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藥博物館醫史展廳里擺放了三個明代磁州窯白釉黑花大酒壇,這些酒壇通高60~70厘米,腹徑50厘米,肩部有“高陽東酒”“價錢五銀”“酒醉江南客,昏迷入洞仙”等字樣。酒壇風格自然新穎,鄉土氣息濃郁,沿用了宋、元時期磁州窯最富特征的白釉黑花的裝飾手法,將中國傳統的水墨畫技法運用到了瓷器上,用極為自由粗獷、瀟灑飄逸的畫風來表現花卉等裝飾內容,瓶身所繪內容各異,反映了冀南地區的民間風俗人情和酒文化。那么酒究竟與中醫藥有何關系呢?
中國是酒文化的發源地,是世界上釀酒最早的國家之一。其起源可追溯到原始公社時期,那時的人就已經從野果與谷物的自行發酵中得到了啟示。晉人江統在“酒誥”里載有:“酒之所興,肇自上皇,或云儀狄,又云杜康。有飯不盡,委余空桑,郁積成味,久蓄氣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說明煮熟了的谷物丟在野外,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自行發酵成酒,這是天工的造化,江統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提出谷物自然發酵釀酒說的人。
然而,對于人工釀酒究竟始于何時的問題,古代文獻的記載說法不一,難以斷定。我國民間有許多令人心馳神往的美麗傳說,如“上天造酒說”“猿猴造酒說”“儀狄造酒說”“黃帝造酒說”“杜康造酒說”等,給人們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從仰韶文化遺址中,出土了許多形狀與甲骨文、金文中的“酒”字十分相似的陶罐,說明早在距今5000多年前,我國的人工釀酒就已經產生了。
我國古代發明的曲蘗釀酒,可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前的夏王朝到公元前200年的秦王朝。根據考古發現,我們的祖先早在殷商武丁時期就掌握了微生物“霉菌”生物繁殖的規律,已能使用谷物制成曲藥,發酵釀造黃酒,《漢書·食貨志》載有“粗米二斛,曲一斛,得成酒六斛六斗”,這是我國現存最早用稻米曲藥釀造黃酒的配方。
酒與中醫的關系非常密切,在醫療上的應用也是非常廣泛的。在《黃帝內經》中有一篇“湯液醪醴論”,“湯液”就是現在的湯藥煎劑;而“醪醴”指一種甜酒,也稱藥酒。可見藥酒在我國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了。1973年,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了《五十二病方》,書中有內外用藥酒治療癰疽、蛇傷等疾病的記載,這被公認為是我國最早的藥酒。藥酒在歷代的醫療和養生保健實踐中被證實確有祛邪扶正、延年益壽之效。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列舉了69種不同功效的藥酒,如五加皮酒可以“去一切風濕痿痹,壯筋骨,填精髓”;當歸酒“和血脈,壯筋骨,止諸痛,調經”,人參酒“補中益氣,通治諸虛”;黃精酒“壯筋骨,益精髓,烏白發”等。此外,還有屠蘇酒、菊花酒、茯苓酒、桂花酒、椒柏酒等,都是以酒為原料的各種藥酒。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宋代王安石在《元日》中描述了年歲飲屠蘇酒,辟疫氣,令人不染溫病及傷寒的習俗。屠蘇酒有溫經、疏風、散寒、解毒之功,適用于預防感冒,風寒。冬春交替之季飲用更有益處。
在中藥里,酒還可以當作藥引。就是把某些藥物用酒漬或酒煎,或以酒送服,能引導藥物迅速起效。以酒漬后增強藥性的中藥,如丹參雖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但它性味苦寒,而中醫認為血“遇寒則凝,遇溫則行”,如果丹參用溫酒送服或經酒浸泡后服用,可借助于酒的辛熱之性增強丹參祛瘀止痛、活血通經的作用。以酒代水煎藥的湯劑,如下瘀血湯,是用酒代水煮藥;而芎歸膠艾湯等則是水酒各半煎煮。需配合酒服的方劑如八味丸、土瓜根散、赤丸、天雄散等,均是以酒送服。另外,還有將酒作為一味藥入煎的,如瓜蔞薤白白酒湯等。王好古《湯液本草》載:“酒能行諸經不止,與附子相同……為導引,可以通行一身之表,至極高分。”
正如李時珍所說“酒,天之美祿也。面曲之酒,少飲則和血行氣,壯神御寒,消愁遣興;痛飲則傷神耗血,損胃亡精,生痰動火”。酒能養生,亦能傷人。養與傷,只在有節與無節之間。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