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常有張榜以求賢問策的做法,各路英雄豪杰打擂臺,不論出身、不設門檻,只論實力和能力,因揭榜而成事的人才輩出,造就了一段又一段佳話。如今,“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寫入我國“十四五”規劃綱要,“揭榜掛帥”在全國科技界掀起熱潮,英雄不問出處,誰有本事誰揭榜,激發了一批批科創人才的創新創業熱情。
在岷山之南,四川成都高新區,一場“揭榜掛帥”行動正有力推進,多個關鍵核心技術項目張出榜來,國內外頂尖科技創新團隊與科研機構接踵而至,揭榜、落地、深耕……在高新區這片熱土上不斷攀爬科技高峰,寫就自己的創業故事。
白杰先:這會是我10次創業中最成功的一次
5月30日,周一早上八點,成都岷山功率半導體技術研究院里,總經理白杰先照例準時出現在了辦公室,梳理周例會上要布置的任務,“我習慣在周一把這些事情安排好,好讓大家的工作有序進行。”接下來的幾天,白杰先要與投資人、供應商見面,要去實驗室了解業務進展……
2021年1月,成都高新區正式啟動“岷山行動”計劃,面向國內外頂尖團隊“揭榜掛帥”,在92個申報項目中,白杰先與另外兩位合伙人共同發起的成都岷山功率半導體技術研究院成功揭榜,在最終的六個揭榜項目中占得一席之位。自去年5月份成功揭榜以來,這樣忙碌的工作節奏成為了白杰先的日常。
成都岷山功率半導體技術研究院總經理白杰先(曹心瑤\攝)
在白杰先身上有很多標簽,教師、投資人、創業者……上世紀八十年代,大學主修中國歷史專業的白杰先想要近距離接觸中國,便從美國來到長沙教英文,自此與中國結下不解之緣。九十年代回到美國的白杰先攻讀完MBA后,先后在美國DEC、IBM微電子、軟銀資本等公司任職,不僅擁有了半導體技術背景,自己的投資視野也不斷開闊,期間多次赴中國出差,足跡遍布多個城市。
2001年,白杰先做了一個決定,來上海發展,“我喜歡有發展潛力的城市,因為它有著很多機會。”在他眼里,那時的浦東正處于快速發展期,15年間,他親眼見證了浦東的騰飛,2016年,和決定去上海一樣,他將自己人生的下半場交給了成都。
在涉足成都功率半導體行業一段時間后,成都“岷山行動”計劃第一批需求榜單中功率半導體方向的發布,對白杰先來說可謂是“正中下懷”,“我與前臺積電高管、唯美地創始人張帥博士以及功率半導體國際著名專家張波教授一起,組成了一個很好的團隊。張帥博士作為院長帶領技術專家團隊,張波教授作為首席專家提供科研實驗支撐,而我負責企業的運營管理。”
2022年5月10日,成都高新區發布“岷山行動”計劃第二批揭榜項目,白杰先發言。(受訪者供圖)
白杰先介紹說,相比國外幾十年的發展歷程,中國功率半導體行業發展起步較晚,“就成都來說,雖然很早就有了功率半導體研發的概念,但大多局限于學校科研,相關的企業卻不多。”作為全球最大的功率半導體消費國,目前中國功率半導體市場還有較大一部分被國際巨頭所占據,仍存在巨大的國產替代空間。
“你看手機上這么多人都在用的健康碼,它的背后就是一個服務器,而服務器運轉需要功率半導體。”不僅是健康碼,隨著新能源汽車、工業自動化、白色家電等日益崛起,中國功率半導體市場需求增長勢頭強勁,白杰先說:“這無疑是一個很好的時機。”
