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動漫《灌籃高手》電影版一上映后,就引起了網上的廣泛討論。不少80后、90后將其稱之為“熱血”“青春”,甚至連《灌籃高手》的周邊都被“買爆”。其實,這種現象并不是只會在當下發生,古人在球場上,也曾揮灑著他們的熱血青春。
章懷太子墓《馬球圖》壁畫(局部)
拋球的打法與籃球十分相似
說起籃球,它并不是一個古老的球類運動,它起源于美國,一直到1895年才傳入中國。據載,籃球是由詹姆士·奈史密斯博士從當地青年摘桃扔入桃筐的活動性游戲中得到的啟發。即在一塊場地的兩端設置兩個竹制桃筐,展開投籃比賽,這便是籃球運動的雛形,后來奈史密斯又將在室外開展的籃球游戲移到了室內。
如此聽來,好像籃球跟古代的中國沒有什么關系?當然不是,因為自唐代起至清代,古人流行著一種叫拋球的運動,玩法與籃球十分相似。拋球是一種以手觸球并把球投擲出去的運動,可拋遠、拋高或是拋向指定目標,一人、雙人或數人都能玩得起來。
現代人在看《灌籃高手》時,除了為男主角櫻木花道或流川楓感到癡迷以外,女主角赤木晴子在籃球場上的表現也讓人眼前一亮。假如古人在現場,他們肯定會得意地說道:“哎喲,你們還不如先看看我們古代女子在球場上的風姿!”是的,拋球在古代尤受女性的歡迎。
當上巳、清明、寒食等節日到來的時候,常年養在深閨的女子就不必悶在家里,而是可以走出去,在春色熙和的園林中打一場拋球,揮灑一下屬于她們的青春。對此,古人在詩詞中多有記敘。如韋應物《寒食》云:“清明寒食好,春園百卉開。彩繩拂花去,輕球度閣來。”柳永在《拋球樂》一詞中也描述了一群“麗質盈盈、巧笑嬉嬉”的古代女子“爭簇秋千架,戲彩球羅綬”的歡快情景。
一個球類運動如果沒有點競技性,似乎總是缺了點什么。拋球也是如此,古人同樣會拿它用來打比賽。第一個拋球比賽的故事發生在唐代,聽起來有點“缺德”。據《資治通鑒》載,公元710年,皇帝帶著后妃們去梨園球場觀看比賽,“命文武三品以上拋球及分朋拔河”,而參加比賽的大臣大多年老體邁。一番比賽后,韋巨源、唐休璟等老臣摔坐在地上,久久不能起身,而不遠處卻傳來了皇帝后妃們的大笑聲。雖然這個比賽的初衷是為了看老臣出丑,有點奇葩,但也能看出其中的拋球比賽具有一定的難度,否則皇帝就不會用這個比賽來戲弄老臣。
除了唐代以外,南宋周密在《乾淳起居注》中也曾提及孝宗與太子觀看拋球比賽。而到了清代,乾隆皇帝也對拋球運動甚是喜愛,他與群臣《元宵聯句》一詩中還提到了宮中拋球比賽的一個小細節,詩中將元宵比作“歡喜園中果”,稱“拋球設利呈”。可見,若是在當時宮中拋球比賽中勝出者,可以獲得一定的彩頭。
當然,拋球運動不止是宮廷運動,也并非是中原地區獨有。元代人周達觀在《真臘風土記》中記載真臘國(今柬埔寨)的時序風俗中載:“每一月必有一事,如四月則拋球,九月則壓獵。”
拋球不僅流傳范圍廣,流傳時代也是相當久遠,只是后來更多地發展為樂舞,否則古人早就把籃球玩出個花來了。
宋代齊云社,凝聚力不輸湘北籃球隊
《灌籃高手》之所以成為經典,除了觀眾對籃球本身的喜愛以外,劇中湘北籃球隊為了稱霸全國,隊員們從互相看不慣的同學變成了并肩球場的戰友,那股凝聚力也讓觀眾為之振奮。其實古代也有球隊,甚至還有類似球類運動的協會,古人在球場上揮灑熱血青春的同時,隊員們之間也會產生深厚的感情。
這還得從北宋年間最流行的球類運動“蹴鞠”說起。蹴鞠,是指古人以腳蹴、蹋、踢皮球的運動,類似今天的足球運動。蹴鞠的歷史非常悠久,早在先秦時期就已流行,古人甚至將蹴鞠作為軍事訓練,但一直到了北宋年間,蹴鞠才算迎來了它真正的黃金發展期。
