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根正在雕刻
近日,漳州市首屆建筑木雕工職業技能競賽在漳州職業技術學院舉行。吸引了來自全市各地的32名傳統建筑工匠參賽,展開技能大比拼。最終,來自龍海區的郭德根拔得頭籌,其作品榮獲金獎,他被市人社局授予“漳州市技術能手”稱號,并獲技師技能等級認定。
所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建筑雕刻這個小眾行業剛出了個市“狀元”,本報記者慕名前去拜訪。
多手準備 全力以赴 一刻一雕細致入微終得償所愿
“雖然對自己的綜合實力很有信心,但公布我的作品獲金獎時,第一反應還是既驚喜又興奮。”郭德根回憶比賽的那三天,意猶未盡。第一天理論考試,占比總成績20%,他取得滿分,贏了個開門紅。
“第二、三天進行實操測試,總時長16個小時,我第一天就現場操作了10個小時。”郭德根介紹,競賽考核的木頭由主辦方統一提供,尺寸為30cm×60cm×3cm,32名參賽者按各自策劃設計,在木板上進行獨立創作。
在參賽之前,郭德根想好三個主題,做了多手準備。最后,根據現場賽制要求,他決定雕刻主題為《一路連科 青云直上》的木雕作品。
“為了更貼切標題,我一改大部分人都會使用的四條直線單調邊框,在作品的右上角和左下角分別雕刻對稱的祥云,正好符合‘青云直上’這一主題。”郭德根對其作品的構思十分自信。隨著作品慢慢成形,他也越發興奮激動,只見一塊長方形的木板上,一只栩栩如生的白鷺矗立著,周圍還有數朵蓮花圍繞,連枝、蘆葦等裝飾鏤空穿插而行,惟妙惟肖,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實操考核歷時兩天,第一天回到賓館的夜里,除了疲憊,郭德根還有些許緊張和擔憂。“我是第一次參加這樣專業的技能競賽,前來比拼的30多位匠人都是深耕行業多年的老師傅,大家水平能力都很高,壓力確實大。”郭德根雖說抱著重在參與的心態,卻還是拿出了全力以赴的姿態,每分每秒毫不松懈,一刻一雕均細致入微,最終得償所愿。
需求很大 匠人不足 希望有更多年輕人入行學雕刻
1980年出生的郭德根,1995年便開始拜師學藝,從事建筑雕刻這一小眾行業。“當學徒兩年,很苦很累很不易,那時候年輕,不懂吃苦是福,做了一段時間的建筑雕刻,我就跳槽了,輾轉多個行業。”郭德根說,直到2008年,也是他結婚那一年,為尋求穩定工作,保障家庭和睦,他才決心重拾老本行。由于當年做學徒時基本功扎實,而且他記性好,也沒有把技能“還給”師傅,回歸建筑雕刻后上手很快,基本上沒有瓶頸期和適應期,很快就如魚得水,至今15年,一直在建筑雕刻領域里。
木作行業分為“大木作”和“小木作”,還有“精細木作”。郭德根介紹,打制建筑材料柱、梁、檁等構件的,行業里稱為“大木作”;打制桌椅柜等家具的,稱為“小木作”。作為木作大行業的一個小眾分支,建筑雕刻就屬于精細木作,對師傅的手上功夫、耐心程度、心性成熟以及對傳統文化的領悟,都有很高的要求。
“建筑雕刻的操作流程,簡單來說就是:畫草圖、打粗坯、修光、開線、刻畫,人物雕刻還要多一個步驟——開臉。”郭德根告訴記者,他的工作主要是雕刻寺廟、宗祠、神龕等古建筑的屋頂、內頂和梁柱,由他帶領團隊共同完成。
自從郭德根得獎的消息在行業內傳開,慕名而來的客人絡繹不絕。最近,郭德根和同行們又在加急趕工一座寺廟的木雕工作。由于當地習俗,“上梁”的日子已選定,因此,他們必須在那之前,完成所有的雕刻工作。
“前兩天我剛拒絕一單生意,雖然開出的價格很有吸引力,但因為對方趕進度時間急,實在排不過來。”郭德根最近的訂單量很大,因為建筑雕刻屬于細致活,工作周期又比較長,急不得也趕不了。 接下一個項目,常常需要2至3個月才能完成,郭德根平均每天工作時長8小時以上,遇到趕工期,晚上加班加點也在所難免。
當前旅游發展日趨興旺,各個景區、公園等對古建筑亭臺樓閣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很可惜,現在的年輕人,從事建筑雕刻的越來越少,我們對此很是擔憂。”每當閑暇之余,和其他師傅談起如今建筑雕刻的傳承困境時,郭德根總是忍不住嘆息。
入門難、時間長、收效慢,是現在年輕人不愿意選擇學習建筑雕刻的原因之一。“這項老手藝有前景,我愿手把手教。”郭德根有個想法,他希望高職院校等可以開設有關建筑雕刻的學科,讓年輕人通過課堂初步了解這一傳統技藝的獨特魅力,而他也很愿意參與到教學實踐中,實實在在地傳授建筑雕刻技藝,讓年輕人了解它、走進它,進而愛上它、選擇它,最終傳承它、發揚它。
舉報郵箱:jubao@people.cn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263
由《環球人物》雜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辦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權所有:環球人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