站在行業風口,白杰先憑借聚焦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難題的“岷山行動”計劃乘勢而上,團隊不僅獲得五年1億元的政府補貼,還入駐了成都高新區在新川創新科技園AI創新中心中打造的新型研發機構集聚區,得到了辦公場地支持。
白杰先表示,研究院的目標是以研發為核心,以專家團隊和經驗豐富的工程師團隊為人才依托,打造一個覆蓋車規級、工業級和消費級功率半導體的新型產業化研發機構,并有效推動科研成果產業化。而此次成都高新區也是同行的伙伴,“高新國資在研究院占股30%,但是不參與具體管理,我們將會按照民營企業模式來進行市場化運作。”政府的參與也讓白杰先在招人時得到了很大幫助,“功率半導體行業因為對求職者經驗要求高,所以招聘研發人員很難,但有了政策支持,吸引了一批想要穩定平臺的求職者,他們覺得很有安全感。”面對該行業的巨大人才缺口,這無疑為研究院邁出人才培養第一步奠定了基礎。
功率半導體行業發展是一場漫長的探索,白杰先很清楚這一點,而人才儲備是加速發展進程、解決“卡脖子”難題的關鍵因素,“在這五年里,我們最重要的就是打造人才團隊。”白杰先說,目前研究院已引進了25名研發人員,已申請了13項專利,研發人員的數量每年會呈翻倍增長,預計5年后會達到三百人。
未來,研究院著眼打造以成都高新區為中心、輻射全國的功率半導體生態,通過自身研發、孵化功能及結合周邊合作伙伴進行全面布局。目前,研究院已經成功走出了第一步,切割實驗室投入運營并對外接單,為西南地區廣大半導體設計公司以及高校提供專業的切割服務。此外,研究院也被資本看好,有望今年上半年實現首輪融資。
“細細數來,這是我第十次創業了。”白杰先回憶過往,坦言其中因經驗不足有過失敗,但這次,他認為這將是他創業最成功的一次,“我們有資金、有人才、有扶持、創始人經驗豐富,我們不會失敗。”對他來說,研究院的科研產品與國際一流齊平只是時間問題。
談起中國半導體行業的熱度,白杰先的眼睛也仿佛迸發著火花,他說,“要不是‘岷山行動’計劃,我可能就已經退休了。”在機會來臨時,他選擇了緊緊抓住,繼續享受從零開始的創業成就感。
李康:我們要做別人沒有的技術
和白杰先一樣,成都岷山華西醫療機器人技術研究院負責人李康對研究院的未來也有著十足的信心。
“我是在隔離期間看到‘岷山行動’計劃發布的首批需求榜單,其中有醫療機器人方向,這與我的專業所長很貼合。”李康描述,醫療機器人就像醫生的好朋友一樣,可以輔助其做判斷和制定治療方案,通過自身建立的標準化治療體系保證就醫質量,普及以后,即使是基層醫院也可以做好以往在大醫院才能做好的手術。
成都岷山華西醫療機器人技術研究院負責人李康(曹心瑤\攝)
彼時,正值2021年初,作為國家級引進人才,在生物力學和醫療機器人研究方向取得了優異研究成果的李康從海外回國不久,正想大展身手。于是,依托“轉化醫學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平臺”和華西醫院,李康與另外兩位合伙人聯合發起了圍繞醫療機器人產業技術方向,以產業孵化為核心的新型綜合研發機構——“成都岷山華西醫療手術機器人技術研究院”,并成功揭榜。
當前,我國的醫療機器人尚處于引進階段,國內相關產業剛剛起步,為何會選擇成都?李康嘴角上揚:“因為這里滿足了我一切的科研需求!”
