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印度大選結果顯示,‘莫迪品牌’已失去了一些光彩。”英國廣播公司(BBC)這樣點評剛剛結束的印度大選。印度總理莫迪所屬的印度人民黨(印人黨)及其主導的全國民主聯盟雖然獲得了人民院(議會下院)多數席位,但印人黨贏得的席位相較此前兩次大選大幅縮水。美國全國廣播公司稱,這像是一場失敗。“德國之聲”發表題為《印度大選結果:莫迪雖勝猶敗?》的文章,對印度執政黨為何在此次選舉中失利進行分析。對于印人黨來說,這場大選既有“勝”,也有“敗”,而在這背后,是10年來成就與爭議并存的莫迪政府。
億萬富翁云集VS數億人依賴免費糧食計劃
《環球時報》記者2016年至2019年曾在印度駐站。在此期間,曾多次赴古吉拉特邦采訪。從2001年到2014年,印度現任總理莫迪曾在該邦擔任首席部長,而在他成為印度國家領導人后,就將古吉拉特邦的發展經驗復制到了很多地方。
在古吉拉特邦艾哈邁達巴德市,記者看到不同車輛行駛在雙向四車道柏油路上,道路兩邊大型賓館等高樓鱗次櫛比。該市郊區的薩南德工業園區匯聚了各國投資建設的工廠。在一些連接不同城市的道路上,大型貨車川流不息,一派繁忙景象。這種景象在莫迪執政期間不斷向印度全國擴散,無論是東北部的比哈爾邦、北部的北方邦,還是西南部的喀拉拉邦,以及南部泰米爾納德邦等,基礎設施都日益完善。
這是印度人民黨(印人黨)能在2014年和2019年大選中大獲全勝以及在今年的選舉中仍然“獨占鰲頭”的重要原因之一。
BBC稱,莫迪的支持者認為,他能夠獲得第三個任期,可以歸因于以下幾個因素:穩定的治理記錄、連續性的吸引力、有效的福利計劃等。在莫迪的治下,印度確實取得了不少成績。尼赫魯大學一位匿名政治學教授在接受《環球時報》駐印特約記者采訪時表示,莫迪政府對發展經濟和基礎設施建設很重視,推動“印度制造”和“數字印度”等發展計劃,促進了制造業的發展、吸引了外國投資并推動了技術進步。
英國《金融時報》列舉了莫迪和印人黨執政取得的經濟成績:2014年至2022年,印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年均復合增長率平均為5.6%,高于很多經濟體。在莫迪的領導下,公路、鐵路和其他基礎設施建設的支出激增,成為印度經濟增長的引擎。印度經濟監測中心(CMIE)的數據顯示,自莫迪上任以來,印度出現了建設熱潮,自2018年以來,印度每年新增道路超過1萬公里。
印度政府經常夸耀自己成功讓近10億人上網。目前超過60%的印度人都在使用智能手機。根據印度政府的數據,該國數字交易額從2017-2018財年的1962萬億盧比增長到2022-2023財年的3355萬億盧比(1萬盧比約合868元人民幣)。《環球時報》記者此前在印度所住小區2019年安裝了電動汽車的充電樁。記者這一年辦理手機卡時,已經開始使用自助設備注冊購買,二維碼已經普及到印度工作和生活的很多領域。
與此同時,印度極端貧困人口持續減少,而中產階級數量不斷上升。據《金融時報》報道,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印度生活在極端貧困(每天生活費低于2.15美元)中的人口比例已從2015年的18.7%降至2021年的12%。這部分歸功于莫迪政府對最貧困人口的支持。有調查顯示,目前印度有5.2億人是中產階級(家庭年收入在50萬至300萬盧比之間),高于2014年的3億人。自莫迪執政以來,印度政府已采取措施改善公眾健康和衛生,包括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建設公共廁所的運動,嬰兒死亡率也在穩步下降。
