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金磚

《三體》導演楊磊:帶著現實主義的態度拍最偉大的科幻

2023-02-02 09:39:26 來源:新京報網 作者:張赫
大號 中號 小號
原標題:對話熱播劇《三體》導演楊磊:帶著現實主義的態度拍最偉大的科幻

電視劇版《三體》定檔的那一天,該劇導演楊磊體會到了什么是“百感交集”。從2019年建組,2020年開機,再到2023年在騰訊視頻播出,楊磊已經陪伴《三體》走過了1000多個日日夜夜。

若談及更久遠的,2006年,劉慈欣創作的科幻小說《三體》在《科幻世界》雜志上開始連載,很快,科幻界為之震撼,稱贊其為中國科幻文學的“天花板”。當年,27歲的楊磊第一次看到了《三體》。恢宏復雜的世界觀、瑰麗新奇的科幻概念、對世界和宇宙文明的深刻剖析,這一切都讓他沉迷其中。他調侃自己就像是一名“信徒”,“我從來沒有想過,我的人生會和《三體》有任何結合。”

強烈的熱愛、敬畏與責任感,讓楊磊在成為劇版導演后,每一刻都處于興奮的創作狀態中,與劇組共同嚴苛把控每一個拍攝細節。他力挺劇本對原著脈絡的還原,絕不接受無價值的“魔改”;主創團隊堅持三體游戲要用動畫特效展現脫水、人列計算機等名場面,讓觀眾與三體世界觀產生微妙的距離感;劇組不惜跑遍半個中國,從零上40度到零下40度,大轉場12次,在北京天文館、粒子對撞中心、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等諸多珍貴實景拍攝,力求以現實主義手法更精準地傳遞出劉慈欣筆下依托于真實世界的科幻表達。

在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時,楊磊分享了這四年他與《三體》的故事,言語中仍難掩激動。他猶記《三體》殺青那天,緊繃了兩年的心終于放松下來,但很快,一切又變得空落落,好像人生失去了些什么。“前幾天有朋友恭喜我說播得還不錯,我也看到很多海外書粉很喜歡這版《三體》,中國科幻在國外擁有如此大的影響力。我拍出了我很熱愛的作品,也讓更多觀眾看到了《三體》,這些都讓我感到很幸福。”

電視劇版《三體》海報。

翻拍

我是重度書粉,是來“捍衛”原著的

新京報:《三體》被譽為中國科幻界的天花板,很多影視創作者對它的影視化改編持“望而卻步”的態度。在接到邀請時,你是否也會有所擔心?

楊磊:2019年《三體》的總制片人白一驄邀請我來拍這部劇,我當時是蒙的。我從來沒有想過,我的人生會和《三體》有任何結合。我是《三體》原著的“骨灰級”粉絲。從2006年5月劉慈欣在《科幻世界》連載的時候,我就是忠實讀者。于我而言,拍攝《三體》就像面對我內心的《圣經》。

我和白一驄說,你給我點時間,讓我回去想一想。我趕快跑回家,把書房門一關,認認真真地拿出原著重讀。看的時候我同時也在想如何把書中畫面呈現出來。我整整兩天沒有出門。

當時,我也把這個消息告訴了我的公司合伙人陸貝珂。他是個對各種物理學理論天然感興趣的那種理科生——他也是重度《三體》書粉。當陸貝珂知道《三體》找我當導演,他都“瘋”了,一下蹦得老高,激動地說“你必須拍!”在我讀原著的那兩天,他竟然給我寫了一封兩萬多字的信,細數了如果我們要拍,要傳達什么,要如何拍,拍這部戲有多重要(笑)。后來,他也成為了這部劇的視覺導演。

其實,再次看完書后我已經決定接拍了。重讀原著時,每一章節都在我的腦海里形成了影像。書里百分之八十的內容我確認可以表現;剩下百分之三十,我也相信能通過接下來的籌備過程把它想通。所以我和白一驄以及騰訊視頻說,如果你們還沒有找到別的導演,我一定要拍。

新京報:在重看原著的過程中,百分之三十不確定的影像呈現具體指哪些?

