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阿那亞戲劇節藝術總監孟京輝、陳明昊,戲劇節主席馬寅和來自四海八方的藝術家朋友、戲劇愛好者6月25日齊聚夜幕沙灘,共同慶祝阿那亞戲劇節完美閉幕。本屆阿那亞戲劇節歷時11天,,無論是藝術愛好者,或是戲劇發燒友,都在阿那亞戲劇節,找到真實的自我,以及屬于自己的通向藝術的路徑。借此契機,新京報記者對話孟京輝,從戲劇實踐與公眾參與的角度,探討本屆戲劇節的新變化和新突破。
新京報:經過兩年的沉淀,如今再看阿那亞戲劇節,它的獨特之處體現在哪里?
孟京輝:相對來說,阿那亞戲劇節相比于咱們國內的其他戲劇節來說比較年輕,你就會發現它的律動性特別強。我們經常去到阿維尼翁戲劇節,你會發現在很多演出中,劇院里白頭發的觀眾特別多,那里完全屬于一座非常具有文化與歷史底蘊的城市。但是阿那亞戲劇節不同,首先它是一個社區,包含著自身的社區與本土文化,還有我們從外面所帶來的各種各樣的東西,融合在一起了。我覺得最主要的是它背靠大海,讓這里發生的一切變得非常地有力量。由它引起的詩意也變得十分多元性,讓來到這里的每個人都有一種參與感,產生的對話感也變得尤為地強烈。
新京報:在社區里舉辦戲劇節,人們或許會不自然地將戲劇與生活聯系在一起,你覺得在這里戲劇會給人的生活帶來哪些新的可能性?
孟京輝:我覺得戲劇首先不是一個簡單的故事,戲劇是有審美的,這點是必需的。你買一個杯子,還會評判它的形狀、樣式、溫度,還有實用性等,但戲劇的第一要義就是審美,之后它才會連接著很多東西,比如社會性,還有自我對話的功能等。我覺得就是所有這些東西讓戲劇構成了你的一種生活方式,因此當我們說到戲劇的時候,大家還是有那么一點點尊重,一點點向往,一點點詩意,一點點地對未來的期盼等集結在一起,最大限度地奔向自己的內心和未來。
新京報:如何看待阿那亞戲劇節中所體現的多元性?
孟京輝:個性和共性是一種對立的統一。我有一次在上海參加一個電影節,主辦方就是安排我住一個房間,這個房間曾經卓別林住過,還有一個偉大的哲學家羅素也住過。而在那個房間上還貼了一句話,“獨立得越徹底,聯系得越廣泛”我覺得這是一個哲學的思考,又是一種對生活的態度。所以我覺得在大海邊辦戲劇節也是一樣,你感覺到它多元性的同時,肯定也會在某一瞬間能享受到它非常純粹的東西,這是一個既對立又統一的過程。
新京報:今年國外的作品非常多,劇目篩選上你有什么標準?
孟京輝:從某種角度來講,不是篩選,是緣分。平時我們彼此聯系得也比較緊密,三年疫情當中,也經常通信往來,互相交流。尤其去年我們《第七天》在法國阿維尼翁的演出,在法國、德國、奧地利等地見了一些老朋友,就想到可以請他們來到阿那亞戲劇節。
總體來講,我對這次國外,國內的作品都非常滿意,他們呈現了非常獨特的藝術家個性和世界戲劇的趨勢,一種先鋒的姿態,平和的心境,還有一種不斷涌動的生命力與戲劇張力,我覺得挺好的。而且大家一說到戲劇節,都表示要共同建立一個新的語境,我覺得特別好。
新京報:這些國際上的劇目,未來有考慮幫助他們進行國內巡演嗎?
孟京輝:已經有了,像《蟲子》剛演完后就收到了國內三四個演出單位的邀約,其他的很多作品也都挺搶手。我們覺得最重要的是一種交流,文化必須交流,這樣才能打破人心理上的一些藩籬,才能逾越很多障礙,能重新讓人變得更加的美好與善良。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