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一些高校會開設“少年班”,招收成績特別突出的低齡學生,也就是俗稱的“神童”。
在古代科舉制中,也有專門選拔神童的科舉項目——神童舉,也叫童子科。《三字經》中有這樣一段話:“唐劉晏,方七歲。舉神童,作正字。”說的是唐代的劉晏七歲的時候“舉神童”,被授予了秘書省正字的官職。
被稱為“神童”的小朋友,往往在詩文、書畫等技藝上天賦異稟。溫州人才輩出,歷史上也有不少人被稱為“神童”,他們在童子科中舉,長大后依舊功成名就。他們當中的有些人,來過江心嶼,為江心嶼留下了詩詞。
本期我們來聊聊這些“別人家的孩子”。
王應辰
髫年能對客賦詩
春日登毗盧閣
王應辰
佛閣召峣接帝京,振衣四望敞春明。
九關車馬臨芳甸,萬井煙花繞禁城。
地迥綺疏還月色,天低銀漢自風聲。
瞻云不盡思親意,聆梵空遺出世情。
王應辰(1505—1566),字拱甫,號海壇。王應辰小時候非常聰明,七八歲時就能在客人面前念詩,人們稱他為奇童,未冠補郡庠生。
長大后的王應辰非常有涵養,性情溫和,平生沒有疾言厲色。他很佩服王陽明、陳白沙的理學,于是改號體齋子。不過王應辰的仕途走得并不順利,屢試不第,嘉靖四十年(1561)以貢授上海訓導。
王應辰的文學造詣很高,淹貫經史,熟習古文詞,尤其擅長作詩,他的著述很多,有語錄《省言》、詩文《正情集》《簡淡集》《旨苕齋詩話》。王應辰的詩文為名流所推許,論者謂其文宗秦漢,詩則三唐,于學無所不窺,潛心理窟,旁通內典。
王應辰與王叔果、王叔杲兄弟交好,曾和王叔果同修明嘉靖《永嘉縣志》。王應辰死后,王叔果為其寫了一篇墓志銘,他在王應辰墓志銘中說,“知公莫如余”。王應辰的作品大部分沒有留存下來,在他僅存的幾首詩中,還有一首和王叔杲《江心寺》詩的詩作。
孤嶼次旸谷韻
王應辰
云海超沙界,風濤擁化城。
到來身似葉,浮處跡如萍。
說法雙林寂,齋心孤月明。
從茲擯文史,況復惜簪纓。
江心寺
王叔杲
貝闕開孤嶼,金輪壯海城。
江山雙砥柱,天地一浮萍。
鐵馬云中奏,金蓮水底明。
登臨超萬象,俯檻拂塵纓。
劉基
讀書能七行俱下
散天花·舟泊中川
劉基
落日長江泊小舟,
碧空如水月如鉤。
閑尋孤嶼上高樓。
狂歌爭擊節,起沙鷗。
開遍蘋花已白頭。
錯疑飛柳絮,點芳洲。
悠悠片石砥中流。
雙峰縹緲處,擬丹丘。
劉基(1311—1375),字伯溫,青田縣南田武陽人(今屬文成縣)。劉基小時候天資聰明,展現出了與常人不同的學習天賦,閱讀速度極快,“讀書能七行俱下”。他12歲就考中了秀才,鄉間父老皆稱其為“神童”。
元泰定元年(1324),劉基入郡庠(即府學)讀書,從師學習《春秋》經。《春秋》的內容十分晦澀難懂,初學者往往只是捧書誦讀,不解其意。據說劉基只需要默讀兩遍就能背誦如流,還能根據文義說出自己的理解,他的老師認為他將來一定是不凡之輩。黃伯生在《文成公行狀》中稱他“習舉業為文有奇氣,決疑義皆出人意表。凡天文兵法諸書,過目洞識其要”。
元元統元年(1333),23歲的劉基一舉考中進士,初任江西瑞州路高安縣丞。此后在元朝斷續為官十余年,擔任的都是江浙行省儒學副提舉、浙東元師府都事之類的七品小官。他不被朝廷所重視,四度罷職賦閑。48歲時憤而棄官,隱居家鄉。
