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隨著中國144小時過境免簽的政策實施,China Travel(旅游中國)瞬間走紅。來武漢旅游的外國游客的相關視頻不斷出圈,引來外交部點贊。
7月19日,九派新聞記者和定居武漢18年的比利時人盧克聊了聊Wuhan Travel(旅游武漢)和武漢生活。因拍攝過早視頻受到許多網友關注的他,不僅對武漢的美食和風景十分了解,更有著發現武漢的獨特視角。
對于來武漢的游客朋友,他會推薦沈陽路的豆皮和燒麥,解放公園、江灘和長江大橋。除此之外,他也講述了他為何覺得武漢是亞洲隱藏的寶石。
【1】喜歡武漢的水和人,聽得懂武漢話,過早最愛面窩、豆皮和燒麥
7月19日,在西北湖附近的一家咖啡店,記者見到了盧克。盧克很高,看起來十分隨和,有一點短短的花白胡子。
盧克在中國待了25年,最開始是在西安和北京工作,主要在各地大學開展培訓項目。2002年5月,他第一次來武漢,并且遇到了他現在的妻子。盧克尤其強調了一下,“是一見鐘情哦”。
就這樣,2003年底,兩人成婚。2006年3月,盧克結束了在西安的工作,正式定居武漢。
盧克來沈陽路過早。圖源:當事人社交賬號截圖
在2018年的一篇文章中,盧克回憶了剛來武漢的生活場景。“我和妻子在漢口香港路上的一套小而舒適的公寓里安頓下來。我們很開心,天天在一起。新環境又熱又潮濕,每天美味的食物和令人愉快的活動都在歡迎著我。探索武漢就像一個悠長假期,上上下下公交車,穿過古老的小巷、公園和市場,在西北湖邊一個咖啡廳里喝咖啡。”
走過中國甚至亞洲多個城市的盧克,對武漢尤為親近。原因較多,其一,武漢水運發達,河湖眾多,總讓他回想起遙遠的家鄉。他的家鄉在海邊,還有多小河流過,夏天他總在海灘玩耍。他認為“水是很重要的”,在武漢讓他有“家的感覺”。其二,武漢是港口城市,還是交通要道。他的家鄉也有港口,這又帶來一層熟悉感。而且在大江大湖的滋養下,武漢人的開放和直爽也讓他覺得很有“武漢特色”。
這一點,在2018年盧克的回憶文章中也有體現,“我很容易就在城市的河流和湖泊中找到了自己的路”,他的事業發展也較為順利。
他認為,“搬到武漢讓我更有勇氣去保持獨立,開放,并獨自面對不確定性。這一切感覺就像建立了一個新的身份,更好地了解自己,能夠成為我真正想成為的人。”
如今過去了很多年,盧克的生活似乎依然寧靜而充滿生氣。他還是喜歡逛公園,解放公園和西北湖公園是他常去的地方。
西北湖夜景。圖源:當事人社交賬號截圖
近年來,他住在西北湖附近,因此他對西北湖的蟬鳴蛙聲格外熟悉。他還和武漢市民一樣,喜歡去江灘散步,看大橋的風景,還喜歡去東湖綠道騎車。
盧克的媽媽也來武漢5次了,家人還自駕去神農架游玩過。如今盧克每周會吃一次漢味早餐,豆皮、面窩、燒賣、糯米包油條,這些都是他的最愛。
在武漢待久了,盧克不僅能聽懂武漢話,偶爾也能講幾句。當提到“媽媽”這個詞的時候,就是非常標準的武漢口音(類似“麻媽”的發音)。
【2】不想當網紅,研究紅磚和井蓋,希望更多人關注武漢的歷史文化
隨著社交平臺的流行,盧克也開了小紅書賬號。里面有關于教育的內容,還有他的武漢生活日常。有的關于老建筑,有的關于藝術空間,有的關于美食,有的就是風景照。
其中一條他分享武漢過早的視頻,讓他被更多人知道。盧克提到,很多網友還會催更,希望他做這個系列的。但他表示不想當網紅,也不想只發這個方面的內容,他感覺自己不需要太多關注。
