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梅倫忘了之前的教訓。
自從去年11月重返政壇以來,英國外交大臣卡梅倫多了不少煩心事:
內有派系黨爭,外有歐洲亂局,經濟更是雪上加霜,以致于西方媒體開始討論一個話題——英國是不是快要“碎”了。
多事之秋,撓頭之際,本想低調的卡梅倫不久前又上了頭版新聞:
“烏克蘭前總統波羅申科”給他打來電話,卡梅倫盡職盡責地與其進行了一番親切友好的交談,掛上電話后卻發現——對方是個騙子?!
“信息量”很大的通話
關于這件事的經過,英國外交部發言人是這樣表述的:
“在視頻通話中,對方看起來就是波羅申科本人。但通話結束后,卡梅倫開始感到懷疑。來電者還向他索要其他人的聯系方式,卡梅倫隨后停止了回應。經過調查已確認,視頻中的人不是波羅申科,整個通話是一場騙局。”
發言人解釋說,英國外交部之所以公開這一事件的細節,是由于擔心“信息交換”可能受人操縱,“卡梅倫在對自己的失誤感到后悔的同時,認為有必要譴責這種行為,并加大力度打擊虛假信息的泛濫”。
至于這起惡作劇的“幕后黑手”是誰,又是如何直接聯系到卡梅倫的,英國外交部并沒有詳細說明。
·2023年11月,卡梅倫(左)走出唐寧街10號英國首相府。
那么,卡梅倫究竟在電話里說了些什么呢?
6月26日,《俄羅斯報》網站披露了更多細節——
卡梅倫與假波羅申科討論了“西方對烏克蘭沖突發展的態度”,還談到了美國彈藥和防空系統供應的問題,他表示:“美國的資金需要那么久才能到位,令人非常惱火。”
在談到烏克蘭加入北約的問題時,卡梅倫再次把矛頭對準美國,稱正是因為白宮的立場,北約才不會在近期確定“基輔在北約中的地位”。
另一個細節是,卡梅倫承認,他在訪問哈薩克斯坦期間,曾用可能發生的“俄羅斯侵略”和領土爭端恐嚇該國領導人。
·2024年4月,卡梅倫(左)與哈薩克斯坦總統托卡耶夫會談。
同樣在6月26日,俄羅斯衛星通訊社也發布了一條消息:卡梅倫稱,在法國發表可能派兵的言論背景下,英國試圖私下告知巴黎要防止烏克蘭沖突升級。
此前,法國總統馬克龍曾表示,如果俄羅斯突破前線且巴黎方面收到基輔的相關請求,那么不排除向烏克蘭派兵的可能性。
而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爆料,卡梅倫在與假波羅申科通話時說:“我不認為這是正確的方法。如果外國向烏克蘭派出軍隊,必將成為普京的靶子。當他們遭到打擊時,我們該如何應對?”
同時,他又說:“但我們沒打算為這件事跟他們(法國)吵架。我們不想同他們爭論,只是試圖私下告訴他們:想想我們做什么才能真正幫助烏克蘭,且不會導致局勢升級。”
從俄羅斯媒體的報道內容看,卡梅倫與假波羅申科的通話“信息量”很大,難怪他要主動通報自己被騙的事,還對失誤感到后悔了。
“防不勝防”
按理說,卡梅倫的防騙警惕性應該更高才對,因為他之前就被騙過一次。
那是在2015年,當時還是英國首相的卡梅倫,某天接到了一個電話,對方自稱羅伯特·漢尼根,這是時任英國政府通訊總部負責人的名字。
但事后發現,打電話的人是個冒牌貨。
·真正的羅伯特·漢尼根。
政府通訊總部是英國的情報機構,負責秘密監聽,相當于美國國家安全局。居然有人冒充其負責人給卡梅倫打電話,還打成了,實在有點諷刺。
這件事發生后,英國相關部門馬上針對首相府的安全程序進行了審查。
如果說2015年離現在有點遠,卡梅倫忘了之前的教訓,那么他平時多想想同行們的遭遇,也不至如此大意。
2018年,時任英國外交大臣鮑里斯·約翰遜接到一個電話,對方自稱“亞美尼亞總理尼科爾·帕什尼揚”,約翰遜信以為真。兩人不光談論國際局勢,還聊起了詩歌,扯了好一會兒,約翰遜才發現上當。
后來據媒體報道,騙了約翰遜的人是俄羅斯著名的政治惡作劇二人組“沃萬和雷克薩斯”。
這個組合經常借助視聽模仿技術冒充知名人物、給歐美政要和名流打電話,再將談話錄音、視頻發布到網上,以此娛樂大眾。
·“沃萬和雷克薩斯”二人組。
2019年4月,“沃萬和雷克薩斯”冒充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與法國總統馬克龍通話,“聊得很深入”,馬克龍直到掛了電話也沒發現被騙。
2020年7月,二人組冒充聯合國秘書長,給成功連任的波蘭總統杜達“致賀”,電話打了11分鐘,就許多熱點問題“交換了意見”。
杜達本以為到此為止了。沒想到兩年后的2022年11月,二人組又假扮馬克龍打來電話,還故意帶著一絲法國口音。杜達繼續上當,雙方圍繞俄烏沖突問題,煲了超過7分鐘的電話粥。
2023年9月,二人組冒充非洲聯盟委員會主席,與意大利總理梅洛尼進行了13分鐘的通話。梅洛尼談了對俄烏沖突和非法移民問題的看法,坦言自己和其他歐洲領導人“都對俄烏沖突感到疲倦”。
此外,加拿大總理特魯多、美國前總統小布什、英國哈里王子、《哈利·波特》作者J.K.羅琳都曾受騙。
·“沃萬和雷克薩斯”二人組假扮澤連斯基同J.K.羅琳通話。(視頻截圖)
有了這么多前車之鑒,卡梅倫怎么還這么輕易就上當呢?
