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鹽城2月13日電(于從文 顧名篩 谷華)2月13日,虎年春節后上班的第一個周末,位于江蘇東臺市的黃海國家森林公園再次迎來眾多游人。人們徜徉在平原林海,呼吸清新的空氣,聆聽悅耳的鳥鳴,讓身心徹底放松下來。
冬日的水杉,褪去了綠色的“外套”,顯得更加高大、挺拔。一棵棵整齊排列的粗壯水杉,如同衛兵列陣,氣勢宏偉。“這里是華東地區規模最大的人工平原森林,共計68000畝,森林覆蓋率超過90%。”導游自豪地向游人介紹。
黃海國家森林公園管理中心提供的數據顯示,虎年春節期間,景區接待游客超12萬人次,綜合收入超500萬元,雙雙創下歷史新高。
“來這里,既是欣賞優美的風景,更是感悟黃海林工的精神。”來自鹽城市行政服務中心的一位工作人員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在黃海國家森林公園得到詳實而生動的演繹。
整齊排列的水杉。谷華 攝
黃海國家森林公園是始建于1965年的國營東臺林場。
50多年前,東臺黃海之濱是一片荒蕪的鹽堿地。黃海國家森林公園管理中心自然資源科負責人、東臺林場副場長曹國華說,拓荒隊員們在“太陽一出冒鹽花,大風一吹滿天沙,蚊子都有蒼蠅大,百腳毒蛇到處爬”的惡劣環境中扎下根,喝溝塘水,吃糙米飯,住茅草房,開啟了艱難造林的歷程。
游客漫步在林中。谷華 攝
東臺林場保存的一幅幅黑白照片,真實記錄了黃海林工們當年的創業景象。他們從選育合適樹種開始,反復試驗、觀察、比較、篩選,最終攻克了鹽灘引種、育苗造林等一項項技術難關,探索出挖溝引水降鹽、栽植綠肥改堿等新方法。
“先是通過長鹽蒿、茅草等改良鹽堿灘的土壤,然后從培植耐堿、成活率高的刺槐開始,尋找適地樹種。”曹國華介紹,到上世紀70年代,東臺林場專門成立“水杉隊”,反復試驗枝條扦插,最終培育出水杉苗,進而開始大規模栽種水杉。
粗壯的水杉樹。谷華 攝
半個多世紀以來,在十任書記、場長的帶領下,一代又一代的黃海林工堅守“誓教荒灘換新顏”的信念之根,奉獻青春,接續奮斗,讓重度鹽堿的灘涂蝶變為生機勃勃的生態綠洲,由此形成了“艱苦奮斗、科學求真、守正創新、綠色發展”的“黃海林工”精神。
從句容農校林學專業畢業的曹國華1987年來到東臺林場,接受的任務先是“管草”,慢慢再參與種樹、護樹,見證了林場的發展壯大,更見證了在市場經濟大潮沖擊下林場人的堅守。
森林公園內掛滿了燈籠。谷華 攝
當時社會上有個別林場為了一時的利益,將產權賣給個人,或將所有權承包給個人。東臺林場時任場長沈幫勤頂住壓力,毫不動搖堅持林權國有、林場國營,避免林木被亂砍濫伐。“有人說我們‘捧著金飯碗討飯’,現在來看,當時的堅守是正確的,我們不損一棵樹,不毀一片綠,保住了這片來之不易的林海。”曹國華說。
2015年,東臺林場以高分入列國家森林公園,實現了“從賣樹木到賣風景”的轉換。
森林烏托邦。谷華 攝
“不論怎么開發,林場的本不能丟,綠色發展的‘黃海林工’精神不能忘!”東臺林場黨總支書記徐長柏說。
在黃海國家森林公園的一角,生長著一大片茂盛的竹林,清風拂過,枝葉颯颯作響。這片翠竹,正是當年林工們試種選苗的成果之一。林中小道幽靜,成為加強黨性教育、錘煉黨性修養的實境課堂。老場長、老林工經常來現場為年輕黨員授課,讓堅守生態、艱苦創業的精神代代相傳。
林中展示著“黃海林工”精神。谷華 攝
王明玥是黨性教育基地的講解員,已經在這里工作了三年。她說,剛來工作時,對林場和林工的故事了解不是很多,在和老林工們慢慢接觸中耳濡目染,對“黃海林工”精神有了深刻的感悟。“游客問我,天天看這片林子,走同樣的路,有什么意思呢?在我看來,每天我見到的景色都是不一樣的,因為我用心在留意這些樹木,能夠感受到它們旺盛的生命力。”
和王明玥一樣,在老林工曹國華眼里,森林里的每棵樹都像是自己的孩子。他說,“守著森林就像守著自己的孩子,每天都很幸福。”
活立木蓄積量超過22萬立方米,負氧離子含量平均達到每立方厘米4000,擁有各類植物628種、鳥類342種、獸類近30種。如今,新一代的黃海林工們正充分呵護前輩們留下的綠色寶藏,以新理念謀劃新發展,積極推動文旅、康養、會展、科創等業態融合,建設風光優美的5A級景區,打造近悅遠來的城市生態客廳。(完)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