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生活方式,近期的一個熱詞是“松弛感”。找一個周末午后,當陽光正暖,落葉滿地,或腳踏一輛單車,看云淡風輕樹影婆娑,或品一杯手磨的咖啡,聽花貓打盹的均勻呼吸。無論是在大自然的懷抱中收獲一份放空的恬淡,還是在家里的沙發上獨享一晌慵懶的好夢,這樣的“松弛感”,你有多久沒有擁有了?今晚,不妨放一放手頭的瑣碎,讓我們聊一聊“松弛感”這個話題。
在文化地圖上尋覓其蹤影,“松弛感”早已有之。它是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心遠地自偏”,也是梭羅在瓦爾登湖畔的詩意棲居。當田園牧歌的山水草木成為精神桃源,當哲人筆下的“自然系生活”成為詩與遠方,“松弛感”在快速發展的當代社會,是對“從前慢”的復古懷舊,也是快節奏、高效率中的“變奏變頻”,正如有人所說,這是“在奔跑中調整呼吸”。
有人認為,“松弛感”需要金錢和物質的支撐,離普通人似乎有些遙遠。其實,“松弛感”可以是融進點滴的生活習慣:清晨早起十分鐘,便少了些上班趕路的氣喘吁吁;凡事打好提前量,便多了些處理問題的從容不迫;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有人問你粥可溫,有人陪你立黃昏,感受一餐一飯的好、一花一葉的美,都能解碼尋常日子里的“松弛感”。
“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從一定意義上說,“松弛感”是一種淡定處事的哲學。人生路上并非處處坦途,面對無常與挑戰,“松弛感”不是隨波逐流、碌碌無為的借口,也不是佛系隨緣、游戲人生的托詞,“優雅的咸魚”逃避不了現實的焦慮,心態上的松弛不代表行動上的松懈,適時充電不妨礙前行的進度,以奮斗者的姿態兢兢業業、久久為功,這樣的青春才能舒展坦蕩、回味悠長。
往深里講,“松弛感”不僅是“面子”的表現,更依賴于“里子”的積淀,它代表著一種淡泊明志的胸懷。一個人的精力有限,有所取舍方能心智篤定、輕松自在。在順境時處優不養尊,在逆境時身窮不志短,以淡泊之心面對成敗進退,進而涵養靜氣、彰顯大氣、孕育朝氣。中國畫自古便講究留白的藝術,有所渲染,有所省略,恰到好處,才可達到濃淡相宜、深淺相間、相得益彰的境界。
當下,“松弛感”引發了網上關于“松”與“緊”的討論。其實,“松”與“緊”并非是非此即彼的選項,而應該是一種辯證的關系。正如音樂,有輕柔的慢板,也有緊湊的快板,疏密之間、濃淡之間,才能成就多彩的樂章。中國古語也有言:文武之道,一張一弛。忙碌的工作和生活中偶有放松,也未嘗不是一種“可持續發展”。在“松”與“緊”切換中,命運給每個人安排了各自的時區。需知,人生并非一場與他人的短跑比賽,而是一場與自己的馬拉松跑。不要慌,不要急,漫漫征程比拼耐力,把握節奏,堅持到底,才能成為最后的贏家。
這正是:
一張一弛,快意人生。
舉報郵箱:jubao@people.cn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263
由《環球人物》雜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辦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權所有:環球人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