不過,和經濟相關的物價等問題也成為今年印人黨在大選中失利的助推因素。印人黨獲得的240個議席遠低于2014年的282席和2019年的303席。對于印人黨的“成績”,“德國之聲”發表題為《印度大選結果:莫迪雖勝猶敗?》的文章,稱與前兩次大選不同的是,印人黨需要其聯盟伙伴的支持,才能在擁有543個席位的印度人民院達到272個多數席位。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評論稱,盡管莫迪將罕見地第三次連任印度總理,但印人黨沒有贏得人民院多數席位,這像是一場失敗。
《環球時報》駐印度特約記者發現,印度物價不斷上漲。在印度農村選民中普遍存在一種情緒,即普通人無法從印人黨的政策中獲益,該黨只專注于發展符合其利益的核心城鎮,而忽視真正普遍的民生問題。據《紐約時報》報道,多數印度人生活在農村地區,其中75%的人按照大多數標準都屬于貧困人口,有資格獲得政府旨在防止營養不良的免費口糧。
印度企業的發展存在巨大不平衡。《紐約時報》稱,印度經濟增長主要依賴那些處于收入階梯頂端的企業和人。位于孟買的馬塞勒斯投資管理公司在2022年估計,從2012年到2022年,印度股市創造了1.4萬億美元的財富,其中80%歸20家公司所有。
對于印人黨在此次大選中表現不佳,很多印度以及國際媒體也把失業問題放在原因的首位。據《金融時報》報道,CMIE的數據顯示,在莫迪執政期間,印度失業率幾乎沒有變化,去年10月更是超過了10%,這是新冠疫情暴發以來的首次。2023年在印度15-34歲的人群中,失業率為45.4%。此外,在莫迪任內,印度的研發支出占GDP的比例降至不到0.7%,低于很多國家。
南亞問題專家龍興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莫迪政府給印度經濟發展帶來了顯著變化,但新德里的宣傳可能夸大了其經濟改革的實際效果。莫迪政府雖然推出了“印度制造”計劃,但在提升制造業在經濟中的比重方面效果不明顯。此外,在印度經濟發展過程中,政府盲目發展高端制造業,忽視了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而后者對解決就業問題有重要作用。這樣的發展戰略導致就業機會有限,使得中下層民眾獲得感較差,與莫迪政府的宣傳相比,有一定落差感。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印度一些選民認為該國給外界留下了兩個大相徑庭的印象:一個是全球經濟強國,光鮮亮麗的億萬富翁云集;另一個則是數億人面臨黯淡就業前景和飛漲生活成本的國家,這些人不得不依賴政府的免費糧食計劃。美國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金融學教授、印度儲備銀行前行長拉詹提醒說,印度經濟增長一直不錯,但必須正確看待。
印度教徒的支持VS穆斯林的恐慌
印人黨此次選舉失利,與其在一些關鍵大邦的表現不佳關系密切。“德國之聲”稱,印人黨在印度人口最多的北方邦(共80個席位)只獲得了33個席位,只有2019年成績(62席)的一半左右,更低于2014年的71席,而這很可能影響了整個選舉結果。
據NBC報道,今年1月,莫迪在位于北方邦的阿約提亞市為極具爭議的羅摩神廟舉行揭幕儀式。1992年,同一個地址上的巴布里清真寺被印度教民族主義者夷為平地。對莫迪來說,上述揭幕儀式是一個“至高無上的時刻”。印人黨認為這將幫助該黨和莫迪贏得印度教徒的青睞。然而,這在當地穆斯林中引發了恐慌,他們發現自己越來越被邊緣化,而阿約提亞市所在選區最終成了印人黨的折戟之地。
對于印人黨在第一大票倉北方邦的失利,不少媒體和分析人士將原因歸結于莫迪政府的印度教民族主義政策。尼赫魯大學印度思想研究所所長巴爾加瓦說,阿約提亞的選舉結果是對仇恨政治的拒絕,普通的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希望和平相處,不喜歡制造分裂。