楊磊:我覺得是小說中大量要靠氣氛來完成的內容。比如,如何表現ETO大會?大會前還有個小會,這些內容都距離生活非常遠。如果我按照原小說中的描述把它拍出來,可能無法完全表達出那個感覺。包括史強和汪淼看蟲子的那場戲。在拍攝邏輯中,去麥田看蟲子,首先應該選擇一塊金黃色的麥田,然后讓史強在麥田中把那段對人類的話說出來。但這場戲如何能帶來它應有的震撼感,當時我并不明確。直到后來我經歷很長時間思考,觀看了許多描寫蝗蟲的紀錄片。當滿天的、密密麻麻的蝗蟲不停地在你眼前晃動,其帶來的生理刺激確實令人恐懼。我好像突然之間理解了劉慈欣在寫這段戲時的感受:他用蟲子來借喻,表現人類對命運的不屈精神。這場戲應該是一場對蟲子的“贊歌”,而不是麥田戲,所以我們要重點表現蟲子的生命力才是核心。

新京報:《三體》的世界觀之復雜,對于所有創作者而言都是極大的挑戰,因為文學IP在影視化過程中難免需要經過大刀闊斧的改編,以適應影像語言的傳達。但《三體》還是盡可能遵循了原著,很多書粉也因此非常滿意。為何選擇盡量按照原著來呈現?

楊磊:是的,《三體》基本上是照著書來拍的,沒有刻意解構,一開始就是講述科學家自殺,引出汪淼和“視網膜倒計時”,接下來就是紅岸……

在接這個戲前,制片方已經寫了兩年多的劇本,蹚過很多條路。后來我就一直在問他們,為什么要寫兩年多?照著書拍不行嗎?可能因為我是重度書粉,我也是來“捍衛”原著的(笑),我不希望劇本有“魔改”。包括后來我拿到劇本,第一遍也完全是以書粉的心態來看,而不是導演。所以當時我還是挺興奮的,因為劇本基本還原了原著。

作為《三體》這本書來說,除了遵循原著之外,應該沒有什么更好的方案了。補充和增加,無非是考慮電視劇需要面向更大眾,對難理解的問題做一些解釋說明。其余的,我們還是要對原著保持敬仰。

新京報:具體增加了哪些內容?

楊磊:在遵循原著的基礎上,我們增加了一些探究過程。比如,小說中潘寒這個人物是中后期才發力的,但我們提前讓他露面;以及,ETO組織中的三個不同陣營,潘寒代表哪個陣營,申玉菲代表哪個陣營,我們都在前期做了一些鋪墊。這樣的調整主要是考慮到沒看過原著的觀眾,為他們提前做一些相關解釋,讓他們更好地理解、銜接接下來的劇情。

還有《三體》游戲中的一些狀態。2006年我第一次看到《三體》描寫“亂紀元”,“周文王”要去找“紂王”,當時我其實有點蒙。后來在閱讀過程中我才一點點摸清劉慈欣的意圖。書里還有很多類似情節,包括“墨子”和“飛星”,當時我還翻閱了一些資料幫助自己理解、想象。但觀眾看劇是流線型的。所以劇中“墨子”解釋什么是“飛星”,我們不僅用了豐富的動畫來說明,同時又增加了史強的臺詞解釋,希望更友好地幫助觀眾梳理這些科學知識。

視效

越真實才能越接近三體

新京報:在你的創作經歷中,《三體》算不算是拍攝比較艱難的一部作品?具體籌備過程是怎樣的?

楊磊:目前為止,是我拍過最艱難的作品吧。因為《三體》太復雜了,它涉及的事件、世界觀非常多。我們僅籌備就耗費了整整一年。我拍了20多年戲,從沒有任何一個劇組會花一年的時間進行籌備,畢竟籌備也有成本。

《三體》建組后幾乎一整年,工作人員都在各司其職做準備。我們跟著科學家上課,學習科學、天文、納米、對撞物理、天體物理等,起碼小說中出現的常識,我們都要學習一遍,以分辨哪些是科學的,哪些是科幻的。然后是不斷地捋劇本,討論每一場戲要如何表達、場景是什么;甚至連光效,燈光師都提前幾個月進組畫燈位圖……如果有想不清楚的地方,我們都不敢輕易開機。

《三體》第一本書中雜糅了大量跨年代的場景,比如2007年的北京,1969年到1987年,年輕葉文潔的成長史,還有《三體》游戲中涉及的“亂紀元”、古代中國、中世紀的歐洲,包括未來……全國性地找景、選景,美術組30多個人就耗費了4個多月,從四川到黑河,從零上40度到零下40度。開拍后,我們也大轉場了12次。這是我人生中轉場景最多的劇組,幾乎半個中國我們都走過了。

新京報:《三體》的視覺效果是其影視化呈現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你認為《三體》視效上的難點,單純是在于技術嗎?

