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講壇》主講人王立群:透過現實感悟經典力量

2023-09-19 14:57:20來源:天津日報作者:仇宇浩
原標題:王立群 透過現實感悟經典力量(圖)

王立群 1945年出生,著名文化學者,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央視《百家講壇》學術主講人。主攻兩漢魏晉南北朝文學研究,近期出版《讀史記,成大器》(全六冊)。

王立群全新著作 《讀史記,成大器》(全六冊)

自2006年初登央視《百家講壇》講《史記》以來,著名學者、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王立群就以深厚的學術功底、獨特的切入視角、幽默的語言風格征服了觀眾,與閻崇年、易中天并稱“《百家講壇》三大頂梁柱”。

前不久,在第31屆全國圖書交易博覽會少兒閱讀節上,王立群耗時三年專門為孩子創作的《史記》讀本《讀史記,成大器》(全六冊)入選“百種優秀童書”。這套真正吃透《史記》精髓的名家讀本,所有觀點均來自獨立研究資料,是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少兒標準讀本,成為王芳、樊登、新東方等帶貨大咖直播間里備受讀者青睞的暢銷書。

王立群說,閱讀《史記》對孩子的成長來說意義非凡。“《史記》中的人物,有的少年得志,有的大器晚成,有的先苦后甜,有的先成后敗。這些人物都經歷了不平凡的人生,孩子看到中國歷史上這樣一個個人物的故事,肯定會磨礪他的人生。”

21歲讀《史記》

在生活中感悟經典

“祖籍山東,出生安徽,童年南京,移居開封。”這是王立群對自己人生軌跡的概括。1945年,王立群出生在安徽省六安市霍山縣,在江蘇南京度過童年,8歲隨父母遷居河南。1965年高考落榜后,為了自食其力,他到開封找了一個每半年一簽約的工作──在一所新建的廠辦小學教書,邁出了自己50年教書生涯的第一步。

他先后當了七年小學老師和七年中學老師。學校圖書室里的那些書,就是他抵抗生活中的挫折和辛酸的堡壘。1966年,他第一次讀到繁體豎版《史記》,開啟了此生研究、解讀《史記》的緣分。那一年他21歲,從那時開始,他就一直在工作之余讀《史記》。雖然當時讀起來還有文字和理解上的障礙,但這不妨礙他將其視若珍寶。

“司馬遷生活的那個時代,如果不是他本人有那樣的經歷,如果不是漢武帝的殘酷處罰,他寫書時也就不會不由自主地將內心的痛苦融進去。讀書的人,如果沒有經歷很多事情,也不可能深切地體會《史記》。寫書的人和讀書的人情感上產生共鳴,對作品的理解會更深刻。”是那些生活中的艱辛,促使王立群真正領悟到《史記》和其他經典的精髓,“經典常常不是讀懂的,而是在現實中感悟的。當我作為一名高考落榜的民辦小學老師,讀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這幾句時,我的感動、我的決心因此而起。懂得自強不息,不是《孟子》教給我的,是生活告訴我的。但是,讀書讓我的忍耐和艱辛有了一個傾聽者,讓我所有的辛酸和委屈找到了宣泄的出口,也鼓舞了我面對人生逆境的勇氣。”

1977年恢復高考,他已32歲,而規定的報考年齡是30歲以下。當時有兩種選擇,一種是像有的人那樣隱瞞真實年齡去考試;另一種是遵守規則,放棄考試。將誠實視為人生底線的他,選擇了后者。失之東隅,收之桑榆。1978年恢復招收研究生,沒有年齡限制,且將最低學歷降至高中。于是王立群到處去借大學中文系教材,抓緊時間學習,一年后迎來了人生的第一個重要轉折點──考入河南大學的前身開封師院中文系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直接跳過本科讀研究生,比那些早一年考上大學的人還節省了不少時間。