元至正二十年(1360),50歲的劉基接受朱元璋的邀請出山,參與謀劃平定張士誠、陳友諒及北伐中原,輔佐朱元璋一統江山,建立大明王朝。民間有了“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的諺語。
任道遜、周令……
數位神童以善書畫入朝
明代有地方薦舉、天子親試的神童(奇童)選拔方式,當時判斷神童的標準大多是吟詩誦經,或善出巧對。選拔出來的神童大多入讀翰林院,師從諸多翰林學士。在明英宗時代,能書善畫的小神童也能進入翰林院讀書。
任道遜自幼聰穎過人,七歲即能賦詩,會寫直徑數尺的大字,布局運筆已頗具法度,一時聲名在外。明宣德八年(1433),12歲的任道遜作為“神童”被推薦上京應試。
宣宗皇帝聽聞任道遜這個孩子才華出眾,很是好奇,將他召至金殿,親自檢驗他的水平。年幼的任道遜在殿上書寫了“龍鳳”二字,筆法甚工,引得宣宗嘖嘖稱奇。又出題曰“九天殿上書龍鳳”,任道遜以“百尺樓頭望斗牛”應對,因此得到了皇帝的贊揚。之后任道遜被錄取進入國子監就讀,入直文華殿,以書畫供奉內廷,累官至太常寺卿。
據明朝倪綰的《群談采余》記載,當時有大臣還以此題詩:
年比甘羅少二周,山川毓秀出溫州。
九重殿上書龍鳳,百尺樓頭望斗牛。
金馬玉堂身已貴,青燈黃卷業還修。
他時大展經綸手,重沐恩波拜冕旒。
任道遜尤其擅長楷書,在明代書法史上有突出的地位,當時內廷詔令文告都出自他手。書畫家項元汴稱贊他:“明書法于文、祝、宋、沈之后,有詹希原等六三人,任道遜名列其間。”
任道遜12歲上京,而另一位來自溫州的“奇童”周令7歲就被召入翰林充秀才,堪稱傳奇。
周令幼時,其父就開始口授其經史,手授其書法。他從小就寫得一手好字,尤其擅長柳楷。他師從人稱“榜眼王”的王瓚,在詩書、易學等方面有了很大的進步。
當時的溫州知府是項澄,他崇文興教,曾重修溫州府廟學、建明倫堂等。明成化二十年(1484),項澄把年僅7歲的周令以“書法奇才”的身份,舉薦給朝廷,于是被招入翰林院。
周令年紀雖小,但他為人穩重,做事謹慎,頗有“少年老成”的氣質。明弘治十一年(1498),周令任中書舍人,值內閣,領制敕文字,侍經筵,預修《玉牒》《國史》等,因文筆不錯,甚得帝心。后任順天府丞,歷任太常寺卿兼司經局正字、通政使等職。
明代書法家姜立綱(1444—1499)也是在7歲的時候以“能書”出名。代宗選他為神童,召入北京,命為“翰林院秀才”。天順七年(1463),姜立綱被授予中書舍人,在內閣制敕房辦事,為皇帝謄錄詔旨。明時,凡用于朝廷、藏于秘府的金版玉冊、承奉諭旨,均出自中書舍人之手。姜立綱的字在社會上聲譽很高,世人稱之為“姜字”,“人得片紙,爭以為法”。
瑞安人柳楷與姜立綱有相似的經歷,他四歲學書,七歲邑大夫以能書薦舉,以神童的身份入選國子監就讀。他學成以后,初授翰林待詔,掌管應對職事,官至中書舍人。柳楷與姜立綱同在內閣當官,他的詩文、書畫皆佳妙,山水蒼秀有致。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