楊磊:我覺得《三體》第一本書主要分為兩種特效。一種是游戲。這部分我們內部討論、辯論了很久,到底是“實拍”還是“動畫”。我堅定認為必須要動畫,因為《三體》游戲是要與觀眾建立某種距離感,給大家充分的想象空間。如果撲面而來就是實拍,對觀眾而言其實會有災難性的感受。當然,這樣一來我們就有大量劇情需要用特效完成。我們粗略統計過,《三體》游戲部分大約123分鐘,比一部標準的動畫電影都長,這是很龐大的動畫工作量。

另一部分特效是真實世界的“修補”。比如說像汪淼的“視網膜倒計時”,“宇宙閃爍”;我們也增加了汪淼受到質子影響后,眼中經常會出現的幻象。還有大量觀眾“不可見”的——如果觀眾發現了是特效,那就是我們的失誤。比如紅岸基地的天線、納米切船。有細心的觀眾也發現了,汪淼家窗外的北京國貿,放大后有一個正在搭建的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新址。這些部分其實都是特效。因為我們拍攝的時候,央視新址已經投入使用了。還有很多觀眾認為是實景搭建出來的細節,也是依托視效來還原的。粗略統計的話,這部劇大概有2000多個特效鏡頭,藏在劇中各種各樣的地方,希望讓觀眾產生更真實的沉浸感。

新京報:你曾經在采訪里提到,當拍攝的內容越真實,越接近真實的科學,才能越接近《三體》。為何一部科幻作品反而要用現實主義表達?

楊磊:這是我從進組第一天跟全組人說的第一句話:請大家暫時忘記,我們正在拍的是一部中國最偉大的科幻劇,我們要拿拍現實主義的態度來對待這件事情。

“現實主義的態度”意味著,《三體》中2007年的北京,1969年的東北,所有場景我們都要用百分之百還原真實的心態來努力呈現,這才是我們對《三體》原著的尊重。

“科幻”對大多數中國觀眾來說,其實是一個舶來品。從凡爾納的《環游世界八十天》到今天,我們閱讀到了非常多海外優秀的科幻文學作品,包括大量科幻影視也是從海外流傳過來,并形成了諸多細分流派,比如蒸汽朋克、賽博朋克、廢土、太空歌劇等。后來,受到一些作品影響,過去觀眾一提到科幻首先就會想到“特效”。

直到劉慈欣寫出《三體》,它對整個中國科幻走向世界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當我在《科幻世界》看到《三體》的連載,十分震撼,這不就是發生在2007年北京的真事嗎?即便,它的內核又是科幻的。大劉用中國的方式,中國的態度,寫了一篇如此厲害的科幻作品;也是從那天開始我們認知到,我們可以擺脫對海外的科幻模仿、特效崇拜。

所以劇版《三體》里所有的科幻、特效,都不是為了科幻而科幻,而是把科幻的影子深埋在現實中,首先要讓觀眾相信你所表達的世界,然后他們才會一步步跟著你走向科幻的感受。走到最后的那一刻,科幻所帶給他們的震撼或已不再是科幻本身,而是對人性、價值觀、世界觀的沖擊。這也是為何《三體》原著在科幻之外還會給大家帶來如此震撼人心的感受。

角色

張魯一是汪淼的唯一選擇,于和偉演活了史強

新京報:作為《三體》第一部的主要人物,汪淼在原著中的作用引起過一些爭議。有人認為,他率先推動了《三體》故事的發展,是導火索般的人物;也有人認為,他只是引出劇情的“工具人”。劇版《三體》是如何塑造汪淼的?