據史料文獻記載,宋代人熱衷于蹴鞠運動,于是北宋首都汴梁城的蹴鞠愛好者們成立了“齊云社”,又叫“圓社”。“齊云”是會社的正式名稱,意思就是蹴鞠能踢高,上與云齊,同時又表示預祝蹴鞠的人前途青云直上,高與云齊。而“圓社”是親切的叫法,是自己人的稱呼,因為蹴鞠的球是圓的,那么蹴鞠愛好者之間的相處以及對外處理人際關系時都要像這個圓球一樣,面面俱到,“因圓情而識之”。不過,加入齊云社也是有門檻的,必須是蹴鞠的佼佼者,所以齊云社在當時可謂是風靡全國。宋代《蹴鞠譜》中說道:“天下稱圓社,人間最美稱”,“不入圓社會,到老不風流”。
齊云社既是協會,又是球隊,除了負責維護蹴鞠球員的利益外,還擔負著提高競技水平以及舉辦比賽、宣傳推廣的責任。隨著古人對蹴鞠的熱愛不斷升溫,后在全國各地都成立了齊云社分社。每年各地的齊云社都要舉辦大型的蹴鞠比賽,它們會在比賽前發布球訊,征集球員,并且根據行情酌情收取報名費。
大概每一個分社都跟《灌籃高手》中的湘北籃球隊一樣,有著稱霸全國賽的夢想。在比賽前,每個球隊的隊員都會努力訓練,彼此磨合。在全國各地的齊云分社中,成為南宋都城的杭州齊云社曾稱霸全國賽,十戰九贏。除了擁有西湖邊大片綠地作為主場環境這個先天優勢外,杭州齊云社能稱霸全國賽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隊員們的凝聚力,絕對不輸湘北籃球隊。
據載,每場比賽開始前,雙方球員都會互相作揖行禮,在比賽結束后,他們還要相互告別。這倒不只是比賽時的儀式感,就算是在日常訓練結束后,隊員們也會脫下衣服帽子,并將其擺成一個圓盤狀,表示對隊友以及圓社的友好。即使是端王趙佶,也就是后來成為藝術家皇帝的宋徽宗,身為齊云社社員期間,也得遵守齊云社的規則。
有意思的是,當時齊云社不僅有男子蹴鞠隊,還有女子蹴鞠隊,這幾乎是世界上最早的女子球隊。宋代女性在球場上也釋放著本該屬于她們的青春活力,苦練球藝,多次在蹴鞠大賽上展現風采。南宋詩人汪元量曾贊道:“舞佘艷玉錦纏頭,又著紅靴踢繡球。”
在一場比賽中,球員們的球藝固然重要,但球隊的凝聚力卻是比賽場上不可缺少的一道光芒,或者說它是球賽中隱藏著的力量。這個道理,一千多年前在球場上拼搏的古人就明白了。
古代也有全能型選手與天才型選手
雖說一場球賽離不開任何一個球員的努力,但總有幾個球員格外引人注意。《灌籃高手》中,啦啦隊口號“流川楓,我愛你”,即使過去很多年,都會讓人記憶猶新,但真正讓人難以忘記的,就有流川楓的酷炫球技。作為一個全能型選手,流川楓無論是進攻防守,還是投射彈跳,表現都非常突出。
事實上,唐代也出過這么一個人才,他就是我們所熟悉的唐玄宗李隆基。他曾經在一場比賽中,收獲了無數崇拜,還給大唐挽回了面子。不過那是一場馬球賽,相較拋球與蹴鞠來說,馬球更為激烈,它是一種騎在馬背上,揮桿打球的運動。
李隆基打比賽那年是景龍三年(公元709年),金城公主即將遠嫁吐蕃,吐蕃為了迎接來自大唐的公主,派遣了龐大的使團去長安迎親。臨行前,這些遣唐使小心翼翼地跟唐中宗提出:“我們在臨走前,可以跟你們打一場馬球比賽么?”唐中宗欣然答應,心想:“這不是小事么?我們大唐的打馬球技術,分分鐘教你做人!”
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尷尬。在比賽當天,唐中宗帶著必勝的心親自到場參觀比賽,結果在最初的幾個回合里,吐蕃使團隊一次又一次勝出,而唐代宮廷隊一次都沒有贏,唐中宗心想:“這下丟人丟大了!”好在,他對自己的兒子們還有點信心,于是當場下詔,命時為臨淄王的李隆基、嗣虢王李邕、駙馬都尉楊慎交、武崇訓四人上場,向有十名隊員的吐蕃隊進行反攻。在經過激烈角逐后,唐代宮廷隊反敗為勝,李隆基表現最為突出,被評為了“最佳球員”。假如那時有啦啦隊,大概連唐中宗也得喊:“李隆基,我愛你!”
