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會成都,以“一座來了就不想離開的城市”聞名國內外。近年來,成都的美景、美食更是被外界所熟知,“雪山下的公園城市”日漸深入人心。
城因人而興,人因城而榮。數據顯示,2021年末成都市常住人口達2119.2萬人。作為人才和產業聚集高地,成都高新區近年來發展勢頭迅猛,2021年,該區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800.6億元,全年增速11.1%,累計上市及過會公司總數達54家,占成都市1/3以上,其中100億元市值企業達到17家。
4月12日,成都高新區又一家企業正式登陸科創板。至此,該區科創板上市公司數達8家,科創板上市及過會企業總數達10家。新上市企業不斷涌現的背后,是成都高新區不斷完善的企業培育和服務體系以及區域良好的發展環境。一大批企業在此扎根成長,一顆顆創新種子逐漸進化成“領頭雁”“獨角獸”。
任斌:我們將不斷深挖工業無人機的應用場景
任斌清楚地記得,公司在成都高新區注冊成立的時間——2010年4月8日。那一天,他所創立的成都縱橫自動化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有了一個新家。
早在1998年,任斌就開始做無人機這一行了。他是國內最早論證微型飛行器的行業專家之一。2000年,他研發出了國內最小的40公分可用飛行微型無人機。
任斌(受訪者供圖)
“我一直想找機會創立一家無人機企業。2010年,終于有了自己的‘縱橫’。”任斌對記者回憶道。
注冊公司時,他四處打聽成都營商環境相關政策,最終決定讓企業在高新區起步。
“如今回過頭看,當初選擇注冊在高新區是很正確的。從寫字樓的租賃、企業的上市、研發補貼等各方面,我們都得到了高新區的幫扶和支持。”任斌說。
公司成立之初,連同他在內僅有3名股東、1名普通員工。4人從飛控導航系統開始做起,直到2015年,無人機行業迎來發展高峰期,縱橫公司也吸引了投資人的關注。有了更多資金后,團隊開始做無人機整機,選擇了固定翼無人機這條賽道,將固定翼長航時、大載重的優點,與多旋翼無人機和無人機直升機垂直起降的優點結合起來。
就在這一年,由于菁蓉匯(雙創園區)辦公環境好、租金合適,同時還能招聘到大量畫圖、寫軟件代碼的人才,縱橫打算將這里作為企業總部。
“我們找到了高新區相關負責人員尋求幫助,他們耐心答疑解惑,最終縱橫成功入駐了菁蓉匯。”任斌說:“總的來說,高新區對企業的識別、扶持是很人性化的。”
當時,縱橫租賃了1000多平方米的辦公區域,按常理說,應該配備70—80名員工,但公司只有20—30人。任斌當時對高新區許下承諾:“縱橫很快就能發展起來,用不了多久就能達到200、300人。”結果剛進入2016年,公司人員規模就已達上百人了。
2015年,縱橫推出了第一臺CW20垂直起降固定翼無人機,在市場獲得了很好的反響。如今,公司已擁有8種型號的垂直起降固定翼無人機,將這一系列做成了工業無人機領域的標準形態。
除軍工領域外,目前縱橫的產品還被應用在測繪、電力(能源巡檢)、水利環保、公安安防、消防、應急、自然資源保護等領域,比如追蹤山林中哺乳動物的繁衍、遷徙情況,幫助新西蘭一所大學在海邊尋找稀有海豚等。
“我們將不斷開拓、深挖工業無人機的應用場景。另外,我們也對高新區提出了一個新想法:希望高新區能為我們提供更多的支持,幫助我們將研發中心、總部集中搬過去。”任斌說。
事實上,為助力科技自立自強,解決“卡脖子”技術問題,成都高新區正在大力引進領軍人才,設立了20億元的專項資金,并發布了專項支持政策。如果領軍人才團隊在該區開展項目研發和成果轉化,經評審可給予最高1億元的經費支持。
2021年1月,“岷山行動”計劃在成都高新區正式啟動,在5年內將投入300億元建設50個新型研發機構。榜單發布后,吸引了國內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積極申報。
