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是商周青銅器中重要的盛酒器,流行于商至西周中期。在青銅器銘文中,食器和酒器都泛稱尊彝,但約定俗成的尊通常是高體大口。尊一般可以分為兩種形式,一是器肩有明顯轉折,流行于商代早中期,還有一種類似于觚,流行于商周晚期至春秋時期。另外還有一種動物形狀的盛酒器,也被稱為尊。
在成都博物館“漢字中國——方正之間的中華文明”展覽中,有一件精美的青銅盛酒器,與我們常見的尊形制不同,它的形制和紋飾風格獨特,不僅有足還有鋬(把手),具有獨特的文化特征,這件精美的青銅盛酒器就是魚季尊。
魚季尊長方形,扁橢狀,口沿卷曲外侈。如此精美的青銅器通常用在哪些場合?器內底的銘文又包含了哪些歷史信息?7月6日,記者采訪到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王竑,請她講述了這件文物背后的故事。
主要流行于商代和西周 使用者的身份較為尊貴
尊,又作樽,《說文》中記載:“樽,酒器也,從酋廿以奉之。周禮六尊:犧尊、象尊、箸尊、壺尊、大尊、山尊,以待祭祀賓客之禮。尊,或從寸。”《段注》記載:“凡酒必實,于尊以待酌者。鄭注禮曰:置酒曰尊……”商代的尊大多為侈口、高頸、廣肩、大腹、圈足。殷墟晚期和西周早期盛行觚形尊,體較觚粗大,器腹略凸出。西周中期出現侈口、縮頸、垂腹、底圈足。
在商至西周中期,尊主要用于身份地位較高的人出席的場合,它也是鄉飲酒禮中不可缺少的盛酒器。鄉飲酒禮是古代推舉賢能而舉行的一種宴飲禮儀,通常由鄉大夫主辦,招待鄉里賢能之人或德高望重者,而最賢能者為宴飲禮中的主賓。《儀禮·鄉射禮》中記載,宴席中,賓客的席位坐北朝南,以東端為尊,主賓的位置設在賓客席位的最東端,其余的賓客依次而坐,主人的位置則是坐東面西。
在筵席中,酒尊設在主賓的東側,以方便取酒。王竑介紹:“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東方具有特殊的意義,為最尊貴的方位,漢以后用青龍標識。尊這種酒器在鄉飲酒禮中的擺放位置,不僅被設置在主賓的東側,更與使用者的身份息息相關。即便在宮廷中使用,其擺放位置與鄉飲酒禮中也是一樣的。”
器內底銘文透露主人身份 造型罕見與文化屬性有關
尊也有造型生動的鳥獸之形,多見象、牛、馬、羊、鳥等動物,如“三羊尊”“四羊尊”“龍虎尊”“牛頭尊”等,其質地有青銅尊,也有陶質。魚季尊呈束頸,下腹垂,腹下有四扁形虎足,腹側有一獸頭鋬。頸部飾凸弦紋,腹部飾一周共身的夔龍夔鳳紋,有云雷紋襯地。器內底鑄有銘文二行六字“魚季乍(作)寶旅彝”。
王竑介紹:“我們可以從魚季尊的器內底銘文得知,魚季尊的主人叫魚季,在家里排行較小,而魚季尊出土于陜西寶雞魚國墓地竹園溝4號墓。這個墓地的規模相對較大,青銅器比較多。由此推斷,魚季是西周早期魚國的大貴族。”
王竑認為魚季尊獨特的形制特征,可能與其族群文化背景有關,而不只是具備藝術價值。“魚季尊的造型比較罕見,這種獨特性與它的文化屬性有關,比如它可能反映了魚國民族文化的特質。魚國墓地出土文物與巴蜀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魚國很有可能是來自巴蜀地區的部族。”
王竑還提到,根據文物的發掘地點和時代信息,魚季尊不僅反映了魚國的歷史信息,還有不同族群和文化之間的交流互動。
尊入詩很多,張旭詩云,“寄語尊前客,生涯若轉蓬”。杜牧《贈別》詩云,“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尊前笑不成”。曾鞏《虞美人草》詩云,“當年遺事久成空,慷慨尊前為誰舞”。所謂“尊前”,就是酒尊之前。不論是“尊前”還是“尊酒”之“尊”,都是指酒器,如同今日人們說的“杯前”“杯酒”。隨著時代的發展,“尊”字的含義已不局限于酒尊了,如今延伸出的意思,更象征著敬重和尊重。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