要辭官回到家里去;“歸去欲何從”,卻再也找不到回到過去的路了。讀這首詩,讓我十分動容。這是一個在政治上遭受挫折、為皇家盡了最大力量的人,對于自身失敗的一種敘述,豈能不讓人動容?這首詩在唐朝時即流傳到了日本,宋朝時曾被選入鄉校的課本。這位作者流傳到今天只有這么一首詩,怨而不怒,別有情味。

我常對我的學生說,讀中文系要讀古今中外,要融會貫通,要以人為本,要更多地體會古今中外不同人的心理變化和感受,要能夠在作品之中讀出崇高和卑微,讀出真情和假意。

讀書周刊:對現代人而言,閱讀千年前的唐詩,了解千年前的唐人,以及隱于他們身后的歷史,有何裨益?

陳尚君:讀唐詩,無論是對成年人還是小朋友,都是終身受益的。但是,現在流行的、家喻戶曉的唐詩,多數是在明清時期被選入童蒙教材的篇目。這些詩短小精悍,朗朗上口,但是,它們遠遠不能反映唐詩的全部面貌。當然,對于小朋友的唐詩啟蒙,我們不能提過高的要求,從通俗的文本開始讀,也能將一只腳踏入詩歌的殿堂。但是,隨著年歲與閱歷的增加,應該多讀一些內涵豐富、風華秀麗的作品,增強自己的文學品位。

陳尚君部分作品

《全唐詩補編》(上中下),陳尚君校,中華書局

《舊五代史》,[宋]薛居正等著,陳尚君主持修訂,中華書局

《新五代史》,[宋]歐陽修撰,[宋]徐無黨注,陳尚君等修訂,中華書局

《全唐文補編》,陳尚君校,中華書局《唐五代詩全編》,陳尚君編,上海古籍出版社《行走大唐》,陳尚君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唐詩求是》(全二冊),陳尚君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國文學批評史大綱》(校補本),朱東潤著,陳尚君校補增訂,上海古籍出版社

責任編輯:蔡曉慧
列表
文章排行

舉報郵箱:jubao@people.cn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263

由《環球人物》雜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辦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權所有:環球人物網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扒开两腿猛进入爽爽视频| 欧美激情一欧美吧| 处破痛哭A√18成年片免费| 亚洲精品免费观看| 天堂va在线高清一区| 日韩精品在线一区二区| 国产一在线精品一区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aⅴ人妻一区二区| 疯狂做受xxxx高潮不断| 国产色a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第一区二区三区| 色一情一乱一伦一区二区三区| 嫩的都出水了18p| 亚洲欧洲日产专区| 黄色一级视频网| 性欧美18-19sex性高清播放| 亚洲精品国产第1页| 中文字幕黄色片| 爱情岛论坛亚洲品质自拍视频| 国产精品午夜无码av体验区|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av东京热| 精品亚洲欧美无人区乱码| 国产美女精品视频| 久久国产乱子伦免费精品| 秋葵视频在线观看在线下载| 国产精品亚洲二区在线| 中文成人无字幕乱码精品区| 清纯校花被色老头糟蹋| 国产成人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一本色综合久久| 欧美一级在线观看视频| 四虎成人精品在永久在线观看| 97麻豆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 日韩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 韩国美女vip福利一区| 好男人手机在线| 亚洲一级片免费看| 精品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51安| 国产精品视频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99亚洲网美利坚合众国| 永久黄网站色视频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