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年前,周華健以一首原創單曲《誰曾說過》出道。1991年,專輯《讓我歡喜讓我憂》發行,銷量超過200萬張;1993年,專輯《花心》在亞洲地區年度銷量超過400萬張。整個上世紀90年代,周華健一度包攬《倚天屠龍記》《神雕俠侶》《天龍八部》等經典影視劇的主題曲,更有《親親我的寶貝》《朋友》等金曲傳遍大街小巷。“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周華健的聲音刻進幾代人的記憶,“華健”也成為華語樂壇中鮮明有力的符號。39年后,作為華語樂壇標桿級人物,周華健在《2023中國好聲音》中擔任導師。近期在接受《環球時報》專訪時,周華健分享了自己與《中國好聲音》的故事,回望一路走來的經歷,探討他眼中的華語樂壇和流行音樂。
我們需要優質的音樂選秀節目
環球時報:接觸《中國好聲音》的契機是什么?
周華健:這檔節目已經播出12年,我相信全球華人沒有不知道《中國好聲音》的,我也是觀眾之一。之前節目組也找過我,當時我覺得唱歌應該是件快樂的事,上臺比賽很殘忍。可后來我意識到,我們原本不就是要面對很多想象不到的情景嗎?唱歌也是一樣。在臺上如何處理各種情緒,怎樣去解決困難,這才是我們要過的關。剛好節目組又找到我,我就來了。
環球時報:如何看待這檔音樂節目12年來的發展與變化?
周華健:我一直在觀察,發現《中國好聲音》的賽制變得越來越“聰明”。從原來單純的盲選,到今天賽制更豐富多彩。唱歌不僅是聽覺的比拼,比如我們這一屆可以明選,也有很多創作歌手帶來原創歌曲,甚至可能有舞蹈。一般的音樂節目沒辦法做到這么細致,但《中國好聲音》一路在進化,這是我覺得最棒的地方。
環球時報:您認為《中國好聲音》有怎樣的價值和意義?
周華健:實話實說,不是“老王賣瓜”。我們很需要一檔非常優質的音樂選秀節目,《中國好聲音》是一個很好的平臺,很多有音樂夢的人已經通過這個舞臺“上車”,接下來他們要面對的就是怎樣去經營自己的藝術生命。我來當導師之后才知道,有人不止參加一次,有人每年都來,哪怕是失敗也沒關系。可能18歲來參加的時候會唱很幼稚的歌,26歲再來的時候,已經可以唱出深度,這是一個一起成長的過程。
環球時報:做導師時更看重學員的哪些特質?
周華健:簡單一句話,就是感動。這種感動很難表達,比如我聽一個人唱歌,很興奮、很激動,這是一種化學效應,我就是要這種效應。當然,本質上還是要把歌曲駕馭好,唱歌也是一種運動,你需要練習如何把身體內每一寸肌肉配合起來,共同去演繹好一首歌。
環球時報:在節目中接觸許多新生代音樂人有何感受?
周華健:這次我旁邊的評審全是年輕人,像Henry劉憲華,他很多才多藝,我可以在他們身上學到很多東西。我一直在調整自己的心態,有很多新派的音樂其實我聽得少,但我的出發點很簡單,就是我作為導師能提供什么幫助。比如說有幾個選手,我選擇的重點是有很大進步空間,只是這首歌選錯了。我很好奇他們能不能在我給過建議之后,在舞臺上更加發光發熱,這是目前我做評審最有趣的地方。
歌手應該有自己的個性和歷史
環球時報:對于歌手來說,如何平衡轉型和保持個人特色之間的關系?
周華健:任何一個歌手都應該有自己的個性和歷史。最難的就是怎樣能有一首歌讓大家認可你,而兩三年之后就要思考,同類型的歌做久了該怎么辦。長大是一個過程,對歌手來說,這種“長大”就叫“轉型”。也有很多人一轉型就“沒了”,出錯的原因需要自己去尋找,這是當歌手最有趣的地方。
我出第二、第三張唱片時,就開始愁這件事。轉型能轉成什么呢?甚至想過要不要全憑喜好做一張很另類的唱片。那時我可能一不小心就會轉錯型,大家也許會說“這個神經病瘋了”,但唱片公司阻止了我。就這樣一路走到今天,我現在更輕松,沒有太多思想壓力,也不是說我馬上要做一張大家都聽不懂的唱片,還在摸索平衡點。《少年》這張專輯就是一個嘗試,但也還沒有達到我想要的最佳表現,還在摸索。
環球時報:現在的年輕歌手為什么很難取得像您那代歌手一樣的成就?
周華健:我這代歌手運氣非常好,那時候卡拉OK剛發展出來,增加了我們的收入,讓我們有錢去投資做下一張唱片。做唱片需要錢,這是很世俗的事情。如果我做錯了,會花很多時間、精力和金錢去修改,處理到最完美。現在做音樂越來越容易,剛開始大家還很興奮,把自己的歌放到網絡上就可以發表。但是當一天有一萬首歌發表的時候,你的歌就不見了,只有作品真的很突出才能成功。所以二者相比,我們那個年代運氣好很多,機遇也更多。現在競爭越來越大,我只有一句話:繼續努力,必須努力。
華語音樂還在發展中
環球時報:如何看待大眾流行音樂更新慢、小眾音樂蓬勃發展的現象?
周華健:公平一點來說,全球不同語言的音樂都面臨這個問題。華語圈還算幸運,因為我們還在發展中。我那個年代歌曲類型很單一,幾乎都是電影和電視劇的主題曲,一首主題曲全國、全亞洲、全球流行。現在整個音樂市場切分得很細,R&B、RAP、爵士樂,什么都有。但曲風多也是好事,我們可以好好利用這段時間去摸索,到底哪種類型的音樂可以發光發熱。我們已經有很多出眾的代表人、代表作,慢慢來。
環球時報:年輕音樂人要想創作出質量和市場兼具的作品,應該朝哪些方向努力?
周華健:一句話,不能為了上臺以后的掌聲和“我很紅”的感覺,不能為了“我要寫出一首歌,明天紅遍全世界”而去創作,而是真的希望能站在臺上通過音樂表達情緒。現在我們回頭去看,很多一夜爆紅的歌,其實都是無心插柳。你自己埋頭在家做旋律、歌詞,把自己的心情寫出來,把聽到的故事演化成為一首歌曲……這個過程你喜歡的話就繼續做,運氣會在適當時候敲門。
音樂不死,音樂永遠都是最好的娛樂。不要小看流行歌的魅力,今天我們聽到一首歌,很多年后同一首歌突然響起來,馬上就會把你帶到過去,讓你回憶起當初在哪里生活、在哪里讀書、交的哪些朋友,流行音樂會一直給我們提供最強的“化學效應”。
環球時報:不工作的時候喜歡做什么?下一階段有什么計劃?
周華健:現在的我是快樂的,不工作的大部分時間,我在發呆、想音樂。做完《少年》以后,我還在醞釀下一張唱片。我會看著天花板想,怎樣超越《少年》做得更好。我現在不急著出唱片,也不著急去排行榜爭取什么,可以有機會做我自己喜歡、希望大家也喜歡的音樂。我每天在做這個“白日夢”,可能十年后都還沒做出來,但也要為了這個目標繼續奮斗。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