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5歲到12歲,我一直很喜歡畫文物。”近日,2024年“我在博物館畫文物”全省青少年繪畫大展啟動暨2023年頒獎活動在亳州市博物館舉辦,獲獎學生侯雨菡說了這句話。臺上小朋友感動了臺下“大朋友”,原來,一場堅持8年之久的活動,可以陪伴著小小少年慢慢長大。
學生在博物館寫生。
一場繪畫大展的呈現,連接歷史與當代、博物館和青少年。據不完全統計,2021—2023年,全省16個市有近4萬名青少年報送作品參展,該活動成為安徽省“百萬青少年走進博物館”系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不久前,國家文物局公布2023年度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推介案例名單,亳州市博物館報送的《展教研文四位一體 構建“畫文物”共享模式》獲評入圍案例,成為安徽省唯一入選案例。
馬鞍山市小朋友陳依潼的作品《夢回青銅時代》。
“畫文物”活動是孩子們的“共享”,是由一家博物館到全省博物館聯盟的“共享”。
據亳州市博物館館長吳磊介紹,亳州市博物館自2016年起,連續5年舉辦“我在博物館畫文物”亳州市青少年兒童繪畫大賽,成為亳州市舉辦時間長、參賽人數多、知名度高的青少年書畫賽事。2021年,在省文化和旅游廳(省文物局)、亳州市文化旅游體育局的支持下,亳州市博物館聯合館、校、研、企多方力量,以省內的館藏文物、古文化遺址等文化資源供給為主體,精心打造了集展覽、教育、研學、文創四位一體的“我在博物館畫文物”文化共享品牌。為提升“我在博物館畫文物”繪畫大展成果,幫助指導參賽青少年們更好地把握創作立意、形式美感等繪畫方面的技巧,亳州市博物館還開展了“我在博物館畫文物”寫生活動實地培訓。
阜陽市獲獎選手谷玥汲的作品《彩韻流芳》。
博物館主動盤活文物資源,鼓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教育、研學、文創等領域同步發力,讓文物事業可知可感可見,達成博物館和更廣泛社會群體的“共享”。
“畫文物”VR云展覽。
“突破傳統展覽模式,積極活化展覽展示,進行全省各級博物館及滬蘇浙有關博物館獲獎作品巡展,同時將展覽下沉到縣區級中小型博物館。”吳磊說,這場大聯動不斷拓寬著展覽展示平臺,而“我在博物館畫文物”VR云展覽、文物短視頻、云講解等,則讓文物知識伴著優秀作品傳播得更快更遠。“依托博物館資源,結合中小學生認知規律和學校教育教學需要,亳州市博物館與亳州學院等20多家學校合作開發了‘亳博學堂’公益課堂等教育課程,面向不同學段、年齡的教育對象,傳遞中華優秀文化。”在亳州市博物館副館長石秀云看來,“畫文物”活動進一步帶動了當地的“博物館熱”,也促使博物館不斷探索新的社教課程。
暑期,亳州市博物館舉辦“歡樂奇妙夜”活動。
放眼作品、走出館舍,“我在博物館畫文物”成為文化品牌,更為文旅賦能。近年來,大展組委會推出“獲獎選手免費暢游亳州”活動,獲獎選手及家人可以免費暢游亳州市花戲樓景區、曹操地下運兵道景區等10個旅游景區。同時,為促進繪畫大展與旅游消費有機融合,主辦方還鼓勵游客在各媒體平臺參與話題互動,配套舉辦非遺購物節、非遺美食節,實現賞非遺、品美食,享受游、購、娛的綜合體驗。亳州市博物館以“亳”字為主線,并結合奔馬畫像磚、鳥形神器、七足鏤空器等館藏文物,研發出兼具文化內涵、實用性為一體的文化創意衍生產品100余件套,屢獲全國獎項。這些文創產品也通過“我在博物館畫文物”活動,得到了線上線下更為廣泛的展示推介。
圖片:亳州市博物館提供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