陳景超:以互聯網、物聯網思維去改造傳統產業
2021年7月,領悅服務集團有限公司在香港交易所主板掛牌上市。回想起那一刻,公司總裁陳景超仍然很激動。
“當時全體員工都在歡呼。那一刻的興奮、喜悅,讓我們感到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沒有白費。”陳景超對記者說。
今年2月,領悅服務剛剛度過了20周歲生日。20年前,它誕生于四川眉山,從提供一個項目的物業服務起步,憑借全體員工的不懈努力,一步步做大做強,先是成為中國物業管理百強企業之一,再躋身中國物業管理企業第一梯隊,直至登陸港交所,開啟集團化運營。
陳景超(受訪者供圖)
“我們作為成都高新區的一家本土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得到了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陳景超說,“高新區是成都經濟發展的先行示范區,因此對于企業創新創業的政策支持力度也是比較大的。可以說,在企業發展期間,無論我們在經營、管理等方面遇到任何困難、困惑,高新區都會給予我們全力的支持、幫扶,為我們答疑解惑,讓我們的發展更為順利、迅速。”
2019年以來,成都高新區對標世界銀行和國家、省市的營商環境評價指標體系,開始國際化營商環境建設計劃。2021年11月,該區召開招商引智動員大會,提出未來五年通過政府投入資金并撬動社會資本,推出總計3000億元的產業基金,其中設立100億元天使母基金,為企業成長量身定制全生命周期投融資服務體系。
陳景超表示,從成都放眼整個川渝地區,有著大量的發展機遇。目前公司分布于云南、貴州、四川、重慶的項目占比,已經達到整個管理規模的80%以上。隨著科技賦能成為行業的發展趨勢,未來會有更多值得深度耕耘的領域。
“自2015年開始,整個行業就開始向現代服務業轉型、升級。我們作為行業重要的一份子,在早期就開始踐行‘以互聯網、物聯網思維去改造傳統產業’的理念。”陳景超說。
比如,領悅服務斥資建設了信息化平臺,以更好地解決業主需求,包括報事報修、繳納物業費等服務;利用客戶端,企業還開展了業主滿意度調研,收集業主對物業服務的意見、反饋等,通過優化管理、服務流程,提升業主對物業服務的體驗;近年來,領悅服務在知識產權方面也獲得了一些軟件著作權,目前正在申報一些專利。
“這些科技應用手段提升了業主的物業服務體驗,解決了他們的日常需求,也增強了業主對于物業服務的黏性。”
陳景超表示,展望未來,領悅服務將繼續堅持“務實、專業、長期主義”的公司理念,聚焦服務領域。“當企業擁有了良好的服務口碑,我們才可以通過團隊努力對口多元化需求,推動經營,進而實現企業高質量發展。在這個過程中,擁抱科技力量是大勢所趨。我們會不斷探索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在物業服務領域的應用,助力于行業的轉型升級,助力于提升行業在大眾心中的形象。”
梁朋:積極開發本土創新型疫苗和生物療法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醫藥行業受到了全社會的高度關注。作為四川三葉草生物制藥有限公司創始人及董事長,梁朋對記者表示:“整個生物醫藥領域都希望通過各自企業的技術或能力,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做出努力。”
梁朋(受訪者供圖)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疫情暴發之初,三葉草生物已經有了十幾年的技術積累,正因為這些前期技術積累,公司基于其獨特的“蛋白質三聚體化”技術研發的新冠候選疫苗SCB-2019項目才有幸獲得了“國際流行病防范創新聯盟(CEPI)”的資助。
