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成語,濃縮歷史精華;曲徑通幽,遇見不一樣的“中國”。
有這樣一個現象:與創業之初文星璀璨、猛將如云不同,一個王朝衰敗時,舉目處往往多諂媚平庸之輩,而執政者也昏招迭出,還自以為牛掰,最后呼啦啦大廈傾頹,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有這樣一個規律:在一個沒有競爭的環境里,領導選用A或者B并沒有多大差別。
這是今天我們要講的故事背后的潛臺詞,也是探究封建王朝家國命運的終極密碼。
王翦:曲意逢迎 僅得善終
大秦王朝,起于戎夷之地,本附庸小國,公元前770年因“護駕”有功躋身諸侯之列,后瓜瓞綿綿500余年,雖幾經跌宕起伏,而終畢其功于一役,于公元前220年由嬴政一統華夷,建立大秦王朝,在歷史長冊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追根溯源,秦國之所以能在戰國七雄中笑到最后,最根本的原因是人才濟濟且知人善任。
這方面秦國不是沒有教訓。
《左傳》記載,公元前621年,秦穆公任好去世。穆公是一個很有作為和擔當的人,他心胸寬廣、急公好義、三救晉難、稱霸西戎,為秦國最終統一六國奠定了堅實基石。
但他離去時卻留下了千古罵名,為他殉葬的竟然多達177人,其中包括子車氏的三個兒子奄息、仲行和鍼虎。這三個人都是秦國的杰出人物,全國上下無不為之痛惜,為之長歌當哭——
詩經·黃鳥
交交黃鳥,止于棘。
誰從穆公?子車奄息。
維此奄息,百夫之特。
臨其穴,惴惴其栗。
彼蒼者天,殲我良人。
如可贖兮,人百其身……
消息傳到中原地區,人們也為之震驚。路邊社特約評論員君子說:“秦穆公沒有當上盟主,活該!他的去世不僅沒有給后代留下法則,反倒把杰出人物作了殉葬品,這是一個國家最大的損失,往后很難發展了。”
而事實也是如此。在穆公死后100多年間,秦國多位君主皆庸碌之輩、守成之君,沒能向中原地帶跨出一步。
也許正是汲取了這一教訓,秦孝公時即位后,想起自己先祖的榮光,決心實現大秦國的偉大復興,面向“海內外”重新制定了“英才計劃”,其中最杰出的人才是商鞅。
孝公死后,他的繼任者仍不遺余力延攬人才,開疆拓土。
鋪墊了這么多,引出今天的主角——一代名將王翦。
王翦,頻陽東鄉(今陜西富平東北)人,從小就喜歡軍事,后被秦始皇重用。
公元前236年,秦始皇鏟除了呂不韋和嫪毐等野心家后開始親政,隨即開始了長達15年的統一戰爭,其中功勞最大的就是王翦和他的兒子王賁。
前229年,王翦攻趙,一年多后,邯鄲陷落,趙王遷投降,趙地成為秦郡。
其間,王翦受到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李牧的頑強抵抗而一籌莫展,遂請求秦王使用反間計,重金收買曾經誣陷過廉頗的趙王近臣郭開構陷李牧,李牧慘遭冤殺。趙國自毀長城,僅僅三個月后就告滅亡,報應何其速哉!
前227年,荊軻刺秦王。嬴政派王翦攻燕,大敗燕代(代,趙國小朝廷)聯軍于易水河畔,燕國都城薊陷落,燕王喜逃亡遼東,燕國名存實亡。
前225年,秦國派王翦之子王賁攻楚,大敗楚軍。王賁隨即北上,圍攻魏國,水淹大梁城,魏王投降,魏國滅亡。
在王翦父子大放異彩的時候,秦國的青年將領李信也異軍突起,帶領幾千士兵活捉刺秦主謀燕太子丹,受到嬴政賞識,后被任用為攻打楚國的主帥。
看過前期成語故事《焚書坑儒》的朋友知道,李信帶兵攻楚連吃敗仗,嬴政不得不親自去請稱病在家的王翦出馬,王翦為了自保,裝出一副極度貪財的樣子,以打消嬴政的猜忌。
聽說王翦親自帶兵,楚國上下一片哀嚎,把家底全部抖摟出來對抗王翦。
出乎意料的是,王翦到任后,并沒有大打出手,而是悶頭當起了“開發商”,整天領著士兵挖溝壘墻,不思進取。楚軍多次挑戰,王翦均閉門不出。
更過分的是,楚軍兵臨城下,王翦不僅不積極備戰,反倒讓士兵休起了“小長假”。士兵們一天到頭休息沐浴,好吃好喝。士兵們懶懶散散,無所事事,王翦不僅不生氣,還主動走出大帳和他們一起吃飯聊天。
一天,王翦問手下士兵們正在做什么,回答說正在玩投石頭的游戲,王翦笑了。
而此時,楚軍見王翦閉門不出,引兵東去。不料王翦尾隨而至,旋即以精銳之師痛擊楚軍,楚軍倉促迎戰,領兵主帥——西楚霸王項羽的爺爺項燕戰死,楚軍潰敗……楚國滅亡。
王翦馬不停蹄,南征百越之君。與此同時,他的兒子王賁和李信也勢如破竹,平定了燕國和齊國的殘余勢力。
前221年,秦始皇一統六國,排在功勞簿最前面的是王翦家族和蒙恬家族。
關于蒙恬的不幸遭遇大家都知道了。反觀王翦(詳見前期成語故事《焚書坑儒》),由于他智商和情商極佳,除了在領兵征伐出楚國前當面懇求嬴政封賞外,來到函谷關后,又連續五次派人跑回朝廷,要求賜封財產。身邊人實在看不下去了,王翦解釋說自己并非貪財,而是考慮到秦王嬴政粗暴多疑,所以他不惜營造一心圖財的假象,告訴嬴政自己并沒有政治野心。
由此,王翦和兒子王賁都功德圓滿,壽終正寢,而且他的孫子王離也是將門虎子,是秦二世時的名將。
但王翦萬萬沒有想到的是,當年自己揚名立萬之地,卻成了自己孫子的“滑鐵盧”。
話說陳勝吳廣起義后,“趙國”復立,秦二世派王離攻打趙國,并把首犯趙歇和張耳圍困在了巨鹿城中。
很多人頓感大難臨頭,擠在一起議論說:“王離將門虎子,趙國又要玩完了。”一個過路人卻說:“恰恰相反,再牛的名將到了第三代也會落敗,因為他們殺人太多,他家的后代要受到懲罰。”
果不其然,不久之后,項羽領兵救援趙國,王離被俘,被迫投降,此后再不見于正史,據傳為項羽所殺。
所以太史公感嘆說,王翦挖空心思保全了自己和兒子,卻沒有保住孫子的性命,也是報應啊。
國學經典欣賞:
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飲食撫循之,親與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問軍中戲乎?對曰:“方投石超距。”於是王翦曰:“士卒可用矣。”荊數挑戰而秦不出,乃引而東。翦因舉兵追之,令壯士擊,大破荊軍。至蘄南,殺其將軍項燕,荊兵遂敗走。秦因乘勝略定荊地城邑。歲馀,虜荊王負芻,竟平荊地為郡縣。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舉報郵箱:jubao@people.cn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263
由《環球人物》雜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辦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權所有:環球人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