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生長總是受到自然界土、光、水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如何才能在有限的空間中,盡可能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種出更優質的菜?
日前,一群年輕人來到上海崇明島,嘗試在近40立方米的集裝箱空間里,改變農業曾經“看天吃飯”的命運。來看集裝箱背后的農研故事↓
01
研究人工智能→代碼種菜
他帶著全套技術回國創業
秦楚漢從小就喜歡擺弄花草。16歲時,他前往加拿大留學,畢業后進入了最前沿的人工智能領域,研究機械控制。但在下班回家后的幾個小時,他總會鼓搗自己的植物工廠。
興趣驅使下,2017年,秦楚漢選擇辭職,轉行成為“代碼種菜”的一員,嘗試將AI技術應用于傳統農業。
2022年,秦楚漢帶著團隊和全套技術回國,成立了全中資獨立實體,繼續在植物工廠領域創新發展。
“多多農研科技大賽”現場,秦楚漢帶領的墨泉隊和“張牙舞爪”的創新機械吸引了全場目光。這是一個長5米、高度超過2.4米的巨型裝置,至少4組半徑約30厘米的滑輪組拉動鉸鏈,帶著逾兩米長的食品級不銹鋼種植槽緩慢旋轉。
秦楚漢說,由于飲食習慣及經濟發展的差異,歐美植物工廠的設計理念與國內流行的流派差異很大。“國內植物工廠團隊散在全國各地,通過大賽,大家能聚在一起交流,很有意義。我們把在加拿大學習、創業期間積累的想法、創意帶回國,帶到大賽上,算是拋磚引玉。”
02
博士生四次參賽
“這是我推進課題研究的原動力”
賽博農人隊的隊長楊浩是“多多農研科技大賽”中的老面孔。
楊浩本科學的是機械工程,碩士到福建農林大學學習生物環境與能源工程專業。他以前對農業的理解是大田、拖拉機、收割機,村民們面朝黃土背朝天地勞作。經過學習后,楊浩發現,現代農業已經發生很大變化,而且門檻很高。“不光要會種田,還要懂自動化控制、AI智能算法等等。”
2020年,考入中國農業大學生物環境與能源工程專業的楊浩,開啟了自己的博士生涯。
彼時,恰逢首屆“多多農研科技大賽”舉辦。工科背景出身的楊浩,正是植物工廠環境調控、信息監測等方面所需的人才,他就這樣加入了團隊,負責生長信息檢測和環境監測。
之后兩屆大賽,楊浩繼續以副隊長的身份隨隊“出征”。今年,他在隊員的一致推選下,成為了新任隊長。“四屆大賽貫穿了我的整個博士階段,從在師兄帶領下做數據采集、核算工作,到如今帶隊參賽,它是推進我博士課題研究的原動力。”
03
學古典音樂的他跨界做農業
希望解決綠葉蔬菜全季節生產供應的問題
不同于其它參賽團隊在學術和研究領域亮眼的成績,來自山東濰坊的葉菜俠隊,8名成員都不是農學專業出身,負責人解曉巍甚至學的是古典音樂。但在畢業幾年后,大家機緣巧合都接觸到了農業,并從事農業相關工作十余年。
解曉巍說,在壽光,大家種植綠葉菜的意愿不太強烈。“因為它們不是高經濟價值作物。人們更偏向于種植番茄、黃瓜、甜椒等單價較高、經濟價值更大的作物。”
不僅如此,綠葉菜對生長環境要求苛刻,只能在中等溫度地區產出,中國大部分區域無法實現全年生產。但消費者需求是穩定的,這也意味著,有一兩個季度,綠葉菜會因為供應不足漲價。
解曉巍希望,能通過科技的力量,解決綠葉蔬菜全季節生產供應的問題。
與一些“學院派”從最大化提升產量切入比賽的視角不同,葉菜俠隊更看重對植物和種植者的友好度:他們為每個種植單元安裝了遮光簾,配備了專屬的空調風管,讓作物擁有“五星級”的居住體驗;設計了工具豐富,且全部標簽化處理的設備間,希望種植小白也能無障礙操作。
葉菜俠隊借鑒了當下火爆的社區“口袋”概念,給集裝箱植物工廠取名“口袋農場”。在解曉巍的暢想里,未來,“口袋農場”可能走進社區、學校,成為一個絕佳的蔬菜展示平臺、銷售平臺甚至教學平臺,“比如,我們早晨可以在‘口袋農場’買一份夾有新鮮生菜葉的三明治、要一杯咖啡或沙拉碗”。
眼下,各團隊已進入葉菜種植階段的較量,在純人工光環境下水培生菜,最后50天的種植成果計入最終成績。此次種植的生菜品種是“優雅”。這種生菜口感脆甜,長勢強、產量高,目前在國內主要用于漢堡配菜以及火鍋涮菜。
過去,靠天吃飯是農業的常態,而封閉環境中的垂直農業的誕生打破了這一現狀,如何在封閉空間以更低的能耗、更短的生長周期,種植出產量更高、品質更好的蔬菜,成為一代代農研人不斷探索的方向。
截至目前,拼多多已經舉辦了四屆“多多農研科技大賽”,多項賽事成果被寫成論文或進入專利實審受理階段,一系列比賽過程中形成的創新種植技術,經賽后實踐論證后也開始運用或推廣至農業生產一線。
拼多多聚力青年農業科技人才,探索具有前瞻性的農業發展新路徑,不論是“產業派”還是“學院派”,都將在大賽這個平臺上打破行業壁壘,利用技術專長,跨界賦能,為智慧農業新發展找到一條嶄新的出路。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