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印度北部農民的抗議活動進入第六天,農民代表與聯邦政府談判也進入第四輪。新加坡《海峽時報》同日報道稱,印度數億農民是至關重要的投票群體,長期以來一直尋求更多的政治支持以增加收入并削減沉重的債務。盡管印度政府在本月初公布的臨時預算中將農民列為重點關注群體,但仍對抗議活動做出強硬回應。此次印度農民的主要訴求是立法確保農產品最低支持價格(MSP)。印度將于今年4—5月舉行新一屆人民院(印度議會下院)選舉。抗議活動給正在謀求第三個任期的印度總理莫迪帶來了很大壓力。
奔向新德里
據印度《鑄幣報》報道,2月13日,在200多個農民團體的組織下,數千名農民“挺進新德里”,但他們在旁遮普邦和哈里亞納邦交界處被印度安全部隊攔截,引發了沖突。
路透社報道稱,16日,農民們繼續在旁遮普邦和哈里亞納邦交界處扎營。安全部隊設置了路障并通過無人機向抗議人群投擲催淚瓦斯。而農民們則使用各種工具阻擋無人機。抗議和沖突的圖像廣泛流傳。同日,65歲的農民吉安·辛格因心臟病去世,他的侄子稱辛格自從吸入催淚彈釋放的煙霧后就感到不適。17日,哈里亞納邦政府宣布因農民騷亂將7個縣的移動互聯網和短信群發服務禁令延長至19日。
印度政府在對抗議活動采取強硬措施的同時也坐到談判桌前。2月15日,該國農業部長阿爾瓊·蒙達等官員會見了農民代表。蒙達稱此次會談是積極的,并計劃在18日再次舉行會談。農民代表達勒瓦爾表示,農民們將暫時推遲游行。抗議的農民將留在旁遮普邦和哈里亞納邦的交界處。
《印度快報》17日報道稱,達勒瓦爾在當日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我相信,如果政府認真關注消費者和生產者,少關注企業,那么這些問題都將得以解決。”另一名農民代表潘德爾則要求中央政府制定一項法律,為最低支持價格提供保障。18日,在舉行新一輪的會談前,達勒瓦爾抨擊印政府解決問題的效率,催促其盡快找到“解決我們需求的辦法”。
不過印度人民黨主導的哈里亞納邦政府對農民的態度較為強硬。該邦政府在向旁遮普邦和哈里亞納邦高等法院提交的一份文件中稱,農民正在攜帶“武器”移動,“向人們傳遞恐懼”。分析人士表示,這種一邊與農民協商一邊誹謗農民的做法可能不會奏效。
抗議活動“2.0版”
農業問題一直是困擾印度發展的“痼疾”。2021年11月,莫迪政府在經歷持續一年的類似抗議活動后,不得不向農民妥協,廢除了三項農業改革法案,并承諾農產品的最低價格得到保證。印度《經濟時報》報道稱,這次農民再次走上街頭,是抗議活動“2.0版”。
《鑄幣報》稱,印度農民要求為農產品最低支持價格提供法律保障、落實印度斯瓦米納坦委員會的建議(該委員會最初建議將MSP的水平固定為“至少比加權平均生產成本高50%”)、為農民和農場工人提供養老金、免除農民債務、為暴力事件的受害者伸張正義、恢復《土地征用法》,并對在之前騷亂中死亡的農民家庭進行賠償。
新加坡《海峽時報》稱,一直以來,農民都是印度政府不敢怠慢的群體。在印度,70%的農村家庭主要依靠農業為生,這使得農民成為重要的票倉。與此同時,占國內生產總值15%的印度農業迫切需要改革。該國農業技術水平提升緩慢,單位面積產量提升乏力。農民們表示,化肥和種子價格上漲令他們不堪重負。由于獲得的補貼不足,很多中小農戶不得不借債生產。《印度快報》稱,2013年至2019年期間,印度農民的收入增長30%,與此同時,他們背負的債務增長58%。即使在經濟較發達的旁遮普邦,農民的生活也非常艱難。因此,此次除了立法保證MSP外,農民們還希望貸款得到減免。
“有影響力的投票集團”
外媒認為,新一輪抗議可能為正在尋求第三個任期的莫迪帶來挑戰。《鑄幣報》稱,抗議活動是在印度即將舉行全國選舉的幾個月前爆發的,而農民是一個有影響力的投票集團。
近年,莫迪政府也推出一系列農業相關政策,包括免費糧食計劃以及大米等糧食的出口限制措施等。但外媒稱,這些政策旨在讓消費者在印度大選前免受谷物價格上漲的影響,作為生產者的印度農民“并沒有真正得到幫助”。
分析人士認為,莫迪和印度人民黨不希望農民問題在臨近選舉時爆發。“執政黨和聯邦政府相信他們目前在選舉中占據上風。他們不希望騷動轉移人們的注意力,”一家選舉調查機構的協調員桑迪普·沙斯特里說。“他們希望以某種方式阻止這個問題繼續發酵。”
印度農民的抗議活動也引發該國一些民眾的批評。印度人民黨的支持者指責農民玩弄政治伎倆,此外,由于抗議活動導致德里交通擁堵,一些通勤者也表示不滿。
《海峽時報》稱,莫迪政府試圖避免重蹈2021年的覆轍。但對于反對黨國大黨來說,農民的抗議是重振該黨政治命運的機會。國大黨領袖拉胡爾·甘地已經宣布,如果該黨上臺,將向農民提供有保證的MSP。不過沙斯特里認為,對于反對黨來說,想借此機會戰勝印度人民黨并不容易。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