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達蘇水電站喀喇昆侖公路改線項目,每一次爆破前,茹涵都會比別人更早抵達現場。這個巴基斯坦90后是這個項目唯一的駐地醫生,職責是24小時為施工人員提供醫療服務和緊急救助。
改線項目所在的喀喇昆侖公路,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公路,又被稱為“中巴友誼之路”。它始建于20世紀60年代,全長1224公里,建成后大大縮短了從中國到巴基斯坦的距離,也見證著中巴兩國友誼。進入21世紀后,由于修建達蘇水電站大壩的需要,喀喇昆侖公路的部分路段將被水淹沒,需提前改線。這個項目大部分的區段都是超高邊坡開挖,最高高度達到100多米,節理發育巖層破碎,現場爆破的震動容易導致落石、崩塌甚至滑坡,給作業人員和施工設備造成安全威脅。
8年里,茹涵已記不清執行過多少次爆破現場的安全防護了。他也目睹過山石垮塌的場景,卻從未產生過退縮的念頭:“達蘇公路項目所在地只有一名醫生,我的工作就是保障中巴人員的健康與安全。”
跟隨父親足跡,投身中巴友誼之路建設
“中國有更多機會學習中醫和新技術,那里有很好的學醫環境。”2007年高中畢業后,茹涵曾去往中國留學6年,他如愿獲得了西安交通大學臨床醫學專業學士學位。“茹涵”這個中國名字,就是留學期間他的中文老師給取的,“老師希望我做一個謙遜溫和的人”。
回到巴基斯坦后,茹涵進入了當地有名的斯瓦特醫院工作。后來決定加入喀喇昆侖公路改線項目,這與茹涵父親的鼓勵和支持密不可分。1966年,中巴兩國工人在帕米爾高原炸響了開山第一炮。鑒于這一地區的海拔高度和地質條件,要想在這里建設公路,難度可想而知。因修建難度大,喀喇昆侖公路被評為“世界十大險峻公路”之一,又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茹涵的父親就是中巴友誼公路建設的見證者之一,曾在喀喇昆侖公路段和中國人一起工作。
“小時候父親總會給我講有關于中國的故事,因為達蘇地區的建設是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踏實肯干、勤勞勇敢、樂于助人的中國筑路工人給父親留下了深刻印象。父親經常說,和中國人一起學習工作,能學到很多東西,這改變了他的一生,他希望我也能前往喀喇昆侖公路項目和中國人一起學習工作。”茹涵說。
在父親的回憶里,茹涵一次又一次感受著當年中國工人艱辛和頑強:在施工過程中,常常缺少機械,大部分工作需要人工完成??朔咴磻獛淼膰乐夭贿m,在許多施工段,筑路工人都是用繩子拴住腰,吊在幾十米高的懸崖峭壁上用鋼釬大錘打眼放炮,而懸崖下面是咆哮的峽谷河流,他們硬生生在半山腰開鑿出一條凹槽式的公路。
據統計,1966年到1978年期間,先后有2.2萬余名中國筑路先輩,在自然環境惡劣、災害頻發的崇山峻嶺中,依靠肩扛手抬,憑借頑強的意志和前赴后繼、不怕犧牲的“喀喇昆侖精神”,打通了這條連接中巴兩國的交通要道,而百余名中國建設者永遠留在了巴基斯坦的土地上。
在“中國兄弟”眼里,他是達蘇地區最好的醫生
半個世紀過去了,高原工地上的艱苦仍然超乎想象。達蘇公路項目懸掛在喀喇昆侖山谷之間,地處巴基斯坦西北部,自然環境十分惡劣,泥石流、落石、塌方、地震等地質災害頻發,危險隨時都會降臨。這里夏天酷熱,冬天嚴寒,洪水時有發生。在懸崖絕壁間開鑿隧道作業,建設者每一個動作都步步驚心。