在采訪開始的時候,盧克就提到他其實覺得武漢的歷史和文化更有意思。他提起了自己理解和融入武漢的過程,而他外來者的身份,也讓他看到了更多細膩而獨特的武漢,他認為武漢是亞洲隱藏的寶石。
最開始,他為了更好地給學生講武漢的故事,就開始了解武漢的歷史。在了解的過程中,他感受到超乎預料的驚喜和樂趣。
盧克開始寫文章,發表在Special Foucs(特別關注)雜志上,研究的多是武漢的歷史。盧克說,在寫作輸出的過程中,他需要不斷去了解事實、了解歷史、與人溝通,在這個過程中,他逐漸學會融入武漢,也逐漸了解了武漢的歷史底蘊。
盧克推薦了一篇他寫的關于武漢輪渡的文章,里面提到,他2006年6月搬到武漢時,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乘渡船渡過浩浩蕩蕩的長江。“我只花了1.5元買了一張單程票。然后我上了船,坐在下層甲板上,和自行車和摩托車在一起。上層甲板上只有幾個乘客,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不是在看河上繁忙的船只交通,就是在凝視長江大橋。”
武漢輪渡。圖源:當事人社交賬號截圖
在這篇文章里,盧克通過知情人了解了武漢輪渡的發展歷程,而盧克對輪渡如此感興趣,和他父親是一家渡輪公司的船長也有關系。“渡船的喇叭聲很響,人們分散在上下甲板上,一陣陣意想不到的風,煙囪里冒出縷縷煙霧”,這種場景會讓他想起父親,而輪渡在武漢度過了百年歲月,仍舊吸引著他。
除此之外,盧克還推薦了一棟建筑——漢口中華全國總工會舊址紀念館。許多人會被巴公房子、黎黃陂路和江漢路樣式各異的建筑所吸引,盧克關注到的卻是一棟在老漢口顯得不那么突出的小樓。
漢口中華全國總工會舊址紀念館。圖源:當事人社交賬號截圖
盧克告訴記者,他認為這棟建筑很奇特,它外觀是西式的,建筑物是石砌的,柱石有裝飾華麗的歐式元素。但是仔細看,每個角落都有精致圖案,例如竹子圖案。走進室內,房間設置有中式庭院風格,讓他想起北京的四合院。他認為,它體現了中西建筑元素的交融,是“共享建筑遺產”的一個獨特案例。
紀念館內部,房間內歐式壁爐維護得很好。圖源:當事人社交賬號截圖
有網友在評論區親切地稱盧克為“街溜子”(方言,意思是喜歡在街上散步的人),盧克也確實在行走的過程中,發現了很多武漢的小細節。他低頭看著路的時候,發現了井蓋上面有不同的圖案和年代,就去收集信息,寫了一篇文章。去公園散步,也會發現一條小河背后的歷史。
西北湖附近的一塊記載黃孝河的石牌。圖源:受訪者提供
而盧克第一次開始寫文章,是從一塊紅磚開始的。盧克在散步時發現一塊帶著五角星圖案的磚,而且磚塊質量很好,密度很高,他猜測可能是來自西方的工藝。為了搞清楚紅磚的來歷,盧克四處求證,最后發現這紅磚竟然承載著武漢鍋爐廠、漢陽鐵廠的歷史。
盧克關于紅磚的文章。圖源:受訪者提供
講起這些過往的時候,盧克提到最多的就是“很有意思”“有很多故事”。
近些年他寫文章少了,會用社交軟件來記錄武漢生活,網友的互動也讓他很欣喜。但是讓他疑惑的是,當邀請私信他的網友出去喝杯咖啡,對方就沒回應了。
結束采訪之后,在去地鐵站的路上,記者和盧克同行了一小段路,路過西北湖,就看到了左手邊黃孝河路的路牌。盧克提起了今天聊天中推薦過的黃孝河,500年以前,這條河以前可以連通黃陂和孝感,很多移民通過它來漢口,但很少人知道這段歷史。西北湖附近有一處石牌講了這段歷史,他熱情地比劃著方向,“就在那邊很近,不遠”。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