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古代,劍是利器,也是身份等級的象征。
河南省焦作市博物館珍藏著一把千年不朽的戰國銅劍,其“姿容”常常令參觀者駐足停步。面對這把千年古劍,參觀者都會忍不住贊嘆與遐想:歷經千年,這把銅劍還能神威依舊?擁有這把劍的主人該有何等風姿?
市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該銅劍長約46厘米、寬4.6厘米。1980年,由馬村區待王街道白莊村村民捐贈。該館工作人員接到它時,其表面已有殘缺、斷裂、硬結物等。為了修復這把銅劍,該館工作人員也是幾經艱辛才終得成功,使得銅劍神威再現。
劍,是古代貴族或將士佩戴并用以格斗的兵器,素有“百兵之君”的美稱。而青銅劍是迄今為止我們發現的最早的劍器之一,這其中被大多數人所熟知的西周青銅劍更是名列劍器榜的頭排。
事實上,青銅劍產生并使用的時間或早于西周。據《越絕書》載:“禹穴之時,以銅為兵。”可見,青銅冶煉技術出現后,古人不僅制作了生活、祭祀用品,同時還制作了大量青銅劍兵器。自春秋至秦、漢,青銅劍作為短兵器的代表,便一直是裝備部隊的重器。
市博物館珍藏的這把戰國銅劍,呈柳葉形,有劍首、劍格等附件,劍刃鋒利,寒光熠熠,品質高級。根據劍的長度,曾有專家推測其產生的時間可能早于戰國。
據了解,春秋時期在吳、越等國,劍已成為步兵手中的利器,劍身加長,如吳王光劍、吳王夫差劍、越王勾踐劍等長度都在50厘米以上。戰國時期,劍身繼續加長,并已鑄出脊部和刃部具有不同銅、錫配比的青銅劍。其脊部柔韌,而鋒刃堅利,提高了殺傷效能。陜西省臨潼縣秦始皇陵兵馬俑坑出土的青銅劍長94厘米,劍身窄而薄,刀部鋒利,表面還進行了防銹處理,代表了青銅劍制造技術的最高水平。
西漢初年,鋼鐵劍盛行,戰斗效果日益提高。到了東漢,青銅劍逐漸退出戰爭舞臺,主要用于佩戴儀仗或習武強身自衛。隋唐,佩劍盛行。唐代最盛,被文人墨客視為飾物,抒以凌云壯志或表現尚武英姿。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