他還記得,復試時有一道題是關于《史記》的,而他在1966年至1977年的《史記》閱讀經歷派上了用場。1982年,他畢業留校任教,教授中國古代文學,甘坐冷板凳,靜下心來做研究,從講師到副教授,再到教授、博士生導師,一步步走來,《史記》始終是他最喜歡研讀的典籍。

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2005年12月,央視《百家講壇》來河南大學海選主講人,剛從北京出差回來的王立群,一早趕到學校,人非常累,就請求第一個講,想早點兒講完回家休息。他選講的是早已記不清給學生講過多少遍的《史記·項羽本紀》里的“鴻門宴”,因為爛熟于心,厚積薄發,他以獨到的視角和觀點、流暢生動的講解,從海選中脫穎而出。2006年1月,他到北京試講,講的還是“鴻門宴”。制片人讓他選上節目要講的內容,他選了《史記》?;字甑耐趿⑷洪_啟了人生新篇章,成為全國知名的文化學者。他說:“《史記》曾兩次影響了我的人生。”

真正的大眾化歷史解讀

其難度不亞于專業研究

作為研究古代文學的學者,為什么會去講歷史?王立群表示,文史不分家,孔子說“言之不文,行之不遠”,只有文學色彩濃厚的歷史著作才會流傳久遠,“很多歷史著作寫得非常好,比如《史記》,魯迅先生評價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說明它不僅是一部歷史著作,也是一部文學著作。所以歷史系會講《史記》,中文系也會講《史記》。”

他介紹,文學課最重要的是講文學的發展史,講一個作家的創作和他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影響。任何文學家都是生活在一定的歷史環境中的,都會深受所處時代的影響。所有的文學作品都是特定歷史時代的產物,所有的作家也都是特定歷史時代所產生的個體。所以他在大學里教文學課時,無論講到哪一個作家,都會深入了解其所處時代的歷史,這樣才能講出這個作家為什么能寫出這樣的作品。

“我覺得歷史決定文學。一個國家的歷史決定一個國家的文學發展。中國歷史上是一個農業國家,農耕文化發達。這樣的歷史決定了我們的文學和農耕文明是密不可分的。”雖然王立群教的是古代文學,但他對中國歷史相當熟悉,尤其是年復一年地給學生講《史記》,讓他講起相關歷史來總是如數家珍。

研究《史記》的學者眾多,王立群認為,自己不一樣的地方在于通過《百家講壇》為人熟知,并且對《史記》中的一些篇章進行了全新解讀。比如《司馬相如列傳》,揭示了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的婚姻實際是司馬相如策劃的騙局;《扁鵲倉公列傳》當中,扁鵲只是上古“神醫”的一個圖騰。他說:“我不是想貶低誰,只是細讀《史記》《漢書》,讀出了藏在字里行間的意思。”

在他看來,當下的史學研究者與其不斷詬病歷史大眾解讀的種種訛誤,不如放下架子,嘗試一下史學的大眾化解讀,“從根本而言,真正的大眾化歷史解讀,其難度并不亞于專業的學術研究。”

不是所有的學者都擅長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講出來,王立群卻在《百家講壇》一講就是十年。他以現代視角切入,從武功蓋世但狂妄自大的項羽,到有謀略又心狠手辣的呂雉,再到褒貶不一的秦始皇、好大喜功的漢武帝……他娓娓道來,讓那些被后世貼上刻板標簽的臉譜化歷史人物,重新變得鮮活生動、有血有肉。

他在《百家講壇》第一個系列講的是項羽,講了這么多年《史記》,最推崇的人物也是項羽。在他看來,項羽是一個“有羞恥感、有榮辱心、有血性”的人,“他和劉邦在滎陽對峙時會提出來,因為咱倆爭天下導致百姓受害,為了不連累百姓,咱倆來個決斗──這話,劉邦講不出來。當初項羽是可以乘船逃走的,但他想到跟隨他的八千子弟兵無一生還,無顏見江東父老,最終拔劍自刎。”