華西醫院院區內開辟人工智能和醫療機器人實驗室便是最吸引他的條件之一,“這里有豐富的臨床資源能夠牽引醫療機器人的研發工作,并大大縮短了臨床需求向技術轉化的時間。況且在醫院里面能夠開設一個實驗室是很難得的。”
李康介紹說,醫療機器人研發涉及人工智能、機器人控制、生物力學等多學科知識,一般是醫學領域根據患者的臨床需求提出創新理念,然后工科領域助其實現技術轉化,然而在國內,雙方學科背景互不交叉,溝通存在壁壘,“常常出現你提的需求我無法實現或者實現起來很困難,你給的技術我在臨床上不需要的情況。”李康說,這時候就需要一個有“醫工交叉”背景的人做“過濾器”,在紛繁復雜的需求中提取真正能夠實現技術轉化的信息,然后推動下一步的技術研發工作。
目前,在研究院中,李康便承擔著“過濾器”的角色。作為“醫工交叉”領域的行家里手,他不僅有效解決醫工雙方溝通困難問題,還致力于調動多方資源,將研究院打造成一個集“產學研”為一體的機構,在科研方面,團隊已經匯聚了數十位含院士在內的知名專家,負責醫療機器人研發所涉及的不同技術領域;在教學方面,與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等高校進行深度合作,以培養多學科多領域交叉融合的人才,實現醫工結合;在產業方面,正通過研究院布局孵化一批公司,引導科研成果有效轉化,并向市場需求靠攏。
2021年3月,“岷山行動”計劃盡調現場,李康(左二)向大家介紹醫療機器人。(受訪者供圖)
面對繁重并多頭的工作,李康卻顯得很自如,“科研是一個漫長艱苦的過程,但越難的事情說明它越有意義,這期間心態一定要好。”而在研究院遇到的難題,李康曾經都經歷并成功解決過,他堅信,只要慢慢來,問題總會一步步解決。
李康介紹,成立不到一年時間,研究院研發的胸腔穿刺機器人已進入技術推廣階段,將彌補國內空白,為患者帶來福音。不過,這對于李康以及團隊來說,只是第一步,“我們要做的不僅是別人有的我們也有,更多地是要做成別人沒有的技術。”這句話底氣何來,李康認為,這不僅源于研究院所依托平臺的強大支撐,也離不開政策的支持,“‘岷山行動’計劃把項目交給了真正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讓有能力的領軍人才能夠發揮更大價值。”在揭榜后,研究院獲得了五年近1億元的政府補貼,預計5年內將聚集190名科研人員,并布局醫療機器人上下游全產業鏈打造。
“這樣的機構在西部可以說是獨一份。”目前,對李康這個創業者來說,有個幸福的煩惱——面試,“現在很多相關領域的人想要過來,不乏一些高管。”李康認為,當前研究院的人才招引力強勁,四方英才的匯聚將更快加速研究院對醫療機器人中配準與空間映射技術、圖像處理技術以及人機交互技術三大關鍵“卡脖子”技術的攻關。
除了忙著面試,李康還忙著對接研究院旗下孵化公司的首輪融資,預計年內孵化公司估值將超億元。“目前甚至有人聯系我們想做研究院的分中心,”不過對于未來發展,李康還不想一下子把步子邁得太大,因項目量眾多,很多項目還存在很大的人才缺口,研究院將深耕完善組織架構、建強人才培養平臺,以打造“百年老店”的匠心建造一個底蘊厚實、經得起考驗的醫療機器人高地。
作為“岷山行動”計劃的首批掛帥者,白杰先與李康交出了階段性答卷,也映射了該項計劃的藍圖,“我們明確未來5年將投入300億元建設50個新型研發機構,激發科學家創業夢想,以市場化的方式推動科技成果快速轉化,解決科研和經濟‘兩張皮’的問題,力爭攻克一批‘卡脖子’技術。”成都高新區科技人才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道,在此期間,成都高新岷山行動科技服務有限公司組建,將圍繞新型研發機構不同發展階段需要,按照項目經理負責制,提供財務、法務、市場、人力、融資等全方位服務,幫助新型研發機構及孵化公司解決日常經營管理中的后顧之憂。
而今,“岷山”品牌效應漸顯。今年5月,兩位業內頂尖院士領銜揭榜“岷山行動”計劃第二批需求榜單,四川省外申報團隊超過三分之二。不論國籍、戶籍、身份、學歷、年齡……一批科創人才正匯聚于此,致力于使科技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群眾,吹響立足“高原”永攀科研“高峰”的集結號。
采訪最后,白杰先也給出了自己的“高峰”宣言:“努力將研究院打造為全國功率半導體產業高地。”李康亦然:“我們堅信,研究院十年后將在國際上成為一塊具有競爭優勢的科研及產業高地。”(蔡曉慧 實習生 曹心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