楊磊:汪淼是三本書的“起點”,他是個非常重要的人物。雖然在《三體》第一本書后期,汪淼確實是慢慢“淡出”了,但我們還是希望讓他更加立體一些。

一開始是一名理智的科學家,堅信自己不會自殺,到一步步被質子控制,看到三體向人類展現“神跡”,世界觀逐漸崩塌,以至于他最終有可能要選擇自殺,史強在旁邊拽了他一把,整個過程,汪淼從自信到接近崩潰的邊緣,他要如何面對?他的態度是什么?包括“視網膜倒計時”,小說后面就不再提及了,但從汪淼給作戰中心出主意,到用他的納米絲把船切了,實際上,汪淼眼前一直還存在著倒計時,他是如何正常生活的?這些原著中沒有講述的事,我們都要多問一句。

所以第六集他用“視網膜倒計時”跟家人說米飯快熟了。那集的彈幕也挺有趣的,觀眾說連質子都沒有意識到自己還有這個功能(笑)。我們希望用很小的、卻真實的生活細節,體現汪淼此時此刻的心態。

新京報:很多觀眾認為,劇中汪淼的高光時刻之一是在第五集,他和史強的“鹵煮對話”結束后,原小說沒有再對他的狀態有過多描寫,但劇本新增加了他陪著女兒一起參加講座,還在課堂上和小朋友們講解“兩個鐵球同時落地”的物理知識。為什么要加這樣一段戲?

楊磊:大劉在寫書的時候,其實更多是一種客觀的“上帝視角”,一步步往前推進的劇情,最終讓你探索到事情結果。但這種極度的冷靜和客觀,會讓劇中人物缺少了一些生活氣息。作為影像呈現,我們需要讓人物更具溫度,傳達他內心的感受變化。所以我們在這個地方增加了一些人間情感,沒有完全按照小說冷靜的狀態往前鋪陳。包括結尾,我們也增加了一些更立體的情感表達,去傳遞人類的不屈精神。

新京報:不難發現,劇中我們用了許多特寫鏡頭表現汪淼的心態變化,理性、恐懼、震撼、崩潰……這對于演員來說是很大的挑戰。當時為何選擇張魯一飾演汪淼?如何評價他的詮釋?

楊磊:小說描寫的汪淼是一名科學家,首先他站在那兒,就要有學者的氣質和狀態。我和張魯一非常熟悉,之前我們合作過《紅色》、《亂世書香》很多作品。拍戲就像打一場硬仗,我們要找到一名最穩妥的將軍共同作戰。當時我跟魯一聊這部戲時,他也傳遞給我了他演汪淼的狀態。后來,我在劇本上寫了大量的闡述,這是我多年的工作習慣。魯一也非常熟悉,他看到這些闡述就知道這場戲我們想表達什么,再用他的方式精準詮釋出來。我覺得作為汪淼,除了魯一,我沒有第二個選擇。

新京報:對于史強這個角色,剛開始《三體》官宣于和偉的時候,不少觀眾認為這和他們想象中身材魁梧、粗中有細的史強有些差距。對于這個角色,進行了怎樣的塑造?為何選擇于和偉來出演?

楊磊:最開始讀完小說,我覺得大史的外形確實應該是比較強悍、粗獷的。但外形之外,大史的內心也是非常細致、細膩,還很風趣幽默。

我記得在拍作戰中心的第一場戲時,汪淼看到去世科學家名單上“楊冬”兩個字,他突然眼神停了下來,小說中是如此描寫的。這時候大史突然間就意識到了,汪淼有什么不對,然后順著汪淼的眼神,發現了是“楊冬”,然后就看似不經意地試探他,“認識?還是想認識。”

當時我在監視器里看于和偉老師演這場戲,鏡頭推到他的特寫上,看似吊兒郎當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瞬間的犀利,我就覺得,對了!這就是大史。太準確了,簡直是“神”一樣的表演。因為大史這個人物其實是沒有大開大合的,普通觀眾很難強烈感受到演員的表演。但是于和偉擁有“潤物細無聲”把人物狀態一點點勾勒出來的能力。后期我在看這個劇的過程中一直在想,我是不是曾經對小說中大史的外形有所誤解,或許本應就是于和偉這樣的。

新京報:包括葉文潔,其實在書中也是十幾章之后才正式出現的,但劇集在第一集片頭就讓青年葉文潔和“不要回答,不要回答”出現,也很早地將葉文潔與楊冬的故事穿插在其中。

楊磊:即便是沒看過《三體》原著,很多觀眾也知道這里有一個人物叫葉文潔,也知道“不要回答”、“宇宙為你閃爍”。我覺得這種時候就別藏著掖著了,不如一上來就點題:有一股神秘力量正在靠近……