讓孩子多讀、讀好、讀透經典

讓好內容真正留在孩子心里

不僅要讓《史記》走向大眾,還要讓這部巨著走進孩子的世界,這是王立群的夙愿:“傳統文化早已融入我們的血液和骨髓中,我們了解傳統文化,把其中的精華傳遞給今天的孩子,讓他們知道正視自己的血脈,自信地站在自己的土地上發聲,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首先要誦讀經典,要讓孩子們多讀、讀好、讀透經典,讓好內容真正留在孩子們的心里。《史記》濃縮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司馬遷提出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的人生價值觀,深刻影響了中國人的精神世界,也是影響世界的一種中國文化精神。”

為什么他會堅持讓大眾一定要讀《史記》?王立群坦言,作為“二十四史”開風氣之先,“前四史”之首,《史記》被譽為“古代的一部百科全書”,涵蓋禮樂制度、天文律法、山河河渠、文獻典籍等方面。“《史記》以上古時代為起點,寫到西漢中期的漢武帝,這是中華民族非常關鍵的一段歷史,也是中國人了解自己的歷史必讀的一部書。此外,《史記》還是司馬遷的私家著書,相對來說封建帝王色彩沒有那么重?!妒酚洝纺芨嬖V我們,我們是怎么來的,如何活在當下,怎樣才能走向美好的未來。”

市面上“少兒讀《史記》”這類書并不少,此前王立群也翻閱過一些,感覺要么粗制濫造,要么沒講出《史記》的精髓。“大多數就是古文翻譯,毫無文采,簡直糟蹋了《史記》這部文學色彩極強的史學名著,所以我決心寫一部能傳諸后世的少兒版《史記》。”

在他看來,真正吃透《史記》精髓的名家讀本應該是通過人物故事講歷史、穿過歷史講人生、透過人生講精神。所以,對《史記》故事了如指掌的王立群精益求精,精選出60篇孩子應知應會、呈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彩故事,耗時三年寫成了近60萬字的《讀史記,成大器》。全書分《上古春秋》《步入戰國》《秦國崛起》《楚漢戰爭》《大漢奠基》《強漢盛世》六冊,王立群介紹:“我基本按照歷史的發展脈絡來選篇,這是學歷史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歷史人物是隨著歷史演進的過程逐漸出現的。”

王立群在書中所選的傳記人物都蘊含著使人振奮的力量和強大的精神內核,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比如勇往直前的大禹、救亡圖存的申包胥、舍身求法的商鞅、忠貞愛國的蘇武,這些人物都是愛國、有擔當的杰出代表,雖事功不同,精神卻一致。王立群表示,不同的讀者可以從歷史人物身上汲取不同的精神力量──有志者,可從秦始皇、劉邦身上獲取人生智慧;失意者,可從孔子、韓信的經歷中尋找撫平心靈創傷的良藥;狂傲者,可從項羽的人生悲劇中照出性格的缺陷……

“歷史是過去的今天,而現在是昨天的延續。了解歷史,就可以了解過去,從而了解人和人性。”針對現在很多年輕人通過影視劇、小說來了解歷史的現象,王立群認為,“文藝作品難免要編故事、增人物、改情節,對了解相關歷史顯然還有缺陷。完全通過影視劇、小說這些文藝作品來了解歷史并不可取,最好的辦法還是看《史記》這樣的史書。”

對普通讀者來說,直接閱讀文言文有點兒難,王立群建議讀者可以這樣試試:“先看看相關的通俗讀物,再看相關的文言文,這樣就會容易得多。最重要的還是要大量、長期閱讀文言文,讀不懂原文就看注釋,看不懂注釋就看白話譯文,功到自然成。”

只要是普及《史記》這部文學、史學雙料經典,王立群愿意付出所有,“如果大家基本認可我對《史記》的講解,我會非常高興。希望它能成為我身后一座無形的墓碑。”

