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百果第一枝”的櫻桃,色澤紅潤透亮,汁液香甜清潤,歷來文人墨客情有獨鐘,忍不住留下千古佳作讓世人贊嘆連連。
“斜日庭前風裊裊,碧油千片漏紅珠。”這是唐代詩人張祜筆下氣韻十足的櫻桃。有著“海內名士”美譽的張公子這日站在院中乘涼,傍晚微風裊裊,好不愜意,抬眼望去,庭前綠油油的葉子仿若翠碧,千片細葉之下一顆顆珠圓玉潤的紅果透出縫隙。一個“漏”字,好似不經意,卻又那么恰到好處,仿若美人在風中穿著朱紅裙、扭著小細腰朝樹下之人款款走來,盡顯風情萬種、我見猶憐的韻致。
櫻桃不僅外表透亮如珠,口感也相當喜人。大詩人白居易在《櫻桃歌》中大為贊嘆:“熒惑晶華赤,醍醐氣味真……瓊液酸甜足,金丸大小勻。”晶瑩如火般的櫻桃,嘗一口,酸甜可人、柔綿細潤,帶著陣陣香醇回味無窮,詩人怎能不被這瓊漿玉露吸引?就連素愛飲酒的美食家蘇軾也不禁要在酒醒之時采來潤喉舒肺:“獨繞櫻桃樹,酒醒喉肺干。莫除枝上露,從向口中漙。”依靠在曼妙的櫻桃樹上,采擷一顆丟入口中,帶著露水的果便是極好的補充津液之品,詩人的豪爽閑適躍然眼前。
采摘的櫻桃若是澆上酥酪、冰鎮的蔗漿(一種糖漿)做成櫻桃酪,在炎炎夏日更添了幾分清涼。唐朝宴請新進進士的“櫻桃宴”便有此做法。宋朝辛棄疾有詞:“香浮乳酪玻璃碗,年年醉里嘗新慣。何物比春風?歌唇一點紅。”瑩亮的玻璃碗、朱紅櫻桃配上清涼的乳酪,吃完唇齒留香,仿若佳人的紅唇讓人倍感美好。
古時,櫻桃常作禮用,不僅用于祭奠先祖(俗稱“薦新”),還常用來賞賜官員。身在草堂的杜甫雖不能吃到御賜櫻桃,但也有意外的厚禮。《野人送朱櫻》中道:“西蜀櫻桃也自紅,野人相贈滿筠籠。數回細寫愁仍破,萬顆勻圓訝許同。憶昨賜沾門下省,退朝擎出大明宮。金盤玉箸無消息,此日嘗新任轉蓬。”意思是,西蜀的櫻桃想不到也這么紅艷啊,鄉野之人送了我滿滿一籠,鮮紅、圓潤,雖小心存放還是破了些,回想當年在門下省任職,曾蒙皇恩賜櫻桃,我懷著感激之情擎出大明宮外。金盤玉箸品嘗的歲月已隔甚遠,如今漂泊之身好似蓬草。詩中“也自紅”“滿筠籠”“擎出”有今昔對比,詩人感激農人贈櫻,也觸景生情勾起往事回憶,濃濃的鄉愁涌上心頭。
相比杜甫的離愁別緒,宋代蔣捷的“一片春愁待酒澆。江上舟搖,樓上簾招。秋娘渡與泰娘橋,風又飄飄,雨又蕭蕭。何日歸家洗客袍?……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更讓人動容。南宋滅亡后,詩人在姑蘇一帶飄零,國破家亡之際,明媚的春光與凄楚的心情在風飄飄、雨蕭蕭中對照更加強烈。青春不再、盛世難逢,“何日歸家洗客袍”的悵然與苦澀可想而知,滿滿的春愁滌蕩在一“簾”、一“舟”還有一個“拋”字中。
不論是寶石般瑩潤的櫻桃、瓊漿般乳香四溢的櫻桃,還是帶著濃濃鄉愁的櫻桃,都是古人應景抒懷、借景抒情的體現。跟著古人的思緒體驗情愫,深感詩詞表情達意的美好。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