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2北京文化論壇上,北方昆曲劇院85后演員邵天帥是最年輕的一位代表。“今年是昆曲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第21年,也是我從藝的第21年。”在接受采訪時,邵天帥堅定地說,“昆曲是我一輩子要堅持奮斗的事業(yè),希望我們這一代年輕人能為它注入青春的力量。”
邵天帥從小是學民族舞的,對昆曲其實很陌生。“我在沈陽藝校學習期間遇到一位老師,他說我有一種蘭花的氣質,很適合唱昆曲。”在老師的影響下,15歲的邵天帥在2001年參加了北方昆曲劇院學員班的招生考試。“我是5月3日拿到的錄取通知,5月18日,昆曲被列入世界非遺,所以我們這一屆學員是被昆曲眷顧的。”
不過,真正開始學習昆曲,對邵天帥來說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剛開始確實摸不著昆曲的魂,特別是唱腔,練了很多遍還是記不住,就會很著急,為此還哭過鼻子。”在老師和父母的鼓勵下,堅持了一兩年之后,她開始逐漸找到了昆曲的神韻。“特別是站在舞臺上,觀眾的掌聲讓我既享受又深受激勵。”經過刻苦學習,23歲的邵天帥就主演了大戲《牡丹亭》,開始在昆曲舞臺上綻放光彩。
“現在我們北昆演員的平均年齡是35歲,是一支朝氣蓬勃的青年隊伍,也可以說是昆曲界的一支生力軍。我們除了要繼承好老藝術家的經典作品,也要呈現好當代的中國故事。” 2016年起,邵天帥發(fā)起了“觀其復”系列昆曲劇目創(chuàng)排,六年來復原了元雜劇及明清傳奇《憐香伴》《玉簪記》《墻頭馬上》《望江亭中秋切鲙》《金雀記》等劇目,通過對昆曲史料的挖掘、復原和呈現,把原汁原味的復古風格昆曲藝術呈現給當下的觀眾。北方昆曲劇院是長江以北唯一一家昆曲劇院,北京的千年文脈為昆曲的發(fā)展提供了豐厚的養(yǎng)分。“在北京題材方面,我們創(chuàng)排了《榮寶齋》《林徽因》《曹雪芹》等劇目;同時,北京給了我們更大的舞臺,在一帶一路國際高峰論壇、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美麗家園》等大型演出上,都有北昆的身影。”她也期待,通過北京文化論壇的平臺,古老的昆曲藝術能得到更好的推廣和傳播。
邵天帥還透露,備受戲迷關注的北昆國際文化藝術中心正在建設之中,未來將擁有一大四小共五個劇場,以及一個昆曲博物館。“藝術中心的建設,不但給我們自身帶來更好的滋養(yǎng),讓我們的演出機會和平臺越來越多,還能夠為我們提供國際交流的平臺,作為昆曲人,我們很自豪。”
作為一個普通市民,邵天帥也親身感受著北京的文化之美。“我們的藍天白云越來越多了,市民的人文素養(yǎng)也在不斷提高。在這些變化中,我既是參與者,也是受益者,還是一個謳歌者。”她欣喜地看到,北京打造“大戲看北京”文化名片以來,各類優(yōu)秀劇目和高水準的文藝團體在北京的舞臺上輪番亮相,這樣的文化資源在全國也是獨一無二的。生活中,她經常帶著女兒看畫展、聽交響樂,甚至用昆曲的韻白去教孩子背誦古詩,希望從小在孩子心中種下文化的種子。“北京深厚的文化積淀,就是培育種子的土壤。”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李俐 劉平
原創(chuàng)精選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