把碎片化信息積累起來

形成整體的知識結構

除了在《百家講壇》講《史記》,不斷推進史學的大眾化,王立群還回歸老本行,擔任了《中國詩詞大會》的嘉賓,出版了《賞詞如風──王立群品讀經典詩詞》《唐十家詩傳》《宋十家詩傳》等品讀古詩詞、以詩歌勾勒詩人人生軌跡的系列圖書,引導讀者如何在知識碎片化時代品讀古詩詞,陶冶情操,從中獲取智慧和精神力量。

很多學者擔憂短視頻會使人陷入缺乏深層閱讀、深度思考的困境,王立群認為,這種擔憂不無道理,但也不用太緊張。“一個人認識世界、獲取知識的過程,難道不是從利用零星時間、獲取碎片知識開始的嗎?東漢末年的董遇,就是提倡‘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那位學者,他就是利用‘三余’時間──冬天、夜間、雨天來讀書的。歐陽修自稱平生文章大多是‘三上’──馬上、廁上、枕上思考出來的。由此可見,碎片化的時空、碎片化的知識不僅不會影響我們取得成就,而且還是很有必要的步驟之一。既然知識的碎片化影響了我們的深度思考,那為什么不把這些碎屑凝練起來?其實這也是一個知識整體化的過程。”

1992年就開始用電腦的王立群,如今年近八旬依然通過新媒體活躍在大眾視野,在各平臺擁有近400萬“粉絲”。他也投入到短視頻的行列,“我以前是在電視上講,有些觀眾從小學聽到大學,有些觀眾從中年聽到老年,同時不斷有新的觀眾加入,我也不斷結合時事和流行語來講解。這幾年我注冊了各種新媒體賬號,雖然年紀大了,還是會在網上做一些普及文史知識的視頻。”

無論解讀《史記》還是品讀古詩詞,其實都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更多人了解我們的過去,繼承優秀傳統,弘揚民族精神,增強文化自信,在潛移默化之中提升思想境界,陶冶心靈情操──這正是王立群一直堅持并為之努力的方向。

王立群認為,其實古詩詞的閱讀也是從碎片開始的。“幾乎每個人都是從一首、幾首開始讀古詩,但要真正讀懂一首詩詞,至少要有六個方面是必須了解的──誰寫的,什么時候寫的,在哪里寫的,為什么寫,寫的什么,怎么寫的。對我們個人記憶中散亂的詩詞進行聚合,形成整體,就能實現對碎片化的超越,就能更準確、透徹地理解古人,讀懂詩詞中的故事、生活、文化,由此跨越時空,觸摸古人的心靈,古今同情。”這也是他出版《唐十家詩傳》《宋十家詩傳》等作品的初衷。

(圖片由受訪人提供)

責任編輯:蔡曉慧
列表
文章排行

舉報郵箱:jubao@people.cn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263

由《環球人物》雜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辦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權所有:環球人物網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综合九色欧美综合狠狠| 国产伦子沙发午休| 亚洲精品tv久久久久久久久| japanese日本熟妇多毛| 秋霞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成人国产在线不卡视频|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88L| 丰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 最近国语视频在线观看免费播放 | 国产精品无码免费专区午夜| 亚洲欧美久久一区二区| 亚洲中久无码永久在线观看同 | 小13箩利洗澡无码视频网站| 免费观看的a级毛片的网站| www.日日夜夜| 电台女诗岚第1到4部分|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日韩AV| 亚洲爱情岛论坛| 4480yy苍苍私人| 极品校花yin乱合集| 国产卡一卡二贰佰| 中文字幕精品久久久久人妻| 美女尿口免费影视app| 好吊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免费夜色污私人影院在线观看| aaa一级特黄| 欧美成人在线视频| 在线观看的免费视频网站|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在线| 最新jizz欧美| 日韩激情无码免费毛片| 国产三级免费观看| 一级做a爱一区| 波多野结衣无内裤护士| 国产精品亚洲片夜色在线| 久久综合狠狠色综合伊人| 色多多在线观看| 好硬好爽好湿好深视频| 亚洲欧美中文日韩综合| 国产精品视频yuojizz| 无码av天天av天天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