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小核糖核酸與癌癥關系密切。目前正在研究如何利用與微小核糖核酸相關療法來治療癌癥,這方面還存在一些技術障礙,因此還沒有任何藥物問世。”諾貝爾獎大會秘書長托馬斯·珀爾曼說。
當地時間10月7日,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宣布,決定將202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維克托·安布羅斯和加里·魯夫坎,以表彰他們發現了微小核糖核酸及其在轉錄后基因調控中的作用。
該諾貝爾獎的頒獎詞介紹,這兩名科學家的突破性發現,揭示了一種全新的基因調控原理,這對于包括人類在內的多細胞生物至關重要。
此前,安布羅斯和魯夫坎在微小核糖核酸研究領域收獲頗豐,曾獲得2008年拉斯克基礎醫學研究獎、2014年沃爾夫醫學獎以及2015年生命科學突破獎,如今,他們再獲諾獎,其研究與治療癌癥相關。
“微小核糖核酸與癌癥關系密切”
諾貝爾獎頒獎詞提到,存儲在我們染色體中的信息可以類比為我們身體所有細胞生長分化的指導手冊。每個細胞都含有相同的染色體,因此每個細胞都含有完全相同的基因組和完全相同的指令集。
然而,不同類型的細胞,如肌肉細胞和神經細胞,具有非常不同的特性。這些差異是如何產生的?答案在于基因調控,它允許每個細胞只選擇聽從與其相關的指令,這確保了在每種細胞類型中只有正確的基因集是活躍的。
評獎委員會在當天發布的新聞公報中說,微小核糖核酸是一類在基因調控中起關鍵作用的核糖核酸分子。兩名科學家通過對秀麗隱桿線蟲的突破性研究揭示了一種全新的基因調控機制,事實證明這對包括人類在內的多細胞生物非常關鍵。微小核糖核酸正在被證明對生物體的發育和功能至關重要。
公開報道顯示,微小核糖核酸的調控有助于日益復雜的生物進化。如果基因調控異常,就會導致癌癥以及其他病癥,如聽力損失和骨骼疾病。
“微小核糖核酸與癌癥關系密切。目前正在研究如何利用與微小核糖核酸相關療法來治療癌癥,這方面還存在一些技術障礙,因此還沒有任何藥物問世。”諾貝爾獎大會秘書長托馬斯·珀爾曼說:“我們之所以授予這一獎項,是因為它對生理學的基本認識具有根本性的重要意義。從歷史上看,這些重大發現會有利于臨床改進,但這需要時間。”
此前秀麗隱桿線蟲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公開資料顯示,安布羅斯1953年出生于美國新罕布什爾州漢諾威。1979年,他在馬薩諸塞州劍橋市的麻省理工學院獲得博士學位,并于1979年至1985年在那里進行了博士后研究。1985年,他成為馬薩諸塞州劍橋市哈佛大學的首席研究員。1992年至2007年,他是達特茅斯醫學院的教授,現在是馬薩諸塞州伍斯特市馬薩諸塞大學醫學院的西爾弗曼自然科學教授。
魯夫坎1952年出生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伯克利。他于1982年獲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1982年至1985年,他是馬薩諸塞州劍橋市麻省理工學院(MIT)的博士后。1985年,他成為馬薩諸塞州總醫院和哈佛醫學院的首席研究員,現任遺傳學教授。
在他們早期的工作中,他們研究了一種相對不起眼的1毫米長的昆蟲,即C. elegans(秀麗隱桿線蟲)。盡管它的體型很小,但擁有多樣的特殊細胞類型,如神經和肌肉細胞,這些細胞在更大、更復雜的動物中也能找到。這使其成為研究多細胞生物組織如何發展和成熟的有用模型。
按照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委員會副主席奧勒·坎佩的說法,第一個微小核糖核酸是安布羅斯于1993年發現的,但在長達7年多的時間里,它一直被認為與人類關系不大,直到2000年魯夫坎發現了另一種微小核糖核酸,人們的看法才發生改變。
“這一發現激發了科學界的巨大興趣。”坎佩說,如今,我們知道人類體內有許多不同的微小核糖核酸,微小核糖核酸的基因調控在多細胞生物中普遍存在。
此前,上述兩位科學家在微小核糖核酸的研究領域收獲頗豐,曾獲得2008年拉斯克基礎醫學研究獎、2014年沃爾夫醫學獎以及2015年生命科學突破獎,如今,他們再獲諾獎。
兩名獲獎科學家將分享逾700萬人民幣獎金
按今年的諾貝爾獎獎金規定,安布羅斯和魯夫坎將分享1100萬瑞典克朗(約合745萬元人民幣)的獎金。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是根據已故的瑞典化學家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遺囑而設立,目的在于表彰在生理學或醫學界做出卓越發現的人。該獎項由瑞典卡羅琳醫學院負責評選,評選過程高度保密,只有權威的醫學和生物學專家有資格提名候選人。
該獎項于1901年首次頒發,到2024年已累計頒發115次。頒獎儀式一般于每年12月10日(諾貝爾逝世的周年紀念日)舉行。
過去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者包括:
2023年,匈牙利-美國科學家考里科·卡塔林和美國醫學家德魯·韋斯曼因在核苷堿基修飾方面的發現,使針對新冠感染的有效信使核糖核酸(mRNA)疫苗的開發成為可能而獲獎。
2022年,斯萬特·帕博(瑞典)憑借在關于已滅絕人類基因組和人類進化的發現方面的貢獻而獲獎。
2021年,2名來自美國的科學家戴維·朱利葉斯和阿登·帕塔普蒂安憑借在發現溫度和觸覺感受器方面的貢獻而獲獎。
2020年,哈維·阿爾特(美國)、邁克爾·霍頓(英國)和查爾斯·賴斯(美國)憑借在發現丙肝病毒方面的貢獻而獲獎。
2019年,威廉·凱林(美國)、彼得·拉特克利夫(英國)、格雷格·塞門扎(美國)憑借在發現細胞如何感知和適應氧氣供應方面的貢獻而獲獎。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在2015年因為“中藥和中西藥結合研究提出了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的療法”,獲得這一殊榮,人們從此不再“談瘧色變”。據世衛組織不完全統計,過去多年里,青蒿素作為一線抗瘧藥物,在全世界已挽救數百萬人生命。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