三葉草生物是梁朋在美國成功創業后,回到中國再次創業的成果。
梁朋的父親曾是四川醫學院(現為華西大學)生物化學系的老師。從小受父親影響,梁朋1978年從成都考入北大生物系。畢業時,他入選了國家第二屆中美生物化學聯合招生項目,赴美留學。
獲得博士學位后,梁朋又進入哈佛大學醫學院從事博士后研究。在此期間,他發明了“基因差異顯示技術”,并與導師一起將成果發表在《科學》雜志上,后來又相繼獲得了幾個國際大獎。之后,梁朋在波士頓成立了一家生物技術公司,將自己的技術實現了產業化。
在美國學習、生活了20多年后,梁朋選擇了回國發展。
“我希望利用自己發明的'蛋白質三聚體化'技術,在中國開發創新型疫苗和生物療法,造福患者,為中國生物制藥技術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另外,我父親年紀漸長,我很想回來陪伴他,跟他分享科研上的進展和結果,無論成功與否,我知道他都會鼓勵我。”
2007年回國時,梁朋帶著100萬美元,作為第一筆啟動資金。當時中國的生物制藥資本市場還很不成熟,絕大部分投資人都是房地產商或一些傳統藥企。隨著社會的發展,他們嘗試投資新的方向,這為很多回國技術人員提供了機會。
至于創業地點,當然首選家鄉成都。除了感情外,也因為成都高新區所提供的平臺和支持。
早在1998年,成都高新區就設立了留學人員創業園。2000年,中國成都博士創業園正式在成都高新區揭牌成立。在當時,這是全國首家由人事部與地方政府共建的海外留學人員創業園。
“創業剛開始時,我們的中試車間和實驗室的設立就得到了高新區的扶持。他們的支持對我們來說非常及時,讓我們可以很快地投入到研發當中。”
在三葉草生物發展壯大的過程中,成都高新區一直積極協助公司申請各類科研基金,也給予創新人才等多個項目的資金扶持。從區域到省、市,各級部門都對三葉草生物給予了很多扶持。
“四川的人才政策是比較完善的。從成都市到高新區,對高新技術人才的引進力度都是非常大的。”梁朋說。
為支持公司新冠疫苗的研發,成都高新區提供了非常及時且多方面的支持,包括:協調四川省衛健委和疾控中心,協助三葉草生物成為全球最早一批完成新冠病毒S-三聚體抗原檢測和鑒定的新冠疫苗企業;協調急需用于試驗的醫用口罩、生物安全防護服等,保障企業疫苗研發的物資需求;協調其相關品種申報省食藥監局綠色審批通道,加速應急攻關相關產品上市進程等。
2021年,三葉草生物正式在香港聯交所掛牌上市。梁朋表示,公司將加速新冠疫苗的商業化生產和上市,幫助亟需疫苗的人們,同時將繼續加大研發創新力度,打造全球創新實力。目前除了成都研發中心,他們也正在上海和英國劍橋建設研發中心。
“我們在成都繼續發展的目標和理念是不會改變的。未來希望進一步與成都高新區密切合作,共同謀求更大的發展,回饋家鄉。”
上述三家企業的發展故事,只是成都高新區企業成長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成都高新區大力實施人才引領發展戰略,不斷優化人才服務和政策,已成為中西部地區人才密度最高、人才吸引力最強、人才活力最優的區域之一。
數據顯示,目前成都高新區已聚集各類人才超過70萬人,35歲以下青年人才占比90%以上,近三年吸引青年本科人才落戶14萬人,人才崗位供需指數達22.8,人才創辦科技企業超過5萬家。截至去年底,該區市場主體存量近28萬戶,其中企業17.88萬戶。未來5年,成都高新區將力爭聚集500名科技和產業領軍人才、1000名青年科技人才,各類人才總量達100萬。
筑巢引鳳的故事還在繼續,隨著一只只雛鳳茁壯成長、展翅高飛,更年輕的一代也將破殼而出,并終將“雛鳳清于老鳳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