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2022年中關村舞劇節的“舞蹈家專場”品牌策劃與打造的《舞劇中的舞蹈家專場》,日前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上演,甄選歷屆中關村舞劇節的經典劇目和近些年較有影響力的中國舞劇精華部分與濃縮片段進行展示,來自國內各大名團的優秀舞者、獨立舞者齊聚一堂,共同演繹中國舞劇文化與美學。國家一級演員、獨立舞者孫秋月此次帶來兩個節目,分別是舞劇《曹雪芹》和《人生若只如初見》的片段,她在其中分別飾演曹雪芹的妻子和納蘭性德的妻子。
談及這兩個人物,孫秋月說:“這兩部舞劇片段都是男主人公在夢境中對妻子的回憶,也許給人感覺兩個角色有些相似,但是在舞臺上,呈現出來的肢體動作、舞蹈質感完全不一樣。納蘭性德的妻子更加天真浪漫、活潑輕快,她在秋千上的蕩漾體現了這一點;而舞劇《曹雪芹》中,曹雪芹夢里回憶起他跟青梅竹馬的愛人浪漫唯美的經歷,他妻子的肢體張力更大一些,對于演員的基本功要求更高,且需要更豐富的舞臺經驗,駕馭起來難度更大一些。”
無心插柳,“誤”入舞壇
孫秋月畢業于解放軍藝術學院,系中國舞蹈家協會會員,原為廣州軍區政治部戰士文工團首席。作為一個職業舞蹈家,孫秋月的舞蹈生涯開始得非常晚,10歲才開始學。“我接觸舞蹈出于一個很偶然的機會,小的時候我有點駝背,非常瘦小,父母覺得我應該去學一個鍛煉形體的項目,后來老師覺得我很適合跳舞,一直在鼓勵我,我也覺得自己可以,所以就一直堅定不移地朝著這條路發展。我這一路走來,都是按照舞蹈生涯規劃一步步完成的。”雖然一開始只是為了矯正形體,父母也沒有期待孫秋月能成名成家,但是在課余學習舞蹈的過程中,每次外面的學校來挑演員時,她總是第一個被挑到,這無形中給了她很大的鼓勵,讓她越來越自信。
經過一年多的努力,1998年,孫秋月考上了解放軍藝術學院。“這一直是我的一個夢想,當時實現了還覺得很不真實。”孫秋月坦言,“我們上學時是全封閉式管理,早8點上課,6點就要起來整理內務,疊方塊被,窗簾、水壺的整理、擺放也都有講究,打掃衛生之后要集體列隊去吃飯,飯后回來再集體列隊去上課……一切都是軍事化管理。學校的環境影響了我,讓我之后對很多事情都更加自律、原則性更強。涉及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選擇時,會把個人的訴求放在后面。這是部隊教育融入血液里的東西,也一直影響我到如今。”
持平常心,穩扎穩打
在校期間,孫秋月刻苦訓練,表現突出,還沒畢業就參加了第七屆“桃李杯”舞蹈比賽,并獲得了中國古典舞少年女子組表演二等獎。2003年10月,她被分配到原廣州軍區政治部戰士文工團。
得益于較好的天賦和后天的努力,孫秋月將很多獎項收入囊中:她曾先后獲得CCTV電視舞蹈大賽“表演銅獎”“表演銀獎”,獨舞《望雨》榮獲中國舞蹈“荷花獎”表演金獎。2008年,由她擔任領舞的舞蹈《飛天》榮獲“春節聯歡晚會觀眾最喜愛節目一等獎”;2011年,她主演的舞劇《三家巷》榮獲“荷花獎”作品金獎,她獲得個人表演最高獎“評委會特別大獎”;2013年,她主演的舞劇《紅高粱》獲得第十屆中國藝術節第十四屆文華大獎,她獲得文華表演獎;2014年,《紅高粱》獲得全國第十三屆“五個一工程”獎。
“拿到‘荷花獎’金獎的時候挺意外的,因為當時還很年輕,而且這是我獨舞里第一個拿金獎的作品,感到非常激動。”多次比賽的洗禮,讓孫秋月的心態平和了很多,面對紛至沓來的獎項,她冷靜且清醒:“盡管有時候沒有拿到理想中的獎項,也不會有太多糾結,越發能保持平常心了。”
對待演出,孫秋月就沒有這種放松的心態了。她表示,每次演出前,她都非常緊張:“演出之前那種緊張,可能很多人不太理解。因為有時候演出有著極高的技術要求,上臺之前我就感覺心已經提到嗓子眼,喘不過氣來,但是你必須迅速調整自己……”直到現在,不管演出大小,孫秋月每次上臺之前還會緊張。“根據演出內容不同,緊張程度也不一樣,可能有些全是技術性的,就會更緊張,如果表演性多一點的時候,就會稍微放松一點。對于演出而言,如果上臺不緊張,也不是太好的事,因為各種意外都可能會發生。事實上,每次我跳到第三個動作,基本上就忘了緊張,完全投入到角色當中,后面就順其自然地演繹了。”她說。
由于平時堅實的積累,每到重要場合,孫秋月的發揮都超出預期。“我不是那種‘人來瘋’——平時散漫,上臺忽然找到感覺,我覺得我是比較穩扎穩打的那種,在臺上的發揮是基于平時努力用功的結果。”
穩定,也是和孫秋月合作過的編導們對她的一致評價。“得益于平時的積累,我上臺之后心里特別有數,舞臺表現不會忽高忽低。”孫秋月說。
回歸表演,別有滋味
2014年,孫秋月借調國防大學軍事文化學院擔任創演系舞蹈教員,將工作的重心逐漸轉移到講臺上。隨著孩子的出生,她更是暫別舞臺。直到2021年,孫秋月通過舞劇《張騫》重回大眾視野。今年11月,她登上北京國家大劇院舞臺,在舞劇《曹雪芹》中再度展現曼妙輕盈的舞姿。
對她來說,回歸舞臺頗有難度,還需要鼓起很大的勇氣,相當于要把童子功重新再來一遍。“一些角色我是可以演,但有些基本功的東西我心里沒底,不知道還能不能像年輕的時候發揮得那么好。這是個特別痛苦的過程,不得不承認,隨著年齡增長,身體的骨骼、韌帶等機能不如以前,以前可能只需要5分鐘就可以活動開,現在也許需要30分鐘才能活動開。要在舞臺上有完美的表現,需要付出原來兩三倍乃至十倍的努力。”
曾經,和許多人一樣,孫秋月也認為舞蹈就是青春飯,職業生涯特別短暫。現在,她對此有了不一樣的理解。誠然,年輕時在肢體表達方面更有優勢,但是經過更多生活的沉淀,她給出了回歸舞臺的另外一種答案:表演更加細膩敏銳,感情處理更到位了。“在舞臺上的情感表達更豐富了,比如排《曹雪芹》的獨舞時,我每次都淚流滿面。以前對很多角色需要先有個想象中的勾勒,然后再去演繹,現在則不需要再去做更多預設,很多時候已經是抑制不住的真實情感的流露了。能夠更快進入角色,這是閱歷帶來的另外一重收獲。”孫秋月說。(本報記者 胡 芳)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