俗話說:要想富,先修路。“路對于巴基斯坦真的非常重要,但道路崎嶇,大部分施工地都在滑坡地區,石頭不斷從山上滾落下來,掉進道路和施工區域,工作人員受傷甚至死亡的風險都很大。”茹涵認為,如果中國人可以遠離祖國,背井離鄉,冒著生命危險為巴基斯坦的建設添磚加瓦,為什么他不能為自己的國家作貢獻呢?2015年,當茹涵得知中國鐵建中土集團即將在他家鄉附近修建喀喇昆侖公路改線項目時,他強烈希望能夠參與這個項目,為中巴友誼公路改線項目盡自己的一分力量。
在項目中,茹涵擁有了許多像家人一樣的“中國兄弟”。忙碌之余,大家會一起聊天,他們教茹涵中文,茹涵教他們英語和當地的烏爾都語。
“他們離別家人,在環境這么惡劣的地方幫助我們搞建設,想家的時候也只能打打電話,我很感動,我應該用我的醫學知識來支持建設。”每當工地上有人生病或受傷時,茹涵總會立即采取治療措施,第一時間緩解傷患的痛苦,“當病人感覺好轉和放松時,是我最自豪的時刻,我會感覺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茹涵不僅精通西醫,也了解中醫,又熟知中國語言與文化,他還根據中國人和巴基斯坦人的體質差異,制定了不同的用藥標準,悉心照料每一名患者。除了擔任項目駐地醫生,茹涵還兼任翻譯及社會問題協調人員。遇到問題,同事們第一個想到的總是茹涵。在這些“中國兄弟”眼里,茹涵是他們生活中的“大管家”,更是整個達蘇地區最好的醫生。因為成功救助了多名傷患,他多次獲得當地政府的嘉獎,鎮上醫院的醫生經常跑來和他交流經驗。
但作為一名駐地醫生,并不能消除所有病痛。茹涵說,在達蘇水電站喀喇昆侖公路改線項目工地,醫療服務需要克服的最大困難,就是項目營地診所沒有足夠的醫療設備,如CT、MRI、數字X線、心電圖機、超聲波機等。“一旦發生緊急情況,就很難處理,因為營地離達蘇鎮很遠。另外,如果再次發生重大事故,我們必須將病人轉移到一些大城市的醫院,有時病人轉運到大城市的醫院是很困難的,而不能消除所有病痛,這對我來說是一個遺憾。”
“希望有一天能飛回中國這個充滿愛與和平的國家”
達蘇水電站喀喇昆侖公路改線項目,升級和拓寬了原有的喀喇昆侖公路。改造之前,喀喇昆侖公路經常因自然災害被堵塞。2017年的一天,達蘇地區發生了嚴重的山體滑坡,公路完全被石頭掩埋。當時茹涵帶著重要文件,獨自在山上走了3個小時,終于穿過滑坡區,安全返回營地。后來他才得知,那次事故導致公路被完全封閉了18天。
如今,易滑坡區路段已經變成了隧道,道路因此而縮短。“過去,我到阿伯塔巴德的學校要五六個小時,但在修路之后,只花了一個半小時。這條路讓我們更容易到達醫院,在緊急情況下能把病人轉移到更好的醫院,減少傷亡。”茹涵說。
10年間,“一帶一路”將道路網絡延伸到巴基斯坦的不同城市,和茹涵一樣的當地居民有了更多的工作機會,享受到更便利的生活,巴基斯坦的經濟發展也迎來更多機遇。
“現在很多中國公司在巴基斯坦做建設,我希望巴基斯坦的經濟和中國一樣發展得更好,有更多的高鐵、地鐵,交通更加便利。”茹涵說,希望公路線改項目順利完成之后,自己能夠繼續在“一帶一路”下的中巴經濟走廊項目工作。
2007年11月,茹涵第一次來到中國,幾年時間他跑遍了西安、北京、上海、武漢、廈門、廣州、杭州等城市。
回顧這些年走過的歷程,茹涵認為,他今天的成就與中國密不可分。“我在中國拿到了醫學學位,也從中國人身上學到了面對困難的態度。”他很想等空閑下來時再看看他的老師和朋友,“希望有一天我能飛回中國——這個充滿愛與和平的國家”。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