除了流川楓以外,主力隊員櫻木花道的口頭禪“我是天才”也讓人印象深刻。作為一個天才型選手(自稱),其驚人的身體素質以及籃板球能力常讓在場的人為之贊嘆。這一點,唐代的新科進士劉覃倒是跟櫻木花道很像。據《唐摭言》記載,在乾符四年(877年),新科進士決定不約飯,改約球,于是在月燈閣舉辦“鞠會”,所有的進士都竭盡所能,想在球場上大顯身手,以展現自己的御馬之術,畢竟“文武雙全”聽起來比較高大上。
在這個時候,總會有一些狂妄的軍將來“砸場子”,想讓這幫新科進士們長點“見識”。劉覃考中進士那年,只有十六歲,少年得志,于是他站出來決定跟狂妄的軍將們打場比賽。那些軍將們認為劉覃不過是一介書生,壓根沒把他放在眼里,誰知劉覃居然是個天才型選手。只見劉覃騎在馬背上,“馳驟擊拂,風驅雷逝”,他的球技非常高超,動作也十分精妙,騎馬奔騰時,如風一樣急速,一桿球打過去,又如雷一樣精準震撼。半場比賽下來,那些軍將們就感覺顏面掃地,自愧不如。當時現場先是一片沉默,大家都被劉覃帥呆了,隨即就一片歡騰。
這個故事傳出去后,民間打馬球的氣氛就更加熱烈了,畢竟誰還沒有一個天才球星夢!看來無論是現代人,還是古人,只要球打得夠好夠帥,就會收獲無數球迷。
駿馬、球杖、玉馬鞍……古人也愛買球類周邊
至于《灌籃高手》的周邊被“買爆”這件事,古代也曾發生過,甚至球類運動的爆火拉動了地方經濟。如唐代因打馬球而流行起了“風回電擊”的駿馬、做工要求苛刻的專用球杖、玉馬鞍等裝備也隨之流行了起來。
章懷太子墓中的那幅《馬球圖》壁畫里,一打馬球者手里拿的偃月形球杖就是當時流行的球杖之一,而打馬球者穿的黑色靴子同樣也是當時的“爆款”,不過這都是早年的流行元素。據載到了唐代后期,有的球杖從做工到裝飾都到了幾乎嚴苛的地步。
至宋代,手工業和商業如此發達,在做球類運動周邊這件事上,怎么可能低調?宋代流行蹴鞠運動,于是制球手工業開始興盛起來。據《蹴鞠圖譜》載,當時制球已不是一個專業制球皮匠能搞定的了,而是形成了成熟的產業鏈,比如單是球的品牌就有二十四種,而《蹴鞠譜》中收錄得更多,多達四十一種……宋代這些球類運動品牌流傳久遠,許多都開成了百年老品牌,一直到元代仍在使用。關漢卿曾經在《女校尉》中提到:“錦纏腕、葉底桃、鴛鴦扣、入腳面帶黃河逆流。斗白打賽官場,三場兒盡有。”其中“葉底桃”就是宋代的球類運動品牌。
球類運動品牌一旦多起來,就會形成商業競爭,同時又加速了商品的發展,比如制鞠工藝就在不斷提升。鞠從開始填充毛發的實心球升級為了充氣的空心球,而鞠表面的片數越來越多,球體也就越來越接近圓形。隨著鞠表面片數的增加,球體不斷變圓,鞠的騰躍性也越來越強。這怎么能不讓古代的球迷們為之瘋狂?
到了南宋時期,球迷們除了買買買以外,還享受起了場面感服務。當時臨安城的很多酒樓茶坊都以蹴鞠主體作為經營特色,如客人進來喝酒飲茶,只要消費就可以免費觀看蹴鞠,或是點名貴的酒茶就可以在最好的位置觀看比賽,此舉招徠了不少客人。
自古以來,我們國家的球類運動就非常豐富與發達。當我們在觀看球類相關電影的時候,不妨去多了解這些球類運動的起源以及它們背后的歷史文化根源,順著歷史的足跡去尋找古人曾經在球場上揮灑過的熱血與青春。
(文并供圖/金陵小岱)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