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最后一天,哈馬斯高層哈尼亞在伊朗遇襲身亡。作為以色列的“頭號通緝對象”,哈尼亞的死亡讓巴以沖突再添變數。目前多方分析指向以色列,哈馬斯誓言報復,中東地區再次籠罩在暗殺與報復的陰影之下。
哈尼亞遇刺 和談添陰霾
哈尼亞在哈馬斯中有著極高地位,不少外媒稱他是以色列的“頭號通緝對象”。2018年,美國國務院將哈尼亞列為恐怖分子。
據報道,哈尼亞在伊朗新任總統就職典禮后,被爆炸裝置暗殺。雖然還沒有直接責任方聲稱對哈尼亞遇襲一事負責,但不少分析已懷疑到以色列身上。《紐約時報》也稱,此次襲擊符合以色列過去對伊朗和黎巴嫩發動的秘密敵對行動的模式。
就在哈尼亞被暗殺數小時后,以色列新聞辦公室在社媒上發布一張哈尼亞的照片,額頭上印著“清除”字樣。雖然這條內容很快被刪除,但各方都認為此舉有所暗示。
今年4月,哈尼亞在采訪中說自己已有近60名親屬在沖突中喪生,但這不會改變哈馬斯在加沙地帶停火談判中的立場。他表示:“這只會讓我們更堅定,繼續沿著斗爭和反抗的道路前進,直到我們獲得自由,巴勒斯坦人的合法權利順利恢復。”
巧合的是,就在哈尼亞遇襲幾個小時前,黎巴嫩真主黨遭以軍襲擊,其高級領導人舒庫爾身亡。
在許多阿拉伯官員眼中,哈尼亞是本輪沖突停火談判的主要對話者。7月初,哈尼亞還就停火與卡塔爾和埃及的調解人員接觸。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稱,哈尼亞在巴以人質和停火談判中發揮了關鍵的斡旋作用,而他的身亡將對和平談判產生重大影響。
冤冤相報 暗殺陰霾籠罩中東和平之路
哈尼亞遭暗殺身亡,哈馬斯誓言復仇,其發言人稱,以色列將為這一“令人發指的罪行”付出代價。
內塔尼亞胡緊接著宣稱,任何針對以色列的侵略行為都會付出沉重代價 。
回顧歷史,“暗殺-報復”的循環似乎是哈以沖突的主旋律。
華盛頓特區阿拉伯中心研究員拉米·庫里表示,暗殺哈馬斯和真主黨等組織的領導人長期以來一直是以色列的一項戰略。
維基百科甚至設有一個名為“以色列暗殺名單”的頁面,從這份長長的名單能夠看出,以色列實施暗殺及暗殺企圖的數量呈指數級增長。從上世紀70年代的14起,上升至本世紀頭十年內的150多起,再到2020年以來的25起。
1993年,《奧斯陸和平協議》簽署,巴勒斯坦領導人阿拉法特與以色列總理拉賓在白宮的歷史性握手,曾讓世人看到了短暫的和平曙光。
1995年11月,拉賓遇刺身亡,兇手是以色列的極右翼激進猶太主義分子。之后,《奧斯陸和平協議》名存實亡,一切和平進程土崩瓦解。
2004年,以色列使用導彈“定點清除”了哈馬斯運動精神領袖亞辛,在這之后,催生了更多針對以色列的襲擊行動。
幾十年過去了,巴以沖突山重水復,卻從未見柳暗花明。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