或許一個原因是,不滿58歲的他還是“年輕”了。
一步“墜落”
回顧卡梅倫的仕途,可謂“少年得志”。
1966年10月,他出生于倫敦的一個中產家庭,中學就讀于英國名校伊頓公學,22歲以優等成績從牛津大學畢業,隨即進入英國保守黨政策研究部工作,此后得到一批“貴人”相助。
25歲,卡梅倫被借調到唐寧街10號,為時任英國首相約翰·梅杰工作。次年英國大選期間,卡梅倫擔任保守黨競選策略專家,負責經濟事務。之后幾年,他先后在政府部門、媒體行業工作。
35歲時,卡梅倫成為英國議會議員,4年后出任保守黨領袖。2010年,44歲的他入主唐寧街10號,成為英國自1812年以來最年輕的首相——這個紀錄直到兩年前才被現任首相蘇納克打破。
·早年參加競選時的卡梅倫。
2015年5月,卡梅倫成功連任,一時風光無限。但或許是因為太順了,第二年他就栽了個大跟頭。
當時英國國內圍繞“脫歐”的議題爭論不休,“脫歐派”和“留歐派”各持己見、互不相讓。為了體現“民主”,卡梅倫決定搞一次全民公投,以此決定英國在歐盟的去留。
當時有專家認為這一舉動過于輕率,畢竟“脫歐”事關重大,足以影響歐洲政治、經濟、軍事等領域幾十年以上的格局。在不少人看來,這是一件應該由大量專業人士進行統計、分析、研判、論證才能決定的事。
卡梅倫后來多次表示,自己是強烈反對“脫歐”的,舉行公投只是為了安撫保守黨內部的“脫歐派”。
沒想到假戲成真,“脫歐”的支持者最后以微弱優勢勝出。盡管卡梅倫事先多次提醒大眾,“脫歐”是一種經濟“自殘”行為,但很多投票者還是從個人利益和直覺出發做了選擇。
由于政治誤判,卡梅倫不僅終結了英國在歐盟的歷史,也直接引發了自己的下臺。
·卡梅倫因“脫歐”公投宣布辭職。
2016年9月,卡梅倫正式退出英國政壇。3年后,他出了一本自傳,銷量平平。2021年,他因涉嫌違規游說遭政府調查,朋友去看他時,發現他“似乎大部分時間都在沙發上看網球”。
就這樣,卡梅倫在政治荒野中度過了7年時間。正當所有人都以為他已成明日黃花時,2023年11月,他又回來了。
保守黨的焦慮
2022年10月,蘇納克成為英國保守黨黨首、英國首相,而此時的保守黨面臨著很大的壓力。
從2010年起,該黨已經連續執政十幾年,期間更換了5位首相,除了卡梅倫和蘇納克,還有在地方選舉失敗后辭職的特蕾莎·梅、因“信任危機”而辭職的約翰遜,以及任職時間最短(45天)的特拉斯。
平均不到3年換一個首相,英國的內政外交卻在“脫歐”后江河日下。
蘇納克上任后提出的住房政策,被認為“缺乏創新性和實效性”,無法真正解決英國老百姓的困難,再加上種種其他社會問題,保守黨的民調支持率大幅落后于工黨。
在這樣的背景下,蘇納克決定邀請卡梅倫復出,擔任外交大臣。
·英國現任首相蘇納克。
相比之下,卡梅倫擔任首相時,英國的經濟還是不錯的。他離任時,英國的就業率處于創紀錄的高位,他給低收入人群減稅、改革福利體系等政策也收到了不錯的效果。
但時過境遷,現在英國的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脫歐”導致的社會分裂讓大眾感到疲憊——他們本來希望過得更好,現實卻恰恰相反。
民調顯示,直到卡梅倫復出時,仍有57%的英國民眾后悔脫歐,45%的英國成年人對卡梅倫沒有好感,看好他的比例僅為25%。
對卡梅倫來說,太需要打一場翻身仗了。畢竟,他還不到60歲,在政界依然屬于年富力強的“選手”,但相比于蘇納克,他又是經驗豐富的前輩。
“事實證明,當6年首相對外交大臣來說是個不錯的學徒期。”卡梅倫曾對朋友這樣自我調侃。
在社交媒體上,卡梅倫表示英國面臨著俄烏沖突、中東危機等“一系列嚴峻的國際挑戰”,支持盟國和加強伙伴關系是他作為外交大臣的首要任務。他甚至批評了蘇納克的一些政策,比如大幅削減英國高鐵項目。
但在一些觀察家看來,卡梅倫的復出從側面說明,保守黨“實在沒招了”。
更有英國媒體直言不諱地指出,正是由于卡梅倫發起“脫歐”公投,才在英國造成長期混亂,并使保守黨陷入了多年的動蕩。
最新的民意調查顯示,保守黨的支持率已經跌到18%,落后工黨近20個百分點。分析人士預測,英國的政治格局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卡梅倫的外交大臣任期也不會太長了。
卡梅倫曾說:“有些人永遠不會原諒我舉行的那場公投。”與他和他的國家為此付出的代價相比,接到一個惡作劇電話又算得了什么呢?
監 制: 張 培
編 審:凌 云
(文章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加微信“HQRW2H”了解細則。歡迎大家投稿和提供新聞線索,可發至郵箱tougao@hqrw.com.cn。)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