輿論普遍認為,莫迪上臺后,印度國內政治領域最大的變化就是印度教民族主義的高漲。在推行印度教民族主義的過程中,印人黨鞏固了印度教徒的支持,但在穆斯林中引發恐慌。《紐約時報》等媒體稱,在莫迪主政期間,他一直突出強調該國的印度教特性。在印度國家層面上,莫迪和印人黨利用了印度教徒對該國2億穆斯林的仇恨,在與反對黨的競爭中獲得巨大優勢。法國國際廣播電臺稱,莫迪在過去10年大力推崇印度教,給國內族群和睦相處埋下隱患。
“鄰國優先”VS“咄咄逼人”
在今年的競選活動中,莫迪通過宣傳自己任內取得的外交成績來吸引選民。在4月的一場競選集會上,莫迪稱在國大黨執政期間,印度被認為是一個“弱小和貧窮的國家”,而現在全世界都見證了印度的聲譽和地位在10年里有了大幅提高。
誠然,莫迪和印人黨上臺10年來,印度的國際地位有了很大提升。親印人黨的印度媒體《星期日衛報》列舉了莫迪上臺以來取得的外交成績,包括實施“鄰國優先”政策,曾在2014年和2019年邀請了南亞區域合作聯盟(SAARC,簡稱南盟)等地區組織成員國領導人參加他的就任儀式。莫迪2014年8月首次訪問尼泊爾,這是截至當時印度總理17年以來首次對尼泊爾進行正式訪問。2015年3月,莫迪首次訪問斯里蘭卡,這也是截至當時印度總理時隔32年后首次對斯里蘭卡進行正式訪問。莫迪外交政策最成功的地方之一是深化和擴大了印度與中東國家的關系。在過去的10年里,印度和美國之間還加強了互信。
尼赫魯大學上述匿名政治學教授認為,莫迪政府執政時期是印度的重要轉型期,成就與爭議并存。莫迪政府給國家帶來的最重要變化之一是在全球舞臺上將印度塑造成一個強大、自信的國家。不過印度Scroll新聞網認為莫迪政府的外交政策“咄咄逼人”且帶來了復雜后果。文章稱,印人黨在2014年人民院選舉中承諾,將“重啟和重新定位”印度的外交政策,將國家利益放在首位,并將新德里提升到其在多極世界秩序中“應有的”影響力位置。在2014年的競選宣言中,印人黨承諾與金磚國家和20國集團(G20)等多邊機制加強合作。不過,過去十年來,印度與幾個鄰國的關系惡化,與一些地區組織的合作也陷入停滯。
2015年,印度總理莫迪出人意料地訪問了巴基斯坦,但最初的和平姿態很快就被兩國之間的跨境軍事沖突所取代。印度與尼泊爾的關系在2015年受到考驗,當時新德里因為不滿加德滿都修憲,在尼泊爾發生大地震后對該國實施物資禁運。印度與斯里蘭卡以及馬爾代夫的關系也時不時出現冷淡期。
印度Scroll新聞網還表示,在2014年的競選宣言中,印人黨承諾加強與南盟的合作,但自2014年以來,南盟領導人峰會就沒有舉行過。相比之下,此前盡管國大黨政府與巴基斯坦關系緊張,但還是保留了在南盟領域的合作。印度雖然與美國關系加深,卻因為錫克教分離主義者遭暗殺事件與加拿大交惡。
弱勢政府,推進改革將面臨巨大挑戰
6月5日,印度NDA推選莫迪為聯盟領導人,組建新一屆政府。莫迪或將于6月8日宣誓就任印度總理。莫迪在大選結果出爐后發表講話,承諾將繼續其議程,理由是印度選民對他的治理“充滿信心”。
不過,正如BBC議論的那樣,印度此次大選結果顯示,“莫迪品牌”已失去了一些光彩。他并不像其支持者所認為的那樣不可戰勝。《紐約時報》表示,莫迪不可戰勝的氣勢被戳破了。
龍興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印人黨未能在選舉中獲得多數,導致莫迪可能面臨領導一個弱勢政府的局面。莫迪需要依賴聯盟中的小黨派來維持執政地位,這些小黨可能會提出更高的要求,如部長席位的分配等。即使成立了聯合政府,由于印人黨席位不足,莫迪想要推動改革也會很困難,將面臨反對黨的掣肘。如果莫迪無法妥善處理與聯盟內政黨的關系,他的權力將被極大削弱。此外,歷史上印度的聯合政府經常不穩定,總理可能因聯盟內部矛盾而被迫下臺。
NBC則認為,莫迪可能不會受到此次選舉結果的嚴重影響,他在國際舞臺上的形象也不會受到損害。他仍將是印度總理,但需要謹慎行事,以保持新組建的聯合政府的團結。(曹沖 苑基榮 李萌 伊文)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