沒看過書的人會覺得,這是什么意思?緊接著我們走入2007年的北京,電視播報著北京2008年奧運會的進展,但在這個真實世界,我們會經常穿插老年葉文潔,時刻提醒你,還有個平行空間,那個空間里有一些奇怪的事情在發生。包括很多觀眾也看出來了,我們加入了許多抖動的空鏡頭,那是“質子視角”,它好像在尋找什么。

這一切奇怪的現象散落在真實空間,觀眾可以帶著疑問,一步步隨著劇情去尋找解答。甚至在第一集的結尾,我們讓年輕葉文潔和老年葉文潔畫面疊在一起,那一瞬間作為書粉,我都是尖叫的。

拍攝

“古箏行動”25分鐘的戲籌備四個月

新京報:對于書粉來說,大家最期待的應該就是“古箏行動”這場第一部書的重頭戲,可否和我們提前分享一下這場戲是如何拍攝的?算不算是比較難拍的一場?

楊磊:非常難。“古箏行動”這場戲臺詞量非常少,幾乎都沒什么字幕,全是行為,各種各樣的動作、場面。這對于正常情況下主要用臺詞和人物關系推進的電視藝術來說,難度非常大。

這一段“古箏行動”的戲最后在成片里大概25分鐘,但我們籌備了近4個月,拍攝了27天。僅僅這一場戲。籌備過程中,我們從零開始寫分鏡頭、畫分鏡頭;每一個鏡頭的氣氛表現我們都要做出詳細的氣氛圖。整場戲我們畫了幾百張的分鏡頭,甚至準備了一個完整的30多分鐘動畫預演,配上音樂、畫面。拍攝的時候,我們所有工作人員都人手一整套完整的動畫預演和分鏡頭。

但在真正拍攝中,從聯軍如何集結,他們如何把船切掉,然后最終如何進入到船體,取到了他們要的信息,我們以汪淼為主要視角,他走到哪里,鏡頭就走到哪里,就拽著觀眾走到哪里……整個過程拍攝難度還是非常大。

新京報:《三體》播出,大家最擔心的是如果沒有看書,會不會看不懂。在還原名場面的同時,如何平衡書粉和普通觀眾的需求?

楊磊:作為一部電視劇,我們一定要考慮普通觀眾。如果有很多高深的科學理論,觀眾無法理解,難免曲高和寡。所以我們的第一理念是遵循原著,但像我們在“臺球”那里增加了臺球穿墻特效,汪淼想象酒瓶飛上天、物品沉入地下,動畫解釋“射手與農場主”;包括我們用各種色光去表現汪淼面對“視網膜倒計時”的混亂感等,其實都不是刻意科幻,而是希望能夠通過這些畫面的沉浸感,包括之前提到的真實的生活氣息,讓觀眾逐漸走向科幻的感受。

我記得我們公司的年輕人看這部劇的時候,當事件一步步逼近,他們很多人同樣開始感到絕望。整個過程中你會感覺到《三體》的震撼,它合理預估了整個社會人類的心理,這也是我們想要拍出來的。

(新京報記者 張赫

責任編輯:馮小玨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1区2区3区4区| 韩国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在线看片免费人成视频播放|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爽| 波多野结衣1048系列电影| 五月综合色婷婷影院在线观看 | 久久久久久综合| 国产观看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91香蕉视频污| 免费成人在线观看| 日本肉漫在线观看| 5g996未满十八| 啊灬啊灬别停啊灬用力啊免费| 美女裸身正面无遮挡全身视频| 亚洲欧洲成人精品香蕉网| 日日夜夜综合网| 青青草原在线视频| 亚洲黄色第一页| 好男人官网资源在线观看| 青娱乐在线视频播放| 亚洲一二区视频| 国产精品美女www爽爽爽视频|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丰满少妇高潮惨叫久久久一| 国产手机在线精品| 果冻传媒电影在线| 2021精品国产品免费观看| 人妻少妇久久中文字幕| 幼香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青娱乐在线免费视频| 丁香狠狠色婷婷久久综合| 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 欧美丰满白嫩bbw激情| 91精品国产入口|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在线| 欧美亚洲国产丝袜在线| 美女福利视频一区| jizz国产在线观看| 亚洲特级aaaaaa毛片| 在线观看网站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