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將至,相關的討論越來越熱烈。有些人感慨“年味還是不夠濃”,覺得現在過年的那種喜慶氣氛沒有過去熱烈。也有些人覺得自己對年味的感受不深,覺得春節就是一個假期而已,可以安排自己的休假行程。此外,對于傳統的大家庭聚會,不少人感慨雖然熱鬧,但親戚長輩的關懷有時包含著對個人隱私的探聽,這個體驗并不怎么美好。
很多年以來,每到春節就會有類似的感觸,人們也會從多個側面解釋這些議論,比如現代生活方式導致生活形態發生變化,人們的生活選擇更加個性化,一些年俗文化日漸單薄,年輕人有更多的選擇空間等。這些說法當然有道理,但也只描述了現象的一些側面。
從當下的實際情況來看,各地都比較強調年俗文化的發掘和展現,過大年的喜慶氛圍也是當下社會很多人所追求的。從這個層面來講,“年味”并不算淡。各種年俗活動在各地熱烈舉辦,年俗文化的發掘成為了一種新時尚。從社會層面來看,年味的強化背后有著集體的主觀努力。
對于大多數普通人來說,回家過年還是一種普遍的追求,是最大的“年味”。辛苦一年,離家在外的人們在這個時刻追求闔家團圓,希望過年的喜慶能給自己一個美好時刻,這其實是社會的共同追求。從這個方面看,其實春節普遍意義上的“年味”并沒有淡化,反而有強化的趨勢,大家對春節以及與之相伴的闔家團圓的重視程度其實在不斷提高。
但另一方面,那些對“年味”不足的感受也確實不是空穴來風。對于這些要求,社會不能忽視。這其實是一種不滿足、更高期待的表現。人們越重視這個節日,對它的期待自然也就越強烈。春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意義與眾不同,它既是一個揮手告別過去的時刻,也是一個春天將至、萬象更新的時刻。很多平時不能滿足的美好追求或許能在這短暫的時光里得到滿足。一年的辛苦打拼也需要這個時刻來復盤、重新出發。
很多年輕人希望春節有更濃厚的“年味”,也就是期望能有更多不同于平凡時刻的美好時光。當代社會,年輕人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常常體驗那些過去僅僅在春節才能享受的事物,他們對于春節的期望自然就更高。也就是說,在我們習慣的傳統的“年味”之上,還要有更多與時俱進的美好體驗和感受。
同時,個體對于春節的需求越來越多元化,對于年味的期望也在多元化。對于什么是“年味”,以及春節怎么算熱鬧,不同的人之間,不同的代際之間可能都有不同的理解。“年味”變成了許多愿望的集合,但這些愿望其實越來越分散為不同的要求。有些人是想要喜慶的團聚,但不想私人生活被窺探、打攪;有些人希望能夠更多地主動參與活動,而非被動加入。“年味”承載著多元的期待,需要有豐富的展現。
對于新“年味”的要求其實需要社會和人們共同努力來滿足。社會應該提供更多的服務,讓這個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的魅力得到充分彰顯。這需要更了解人們對于“年味”的真實期盼,多層次地滿足人們的內在要求,在外在的熱鬧氛圍中得到更多精神上的滿足。同時,個體要在隨性和安適中感受快樂的“年味”,也就要在這個時刻卸下種種包袱,融入節日氛圍之中,真正地感受屬于自己的“年味”。
對于“年味”不足的討論,其實是中國人對美好生活有更高的追求,同時,新時代更“潮流”、更多元的期待也會賦予“年味”更多與時俱進的豐富內涵。(作者是北京大學教授)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