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中國新就業形態研究中心發布的《2023中國藍領群體就業研究報告》顯示,2023年藍領群體平均月薪約6000元,10年間增長了2倍多,與白領的薪酬差距進一步縮小。近7成藍領勞動者月收入集中在5000元至8000元之間,其中,月嫂、貨車司機和外賣員月收入水平較高,位居藍領群體收入前三。
在我們的公共報道和討論中,“藍領”一詞出現的頻率并不太高,取而代之的是各種細分的工種和職業,比如建筑工人、工廠普工、貨車司機等等。但其實,這是一個規模龐大的群體。目前,據統計,我國藍領群體規模達4億人,在全國就業人口總數中的占比為53%。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藍領的構成也持續發生變化。他們中,除了建筑工人等集中在制造業的傳統藍領外,“新藍領”群體也在加速崛起和壯大。“新藍領”多集中在服務中,得益于平臺經濟的出現和發展,靈活就業人員不斷壯大,成為“新藍領”中愈加重要的組成部分。
不論是傳統藍領還是“新藍領”,主體都是農民工。上一代農民工群體,為了獲得更高的收入并尋得更大的發展,選擇離開家鄉進入城市。新生代農民工群體,更青睞時間自由度高的工作,進城做外賣騎手等成為工作首選。不過,一個有意思的發現是,報告顯示,隨著餐飲和外賣市場向三四線城市深入拓展,藍領零工跨省流動情況發生扭轉,如服務員、外賣員、網約車司機等“新藍領”,更加傾向于本地就業。
近七成服務員、外賣員、網約車司機實現本地就業,一方面折射出我國縣域經濟的崛起,尤其是新業態的下沉和滲透,其所提供的靈活就業崗位在某種程度上發揮了就業“蓄水池”“穩定器”的功能。對勞動者來說,就當地的消費水平來看,所賺取的薪酬不僅很具有競爭力,而且不用面臨父輩在城市融入中的文化沖擊和困窘,生活幸福感大大提升。對于地方來說,勞動力從流出到回流,也意味著在擴大消費等方面擁有更大的潛力和韌性。
隨著新業態的不斷發展以及社會就業觀念的更新,“新藍領”還將不斷擴容。如何更好保障他們的勞動權益顯得更為迫切和重要。2021年7月,人社部等聯合發布《關于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保障權益的指導意見》,并從工傷保險制度進行破冰,隨著相關試點的結束,或將在此基礎上面向全國逐步推開。
另一個同樣值得關注的問題是,對于技術驅動的數字經濟新業態來說,與智能化水平的提高同步出現的,或是新業態從業者技能的“被替代”。以外賣騎手為例,他們現有的技能隨著智能系統和設備的迭代和加入而逐漸變得不再那么重要,而目前的崗位幾乎沒有培養他們習得新技能的機會。
與傳統藍領一樣,“新藍領”同樣面臨技能提升的問題,一段時間以來,這一問題被新業態就業時間自由、薪酬有競爭力等優點部分遮蔽或淡化了。加快創造條件和環境,讓藍領群體有機會參與再技能學習,更進一步地說,提供終身學習的制度保障,是順應技能社會和數字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