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9月6日,意大利老牌導演朱利亞諾·蒙塔爾多(Giuliano Montaldo)在羅馬家中安然辭世,享壽93歲。
朱利亞諾·蒙塔爾多
蒙塔爾多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活躍于歐洲影壇,相比塞爾吉奧·萊昂內、貝托魯奇、塔維亞尼兄弟等同輩導演,知名度雖有所不逮,但也曾是歐洲三大電影節的常客,尤以反映鮮明左派立場的政治電影著稱。不過,對于中國觀眾而言,蒙塔爾多最出名的作品,肯定是1982年出品的八集電視劇《馬可·波羅》。
朱利亞諾·蒙塔爾多1930年2月22日出生在意大利熱那亞,從都靈大學畢業后,便移居羅馬,在報社擔任記者,并于幾年后決定轉投電影行業。上世紀五十年代,他先后在卡洛·利扎尼、吉洛·龐特科沃、塞爾吉奧·萊昂內和弗朗切斯科·羅西等人手下擔任助手,從這些意大利影壇響當當的人物身上學到了不少東西。
1960年,蒙塔爾多首次自己擔任導演,拍攝的劇情片《最后的抵抗》講的是“二戰”末期墨索里尼軍隊中的一名新兵的不幸遭遇。影片對于戰爭的殘酷和法西斯思想的邪惡,有著不少深刻的反思,并獲得機會在1961年的威尼斯電影節上做了展映。
1965年,蒙塔爾多的第二部劇情長片《魯莽》便出征了第15屆柏林電影節。該片雖未能像戈達爾的《阿爾法城》那樣獲得最高榮譽金熊獎,但憑著對當時的意大利社會現狀一針見血的諷刺揶揄,收獲評論界的一致好評。之后的幾年里,蒙塔爾多不時在嚴肅的劇情片和旨在娛樂的商業片之間游走,拍過明星云集的竊盜片《智多星巧破鉆石庫》和黑幫片《鋌而走險》,也在反戰電影《神與我們同在》中繼續對戰爭進行反思。
1971年,蒙塔爾多拍出了他最為人稱道的代表作《死刑臺的旋律》。該片根據真人真事改編,講述上世紀二十年代意大利裔美國移民薩科、萬澤蒂兩人遭受不公,蒙冤赴死的故事。
1920年4月15日,美國馬薩諸塞州大街上發生持械劫案,兩名制鞋廠員工不幸遇害。不久之后,警方以搶劫、殺人嫌疑逮捕了薩科和萬澤蒂。兩人都是立場公開的無政府主義者,參與過許多罷工運動,早已讓當地治安單位和工廠老板恨得牙癢癢。
1921年,法官判決兩人死刑,但審判過程中不少互相矛盾的證人證言和右翼媒體、社會大眾對兩人政治立場的強烈敵意,也讓不少人質疑審判不公。為示聲援,包括愛因斯坦、H·G·威爾斯、羅曼·羅蘭在內的歐美知識界名人聯名請愿,全世界左翼團體紛紛發聲,其中也包括當時正在法國留學苦讀的巴金。1927年,薩科和萬澤蒂終被送上電椅,執行死刑。
將近百年之后的今日,關于此案真相依然眾說紛紜,但無論如何,蒙塔爾多能頂住各種壓力,自編自導完成這部良心佳作,都對得起意大利左翼良心導演這樣的標簽。1971年的第24屆法國戛納電影節上,出演該片的里卡多·庫喬拉贏得最佳男演員獎,而莫里康內為《死刑臺的旋律》制作的電影配樂,也早已被無數觀眾奉為經典。
此外,蒙塔爾多的作品還包括有表現意大利哲學家焦爾達諾·布魯諾生平的傳記片《喬達諾·布魯諾》(1973)、以意大利入侵非洲國家埃塞俄比亞為背景的歷史反思片《全面攻擊》(1989)以及關于俄國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生平的傳記片《圣彼得堡的邪魔》(2008)等。
1981年, 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聯合意大利廣播電視公司RAI,拍攝了八集電視劇《馬可·波羅》,由蒙塔爾多擔任導演。該劇集合了伯特·蘭卡斯特、倫納德·尼莫伊、安妮·班克羅夫特、F·默里·亞伯拉罕等諸多好萊塢大牌演員,而飾演忽必烈的英若誠等中國演員,也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不過,該劇在中國拍攝期間,對于十三陵長陵的祾恩殿造成過不小破壞,也給這部曾影響大量中國觀眾的劇集蒙上了些許污點。
晚年的蒙塔爾多曾擔任意大利廣播電視公司RAI旗下電影公司的首任總裁,在2007年獲得意大利電影大衛獎終身成就獎,而2011年上映的《工業》則是他的最后一部導演作品。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