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派熱鬧的生活氣息,滿臺地道的風土人情……8月31日,北京人藝經典京味兒作品《小井胡同》再登舞臺。詼諧幽默的北京話,歲月沉淀的人文情懷,讓這部作品陪伴了一代又一代觀眾,回望過往歲月,感悟當下生活。本輪演出將持續至9月17日。
《小井胡同》由著名編劇李龍云創作,1985年在首都劇場首演,彼時由刁光覃導演,劇中云集了林連昆、譚宗堯、任寶賢、呂中等一大批表演藝術家。該劇首演后曾轟動一時,成為不少當年觀眾的戲劇記憶。作品以老北京南城一條名叫小井的胡同為場景,講述了住在這里的老百姓們從解放前到新中國建立后三十年間的生活變遷及人生境況,也從一個側面濃縮體現了新中國前三十年的道路。
“我是在北京南城長大的,看這部戲就想起我們的生活,想起我們的老街坊們。正如龍云在編劇的話中說的,我們就是小井胡同里的那個說書的人。”導演楊立新希望用舞臺故事,帶觀眾一起去小井胡同里體會一段真實的生活。
接續《茶館》,“推出絕非一蹴而就”
楊立新告訴澎湃新聞記者,1985年《小井胡同》首演當年就演了90多場,“那時候我們上一個戲是嘩嘩地演,評論界也把這出戲譽為‘解放后的《茶館》’。《茶館》是從1898年寫到1948年,《小井胡同》是從1949年寫到1979年,本身也有這么一條時間線的連接。而且這兩部戲都是人物眾多,每個人物的命運在戲里都是催人淚下。”
“1985版大概演到1992年,前后也演了幾百場。2013年重排后,我原本希望一年能演40場,實際上第一輪演了30場,這已經不少了。因為那時劇院的演出生產機制調整了,首都劇場一年22部戲要上,這中間還要拋去一年中必須有一個月做劇場維護,那么11個月22場戲,半個月一部戲再拋去拆臺、裝臺、聯排和對景對光,一部戲也就能演10場左右。今年這一輪演出安排了15場,9月8日將迎來(重排后)的百場演出。”楊立新介紹說。
“2012年8月5日,我們正在上海演《窩頭會館》,那天下午正在上海開座談會,我就接到李龍云夫人的短信,說龍云快不行了,你來看看他吧……因為在此之前,龍云非常堅強,他不允許任何人向外部透露自己的病情,接到這條短信我心里就咯噔一下,但晚上還有一場演出走不了。我是訂了6日一早的機票,結果一大早到了虹橋機場,候機的時候接到消息:龍云沒了……”楊立新回憶說,李龍云去世后,劇院一致認為人藝舞臺上沒有他的戲是個缺憾,“就把《小井胡同》重排導演的任務交給了我。一來我在當年首演那撥演員里面,一直跟著這戲;二來,我和李龍云非常熟悉。最重要的還是北京人藝是以現實主義藝術風格為根基的劇院,從《龍須溝》奠定這個傳統,發展到《小井胡同》可以說是一次集大成者。”
李龍云自小生活在北京南城,1968年起在黑龍江歷經北大荒生活十年。上世紀70年代登上文壇,后為戲劇家陳白塵賞識,1979年破格錄取入南大中文系,獲文學碩士,此間創作了話劇《小井胡同》。“1983年,李龍云拿著《小井胡同》的劇本來到人藝,在三樓排練廳讀劇本,然后就開始排練。”楊立新告訴澎湃新聞記者,當年自己還住在首都劇場后面三樓的宿舍,“李龍云、叢林和我的宿舍挨著。大家天天抬頭不見低頭見,這么著熟悉了起來。”
在楊立新看來,當年《小井胡同》的推出絕非一蹴而就。“1976年打倒‘四人幫’,文藝的春天到來了,但元氣恢復的過程是漸漸的。一開始我們劇院把《蔡文姬》的第二幕,還有《茶館》的第一幕,以及《三塊錢國幣》這樣抗戰時期的戲,把這三者放在一起組織了一次演出,演出之后反映都不錯。到了1978年老舍先生正式平反后,《茶館》這才完整地拿出來。”
“從藝術創作上說,話劇界是逐漸恢復起來、活躍起來的。那段時期,1977年春,王景愚與金振家共同編劇創作并主演了《楓葉紅了的時候》;1978年,四幕話劇《于無聲處》登上上海美琪大戲院;到了1983年,北京人藝創排《小井胡同》,這背后是整個民族對于那十年的社會有了深刻的反思,藝術家才能寫出這樣的作品。這部作品也一舉奠定了李龍云作為現實主義大家的地位。”楊立新說。
重排十年,岳秀清笑言上臺像打雞血
“這個戲很有北京人藝的風格,小人物身上反映大的歷史變化。劇中老北京胡同里的老百姓讓觀眾感覺很親切,從他們的命運去感受人和時代的關系。”楊立新表示,《小井胡同》劇如其名,很接地氣。“我們的作家、我們的演員,對北京的生活很了解。我們講好劇中故事,刻畫好人物,就自然表現出劇中的京味兒。”
在楊立新看來,因為劇中時代跨度大,這出戲很是鍛煉演員。“做案頭工作時,我就帶著年輕演員們說,跟我走。前門箭樓、先農壇、珠市口、大柵欄、煤市街……我們還騎著自行車去了陶然亭,找到當年北京第一監獄的位置。為什么叫自新路?當年第一監獄就在那,‘改過自新’嘛。結合實地走訪,你得把這些背景情況盡量多地告訴年輕演員。其實我應該讓大家都‘腿兒’著去——自行車在60年代的時候還是稀罕物。70年代還得憑票去買,一個百人單位一年可能也就分上兩張票(自行車購買憑證)。”
重排走過十年,該劇也將在今年9月8日迎來百場演出。一批演員伴隨這個劇目成長。扮演劉家祥的劉輝表示,在這個劇組十年,是十分珍貴的經歷。“角色的臺詞、調度沒變,但是演員經歷變了,會把自己更細膩的情感投入角色,更能體會人物豐富的層次。”曾經扮演二妞兒的黃薇從去年開始接演劉嬸這一角色,她坦言這個角色對年輕人來說很有壓力,但是“從聽父輩的故事到演出這些故事”,又有一種親切的感覺。石掌柜的扮演者李麟認為十年跟藝術家們一起在小院里體驗生活,自己也得到了成長和進步,“要找到時代感,找到那個年代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十年了,很感恩劇作家李龍云先生。”飾演石嫂的高倩表示,在作品中要努力講好北京話,演出人物的善良、樸素、熱情,體現人物色彩。
扮演小媳婦兒的岳秀清和郭奕君,雖然在劇中扮演“反面角色”,但是她們并沒有把這個人物當作反面人物去演,而是突出她的色彩和有意思的地方。岳秀清向澎湃新聞記者介紹說,自己是1988年看到了《小井胡同》,當時就想演劇中的小媳婦兒。“因為當年小媳婦兒是呂中老師演的,而在同年的《天下第一樓》中,我和呂中老師也是AB角演的玉雛,我就想呂老師演過的戲,我應該也能跟得上。演小媳婦兒,我希望她在舞臺上的色彩更濃烈一些,所以在氣勢上語言上先下功夫。第三幕一上場,就要有角色那種戰斗型的樣貌。因為這個人物在舞臺上一刻也不能松懈下來,這樣才能和胡同里那些善良的人們形成一種反差。每次上臺前我都會多吃點肉(笑),得像打了雞血、多巴胺爆棚的感覺。這個角色,讓我累并快樂著。”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